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泛舟:《孝经》精简版及译文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徐海英 发布于:2022-10-14 10:53:21
笔者按:去年全国有个大型书法活动,主办方邀我把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学著作《孝经》的十八章2369字精简为300字,并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由300位全国著名书法家用各种字体写成书法经典作品,主办方已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现将其精简版及译文奉上,以飨读者。
《孝经》精简版
孝,德之本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立身行道,名扬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教尽于事亲。而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所以长守贵也。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敬天下之为人父母也。教以悌,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敬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明王以孝治天下,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孝经》精简版译文
孝顺,是道德的根本。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人的孝,处始境界是对自己的双亲孝顺,中间的境界是对自己的君主孝顺,最终境界是作为自己自立处事的根本。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勤俭节约,孝顺赡养父母。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将双亲侍奉。
凡侍奉父母的人,居于上位不骄傲,处于下位不作乱,在众人中不纷争。位居高官的人不骄傲,才能不危险,懂得节制,把握好度,才能在水满以后不流出,所以才能长久的保持富贵。话说出口,即使传遍天下,可是没有人能检查出他有错误的地方,那自然无口过。行为做出,即使遍及天下,可是没有人能检查出他有不法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悌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人能受到尊敬。
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事奉长官,有他特别的优点。进前见君,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未尽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过失?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过错。至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励奖助,进行时,就悦意服从。只有这样,上上下下就能互爱互敬。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
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处家过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办得头头是道。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家办事,不但做官的声誉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明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孝子在对待父母的时候,日常生活时保持恭敬,父母养老时让他们心情愉快,颐养天年。对亲人爱的人,不敢对别人使恶;对亲人敬重的人,不敢对别人怠慢。把全部的爱与敬都用于侍奉亲人,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用法律治理国家,这就是天子的孝。
(作者徐海英,乐亭县文联舞蹈家协会原主席,乐亭县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