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寄情:编演《东方红》(简缩版)旧事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俎壮存 发布于:2022-10-14 14:45:20
这是一段被尘封了54年的故事。
(一)
1968年8月初,笔者从乐亭一中回到前庞河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回家第二天,大队书记就亲自来我家看望,以示欢迎,并恳切地说:“你回来得正好,咱们大队宣传队正缺像你这样有文化的骨干呢!从今天起,你就是咱前庞河大队宣传队的副队长(队长由书记兼任)了!”怀揣着“疆场本来处处是”的豪情壮志,未加推辞,欣然受命,即刻踏上了宣传队的“战斗”历程。
当时,比照最基层业余文艺宣传队标准,前庞河宣传队的演员、乐队等硬件尚可,能演出《老两口学毛选》《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不忘阶级苦》《敢教日月换新天》《金珠玛米亚咕嘟》《四老汉夸社教》《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赞歌》《扬鞭催马运粮忙》等表演唱、独唱、齐唱、天津快板、三句半、笛子独奏、器乐合奏等多种形式的节目20余个,得到了本村和有关大队社员群众的肯定。但是,通过几天的随队排演,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没有一个有特色的主打节目,严重制约着宣传队整体水平和影响力,须立即着手解决。于是,我在向书记汇报征得支持后,决定尽快编排一部叫得响的新节目!
编一部什么节目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稍加思索,便立即想到了当时我的最爱——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何不斗胆以其为蓝本,编排一部简缩版呢?
行文至此,我得占用些许笔墨,交待一下我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不解之缘。
1964年10月的一天,当我第一次从收音机中听到《东方红》演出的实况转播时,即被那恢宏的气势、磅礴的豪情、饱满的斗志、精湛的艺术所折服!在此后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东方红》的场次顺序,歌舞编排,编导、演唱者乃至词曲作者的姓名等渐次嵌入脑海,特别是凝炼抒情、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朗诵词及朗诵者林中华、白慧文二位艺术家声情并茂的再创作,对热爱文学艺术,尤其是朗诵的笔者,更是如获至宝,情有独钟;可谓如痴如醉,百听不厌!
1965年同名电影公映后,我欲加迷恋不已,逢演必看,从而对《东方红》又有了更加形象、立体的认识和充盈、丰沛的感触!加之在广播站能方便赏听《东方红》密纹唱片这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学校时我已对《东方红》的朗诵、解说、场次、歌舞等诸多版块如数家珍,烂熟于心;对朗诵、歌舞者的形体语言,或略能模仿一二,或忝学东施效颦。虽然,缘爱之切故,亦不惮丑态,常口中念念有词,脸上五官挪位,手、足舞之蹈之,将自己心中的“《东方红》”献“演”于同窗前,扬“名”于校友间。戏浪得“《东方红》放映员”之“雅号”;时至今日,偶尔提及,依旧被师兄弟津津乐道,视作笑谈……
综上,既然我与《东方红》有如此深厚之渊源,那第一时间想到编排《东方红》(简缩版)这个新节目就顺理成章了。
目标确定了,说干就干!在和导演王学发共同策划出节目的基本架构后,我们又一块到县广播站,向原一中的一位老师求助,“猫”在她宿舍,用电唱机反复听《东方红》录音剪辑的密纹唱片。我俩分工合作:我负责记录、核对朗诵词和解说词,王学发则记录每场的歌曲名称、出场顺序、背景音乐,一“猫”就是5个多小时!
我俩丝毫不敢懈怠,又马不停蹄地折回到王学发家,投入更紧张的创作之中。他对照歌本上的相关谱子,遴选、处理每场的歌曲;我把朗诵词、解说词删简、组合,编成新版本的串联词。如我们将“序幕”中的大合唱《东方红》改为齐唱;把第一场“东方的曙光”中码头工人在皮鞭下搬运货物和“母亲卖女”的场景删掉,而以王有功老师的二胡独奏《江河水》代之。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将朗诵词与“剪辑”中的解说词有机地糅合起来,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后,又加入了“各族人民欢聚在天安门广场,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自己的翻身解放。一位草原上的民歌手,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深情地唱起了《赞歌》。”(接《赞歌》长调)《赞歌》后面的长调声刚落,马上加入“好似高山上奔腾而泄的雅鲁藏布江水,百万翻身农奴唱出了他们的心声”词,(删掉才旦卓玛原唱中“啊——”的藏语前缀部分)乐队直接奏过门,演员从“毛主席的光辉,嘎拉亚西诺诺……”唱起;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改为齐唱;其他歌舞全删。
就这样,5天的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一路的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东方红》(简缩版)终得破茧成蝶,雏形初现!
此后,我俩用了多半天时间向大队领导做了详细汇报说明,得到了首肯和支持;当天晚上,即开始了连续三天的紧张排练;这年的国庆节期间,宣传队在大队院内进行了首场汇报演出,结果一炮打响,好评如潮!
看到社员们的欢喜场景,听着村民们的热烈掌声,大队领导和演员们兴奋地说:“真好,我们宣传队也有了自己的主打节目了!”
前庞河宣传队能演《东方红》(简缩版)的消息不胫而走,接到的邀请陆续不断。记忆中,我们应邀到过本乡和邻乡的庞康、公南、小北、冯哨、东巩、署里、井坨、棘坨等大队友情演出,受到了当地社员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
为力求节目精益求精,日臻完善,我们利用排演机会,发现问题,即刻解决改进。两月的时间,换场的无章乱像已绝迹,场间衔接愈加紧凑;演员的走位更加准确,表演水平亦大幅提升。男声独唱演员吴建民(秦皇岛知青)音亮声阔,演唱时气息饱满,收放自如,感情充沛;他虽自身条件非常优秀,但在台上却有时不走心,显敷衍。经过耐心的思想工作后,小吴的精神为之一振,面貌焕然一新,以严肃认真的状态投入每场演出。他唱的《西江月·井冈山》《赞歌》,颇有贾世骏、胡松华之韵味。特别是《赞歌》前、后长调部分的处理,声音嘹亮,拖腔绵长,起伏跌宕。每唱至此,辄掌声四起,“好”声如潮,“再来一个”的呐喊声不绝于耳(为整场效果计,不能马上返场。经常是等全场演完,吴建民才不得不返场,以满足观众要求)。
《东方红》(简缩版)的演出,扩大了前庞河宣传队的影响,也引起了县文化部门的关注。1968年11月中旬的一天,县有关部门的两位同志(其中一位是领导)骑自行车来到前庞河大队,专门审看了《东方红》(简缩版)的部分内容,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当即给予肯定。
(二)
《东方红》(简缩版)的初步成功使我有了一点小小的“激动”,品味到了自己“大有作为”的价值和前程。可是,我仍有些遗憾:朗诵者本该分男、女角色,但在前庞河宣传队里,却实在找不出能与我搭配的女声,故一场下来,朗诵、解说全由我一人完成!这样,太累不说,主要是破坏了节目的完整,冲淡了舞台气氛,增添了观众的视(听)觉疲劳,削弱了演出效果……上述,乃郁积我心中之块垒也!故朝思暮想,欲寻机觅一合适女搭档,更完美地上演一场(一次就行!)自己的作品,那该多好啊!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东方红》(简缩版)演出两个多月后的1968年12月的某天,良机从天而降!
当时,前庞河大队的基干民兵出外勤,驻地为滦南县长凝公社贺庄大队。为了慰问上段(工地)的本村民兵,感谢驻地干部群众对我村民兵的热情接待和亲切照顾,大队书记亲率宣传队及各生产队长,于某天上午骑自行车来到了贺庄慰问。
吃罢午饭,宣传队就在贺庄大队部紧张地排练了起来。令我欣喜不已的故事就在此时拉开了大幕。
晚上要上演的节目主要是简缩版的《东方红》。刚排练一会儿,我就发现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位女同志与众不同。不必说她的穿着打扮,仅看其眼神就气度不凡。别人只停留在“看热闹”的表层,而她却是双眼迥迥,似追光灯般跟随演员的站位走动,注视着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若有所思;双耳直竖,像医生用听诊器样,仔细辨识着歌曲的音准高低,节奏强弱,品尝欣赏。我还特别注意到,她对我的朗诵、解说更是情有独“重”,兴趣盎然。直觉告诉我,此人大有来头,绝非一般,定莫错良机,请教攀谈!
谁料中场休息时,贺庄的书记在和我们书记沟通了一下后,便将这位姑娘带到了我和王学发同志面前,说:“这是我们庄的某某某(姓名实在不记得了),在北京国际广播电台工作,正在家休假呢!她对你们的节目特别感兴趣,想跟你们交流交流。她对文艺也精通得很哪!”
闻听此言,我大喜过望,致手足无措,连“谢谢!”都忘了说。
直到姑娘主动伸出手来,我才如梦初醒,忙着握住了人家的手,开始了下面一段对话——
我:(急切地)您好!欢迎多多指教!
姑娘:(莞尔一笑)谈不上,谈不上!我也特别喜欢《东方红》,喜欢《东方红》的一切!她的朗诵词,她的歌曲,我都会背诵和演唱;有些舞蹈,我也会比划、蹦哒几下呢!你们能以她为基础,编演一台适合基层业余团体用的节目,了不起!
我:(惶恐地)哪里哪里,四不像,不伦不类,您见笑了!
姑娘:(真诚地)我说的是实话,就凭能把《东方红》中的主要版块有机、紧凑地串联、糅合在一起,不丢不散,结构完整,你们就相当了得!
我:(略带惆怅地)您在北京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一定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吧?好羡慕您呀!我挺喜欢播音的,1966年高考志愿就是报的北广呢!可惜……
姑娘:(赞许地)哦!怪不得我听你的朗诵音色很美,挺有味道呢!说实话,我正路过,是你的声音吸引、留住了我。
我:(受宠若惊地)您过誉了,实在不好意思!我只是自己瞎琢 磨、模仿,没有一点专业味儿。蒙您不弃,感激涕零!您认识我们乐 亭的刘月樵(刘卞庄人)吧,播意大利语的,她是家父的学生,和家父一直有书信来往,回家还经常看望家父呢!
姑娘:(高兴地)啊,当然认识啦!
我:(亲切地)哎呀,那我得叫您一声“师姐”了!师姐,您可得多多指教小弟,好好帮我们把这场《东方红》改得更精,演得更妙哇!
姑娘:(自信、爽快地)义不容辞,当仁不让!
结果,她就欣然参与了节目的排练,从而就有了当晚演出时朗诵,也是第一次男(我)、女(师姐)分角色,舞台上的师姐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厚实圆润,辨识度极高,与前番交谈时判若两人,美绝!有了分角色、很难驾驭拍节的那首《情深谊长》,在师姐的倡议和专业指导下,经过第二天白天与贺庄大队宣传队的再次磨合、排练、走台,在那天晚上又增加了《松花江上》和一段傣族的筒裙舞,师姐又是当然的主角,而更使我佩服、叫绝的是,师姐非常人能比的善解人意及领悟能力。虽是临时搭档,却心有灵犀,师姐与我互相补台,配合的默契度天衣无缝,珠联璧合,真乃才姝也!这次演出效果,最大化地实现了我编演《东方红》(简缩版)的初衷,圆了我用自己的知识在农村有所作为的美梦!
更教我难忘的是,“乐亭县前庞河大队与我县贺庄大队宣传队昨天晚上联袂演出《东方红》(简缩版)大获成功”的消息,刚好在我们返程的那天早上正吃饭时,从贺庄大队的高音喇叭里,清楚地送入了我们的耳中。从前来送行的师姐口中得知,原来是她利用自己工作性质的影响,昨晚就用电话将演出情况,报道给了滦南县广播站的同行……听到“乐亭县前庞河”几个字的声波在滦南县空中传扬,我心脏的律动也与之共振荡漾!
谢谢您!因《东方红》(简缩版)而结缘的“师姐”,您的形象永远在“师弟”的心田!
(作者俎壮存,毛庄镇前庞河村人,青海省乌兰县柯柯铁中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