中国政府网 登录

百年商史:探访哈尔滨呔商商号旧址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凤敏     发布于:2022-10-14 15:07:33


读乐亭标识.jpg

2022年8月下旬,我跟随乐亭县政协调研考察团赴东北三省开展呔商调研,最后一站是哈尔滨,探访了呔商在哈尔滨留下的大罗新环球货店、同记商场、大同百货店等商号旧址。

8月26日傍晚,沿着哈尔滨中央大街走到与大安街交叉口,我们远远看到一处门店悬挂着“大羅新”,难道这就是武百祥当年开办的“大羅新环球货店”?走近一看,才知道这里是“中华老字号大羅新”食品店。店里面,还设有一处简易的展览,按年份介绍了1896年武百祥开始创业历程;1921年10月10日创立了大羅新环球货店,开创了前店后厂、自有品牌的经营模式,开创了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的诚信模式,开创了真材实料、限量销售的求真模式;2000年中央红集团投资打造“大羅新”品牌系列产品;2014年“大羅新”全面产业升级。

站在“大羅新”这个哈尔滨老字号食品店里,琳琅满目的糕点,让我想起“大羅新”食品的过往……1920年,为了迎接“大羅新”开业卖“洋”点心,开设了大罗香食品厂。食品厂的招牌是“大罗香”,公司从天津、北京高薪聘请手艺人,做出的糕点博采众家之长,投料讲究、成色好,包括蛋糕、青梅糕、一品糕、大油糕、夹心卷糕、苏合力、苏达饼干等数十种,花样不断,备受欢迎。其中,“大罗新月饼”就是集全国各地月饼之精华,并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盛产蜂蜜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以研制而成。据王力民《哈尔滨同记食品的形成》一文记载,从八月初应市,同记、大罗新400余名店员,每天晚上包两小时,仍是供不应求,其销售量占全市总销量的80%以上,名贯全市,行销东北三省。据说,大罗香食品厂生产的大罗新月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老鼎丰的月饼是一样有名的。据老鼎丰已退休的郝经理讲,“当时不到30万人口的哈尔滨,大罗新月饼年销50-60万斤,而老鼎丰只销15万斤左右。”

简单地和店员了解了大罗新的一些情况后,我买了一罐中华老字号大罗新炉果(烘烤糕点)和一块大罗新月饼,想象着当年艺术家张若喧画的大罗新月饼的广告宣传画,多想和画面上那位没牙的老太太一样吃着月饼说:我就爱吃大罗新月饼。

8月27日吃完早餐,我们便去接乐亭老乡——黑龙江著名篆刻家、作家钟福祥,一同赶往哈尔滨老道外的呔商商号旧址。我们在一处写有 “中华巴洛克”大牌坊处下了车,默读着牌坊上的那副对联:忆往昔百年商街沧桑岁月,看今朝桃花巷里别样春秋。似乎,从这幅对联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当年“北国商魂”武百祥在此地先后创建大罗新环球货店、同记商场、大同百货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商业繁华。

临行前,我还是提前作了“备课”。据载,1879年(清光绪五年),武百祥出生于直隶(今河北)乐亭县何新庄村,9岁时入本庄私塾读书,13岁那年(1892年)随其舅父何善荣闯关东到长春经商,在杂货铺当学徒、管账;做过搭板出床子、提筐叫卖等小生意。1901年到哈尔滨,此时中东铁路即将建成,看到了“临路行商”的良好商机。1902年正月,与商友曹清和在道外同发街合伙开起了“义盛福”杂货铺(摊床),年终结算获纯利1300银元,淘得人生第一桶金。但由于合作常有分歧,1903年正月二人便劈了伙,武百祥又重新物色了合伙人,与陈彦、苗仲选合伙在道外这一繁华区域的同发街(南头道街)摆摊床,取名“仝记”。后另一合伙人陈玺加入,将摊床搬到北大街,名字仍叫“仝记”,后因内部不和、四人散伙,“仝记”关闭。1907年,武百祥重整旗鼓,在道外同发街(南头道街)挂起一块与“仝记”音同字异的“同记”商号牌匾,买卖做得很热闹。1908年初,同赵惮唐、王熙瑞合资4000元,共同经营“同记”。此后,兼营工商,办起商办工厂,使“同记”得到迅速发展。

如果说中东铁路的修建是当时空前的商机,那么武百祥善抓机遇“临路行商”起家,那么,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武百祥洞察时世,发现人们剪去辫子,西式帽子成为当时大家追逐的时尚产品,决定扩建工厂,生产英式皮帽,这也是同记工厂的起家产品。1912年,同记在后院建立工厂,招聘工人,人数也从之前的30余人增加到70余人。至此,中国东北第一家制帽厂正式成立。1913年,武百祥“查兴替、观风俗”,看到制帽业的大发展,他革新原料、繁华式样,由皮帽发展到毡帽、草帽、绒帽、呢帽,由英式而及俄国大头式、日式等数种,并从冬季的防寒美容帽,发展到一年四季的时帽,满足不同需要。随着皮帽等产品的大量销售,同记也扩大自己的规模。1913年,同记在齐齐哈尔、巴彦县等地建立分店。1914年,武百祥兴建新工厂,把原同记工厂改为同记商号,并把名冠与时装相结合,逐渐组织了以苏、浙老手艺人为技术骨干的西服、制服、风衣、雨衣等服装生产体系,组织了以天津人为技术骨干的制鞋体系,生产半高跟、高跟、平跟的皮鞋和各式布鞋,与各种时帽配套成龙,使同记帽子的销售更加兴旺。1916年(民国5年)7月21日《远东报》的《可悲哉中国工业》一文刊载:“本埠近二年来制造袜子者,如同记、新记、东陲公司等不下十余家,销路均极畅旺。”

钟福祥介绍,“1920年5月,武百祥购置了哈尔滨正阳北大街一处旧门市,在原店面楼房侧面新建一幢洋式四层小楼,并与原有楼房相互连通,形成一体建筑,开始筹建大羅新环球货店,意为搜罗全球货物、革故鼎新。”1921年10月10日,恰逢辛亥革命十周年纪念日,大羅新环球货店正式开业。眼前的“大羅新环球货店”,已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但那欧式建筑风格,依然让我浮想联翩……在盛大的开业典礼仪式上,首任经理徐信之荣光焕发、神采奕奕。室外,雕梁画栋,大橱窗、洋门脸;室内,设有电梯和大窗商品陈列橱(在哈尔滨是首创),货架、栏柜和一切装饰都是用的中国漆,这在当时是空前的。100多名店员着统一制服,佩戴景泰蓝珐琅店徽分列栏柜旁,成为哈埠商界空前的新鲜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顾客和游人。

武百祥汲取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办百货店的经验,不断改革创新,在《大羅新商店政策》中提出:“把经商作为道德事业来做”。据哈尔滨《东三省商报》记载:“自大羅新首先革故鼎新,事事遵行新法,崛起于举事懵懵之日……”武百祥在“大羅新”制定了货真、价平、优待、快感四条店规和利公司、利劳资、利顾客、利同业的“四利”经营方针,销售额和营业收入曾一度超过俄国人经营的秋林公司,迅速成为全国10大商店之一。

在大羅新环球货店开业、工厂业务不断扩展的几年间,同记工厂所生产的食品、服装、外帽等产品供“大羅新”零售的同时,设立批发部销往全国各地,初步实现了工商并举,同记的发展也达到了第一经济高峰。

趁市场繁荣之际, 1926年冬,武百祥为增强竞争力在哈尔滨道外正阳四道街(现靖宇四道街)购买了一处门市房和三户民房,仅用89天时间就建成了一个超过“大羅新”规模的大型商场——同记商场。1927年8月27日(农历八月初一),大红匾额“同记商场”竖起在楼顶,这是武百祥花重金从上海书法家“天台山农”(刘青)那里求得的,在门口匾额下两侧镶嵌一副楹联:采办寰球货物,搜罗国内产品。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同记商场开业之前,武百祥就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很特别的广告。广告在发表之初,只刊登了一个“同”字,隔了一星期之后,有刊登了一个“记”字,以广告的艺术性造成神秘性,吸引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力,正当人们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时,同记商场开业了,“同记”这个字号已经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记商场是现代商场的雏形,有很多前所未有的创新设计。商场外观很有特点,从比利时定制了高4.7米、宽7.4米的特大玻璃窗,这是全国最大的橱窗,走进去仿佛进入欧洲礼堂,凡过路人都会被这个橱窗所吸引。商场室内设计美观典雅,为了吸引顾客,武百祥斥巨资从国外购进机器人、哈哈镜,并在营业大厅的中央安装了从日本购入的“送款机”,在商场各部之间像小飞机一样来回穿梭。收款处前面是两个陈列橱,里面装有从法国购入的模特展示西装。这些在当时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赢得了顾客的青睐。特别是同记商场一开业,每种商品都标出了价格标签,“明码实价,童叟无欺”,武百祥坚持以顾客为本的思想,绝对不许欺骗顾客。此举开了全国工商界的先河,声名远播。无论任何季节,同记商场总是顾客盈门。

钟福祥介绍,“与‘大羅新’不同的是,同记商场主要经营适合中低收入阶层的普通大陆货,而‘大羅新’主要经营适合高收入阶层的上等产品。”同记商场开业第一年,营业额就达到了300万元,名列当时哈尔滨各商号之首,也创造了同记的第二个经济高峰。

为了壮大“同记”竞争力, 1929年夏,“同记”又将因经营不善宣告歇业的益丰源货店兑了过来,取名为 “大同百货店”。该货店处于正阳大街与南头道街十字交叉路口的一侧,是个四通八达的黄金位置。这样,“同记”在道外正阳街不到300米远的商业中心地带便开了3个大百货店,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控制了该地整个百货市场,几乎垄断了哈尔滨的百货业。当时,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不到同记、大罗新,等于没到哈尔滨”。

据《呔商之路》记载,“三大百货店经营的商品有23个大类,3000余种。在当时仅有30万人口的哈尔滨,光顾这三家商店的顾客当年就有600万人次,年销售总额700万元。当时同记职工(含工厂)超过了2000人。在上海、天津、北京、营口、日本大阪等地有8处驻庄,总资本200万两(上海规银),年终获利32万余两(上海规银)。”这期间,同记工厂因业务扩充,又进行了改建和扩建。1928年,新厂房落成后,雇工1800多人,机器设备750多台套,增设了“天津鞋铺”“同和新成衣店”“大罗香食品厂”三个附属工厂,形成了一个雄踞东北的产供销联合企业, 这是“同记”事业的鼎盛期。可以说,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来,“同记”以 “大羅新”、同记商场为标志,以同记工厂为推动,将哈尔滨的商业推向了一个新的纪元。

在哈尔滨,说到老道外商圈,无人不知;提起“同记”商号,无人不晓。然而,这次到哈尔滨探访呔商商号旧址,面对同记商场和大罗新两座破落的大楼,有一种莫名的感伤,往日风光已经不再,繁华如梦消散无踪,更不知道如今随着靖宇街老街区改造的启动,这些呔商商号旧址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作者刘凤敏,乐亭县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