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园:鸟类的天堂石臼坨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呼景山 发布于:2022-10-14 10:50:51
石臼坨岛,位于乐亭西南渤海湾中,是华北第一大岛,隔海与山东半岛相望。岛上有丰茂的林地、草场和充足的鸟类食物。每年秋季,南下迁徙的鸟类从西伯利亚、蒙古大草原及我国东北地区飞往南方,这里是补充食物、习练越海的桥头堡。春季归来这里又是跨海的第一站,还有好多候鸟、留鸟在这里繁衍后代。因此,每逢春秋两季,这里鸟类成群。许多在世界上存量极少的鸟类,如白鹳、黑鹳、丹顶鹤、大天鹅、短尾信天翁、金雕等,在这里都可以见到,成了国内外观鸟爱好者必到之处。
据统计,岛上生存和季节生存的鸟类达409种,其中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就有68种。一般分类,有游禽、涉禽、鸣禽、攀禽、陆禽和猛禽。
1、游禽
游禽,是指在水中取食和栖息的鸟类的总称。游禽的种类繁多,在岛上可以见到的有雁鸭类、鸥类、天鹅类等。从1979年到1989年观察到的有:豆雁、鸿雁、黑雁、小白额雁、斑头秋沙鸭、树鸭、斑嘴鸭、绿翅鸭、赤颈鸭、白眉鸭、赤麻鸭、翘鼻麻鸭、红头潜鸭、青头潜鸭、凤头潜鸭、红胸秋沙鸭、普通秋沙鸭、丑鸭、长尾鸭、鹊鸭、赤膀鸭、绿头鸭、罗纹鸭、花脸鸭、针尾鸭、鸳鸯、斑脸海番鸭、斑背潜鸭、大天鹅、小天鹅、短尾信天翁、黑脚信天翁、角(pi ti)、黑颈、凤头、斑嘴鹈鹕、海鸬鹚、海鸥、贼鸥、灰背鸥、三趾鸥、粉红燕鸥、黑枕燕鸥、褐翅燕鸥、乌燕鸥、红嘴鸥、红嘴巨鸥、燕鸥、白额燕鸥、银鸥、黑水鸡、水鸡、斑海雀、刀嘴海雀、骨顶鸡、紫背苇鳽、黄斑苇鳽、红喉潜鸟、黑喉潜鸟、水葫芦、燕鹱、黑叉尾海燕、瑟嘴鸭、白喉潜鸟、鸥嘴燕鸥。
岛上较多的有野鸭、海鸥,珍贵的有天鹅。野鸭有绿头鸭、秋沙鸭,春秋季成群结队,最大群有时上百只。过去人们在河里下套,用一米长的树条,顶部拴套,卡在树条中部,做套贴近水面,野鸭夜间游到,脖子闯入套内,树条直起套住鸭脖,便得一只活野鸭。夏季野鸭在岛上草丛里产蛋,游人拨草找蛋,一个中午可找2至30枚。
种群大的还有海鸥。每逢涨潮落潮,海鸥云集,盘旋鸣叫,渔人担鱼上岸,海鸥从筐里抢鱼。春秋季节海鸥个个肥胖,所以民谚说,肥了抢食的(海鸥),瘦了等食的(老等)。
珍稀鸟有大天鹅,亦叫鹄。鸭科,天鹅属。体长1.5米以上,颈极长。羽毛纯白色,嘴端黑色,嘴基黄色。好群居于沿海、河流、沼泽地带。主食水生植物,兼食贝类、鱼、虾,飞行快速而高,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俗语有“懒蛤蟆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
鸳鸯,雁形目,鸭科,鸳鸯属。是鸭科最美丽的一种水禽。体长40至60厘米,体重用450至600克,雌雄异色。雄鸟羽色艳丽,喙呈暗红色,枕部为铜绿色,头部有美丽的冠羽,额部和头顶中央呈翠绿色,头两侧具有白色眉纹,延至颈部。上体羽为暗褐色,缀以铜绿色的闪光,翅上有一对栗黄色立帆状羽;下体颏、喉部为栗色。上胸铜紫色,有光泽;下胸和两侧为绒黑色,具有两条白色带斑。腹部和尾下为乳白色。脚为黄褐色。雌鸟体羽为灰褐色,无漂亮的冠羽和帆羽。鸳鸯生活在湖泊、河流、芦苇丛生的水域,善于游泳和潜水,常成对活动。鸳鸯为杂食性,以鱼、蛙、昆虫为主,兼食植物叶、种子等。主要分布在我国、日本和朝鲜等地,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鸳鸯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鸟,在繁殖期间,雌雄成对,形影不离,朝夕相处,日夜相伴,有时在水里并肩嬉戏,有时在天空比翼双飞,情意绵绵,所以人们把它作为爱情的象征。民间传说,鸳鸯爱情忠贞不渝,一旦匹配成对,便从一而终,如果对方死去,另一方也会跟着殉情而死。
2、涉禽
涉禽是指那些适应在浅水或沼泽地生活的鸟类。它们的腿细长,身和脚趾也较长,适于涉水行走,不适合游泳,休息时常一只脚站立,主要从浅水或污泥中觅食。有鹭类、鹳类、鹤类等。
在岛上可以观到的有:白鹤、栗头虎斑鳽、黑脸瑟鹭、白瑟鹭、绿鹭、白枕鹤、白头鹤、丹顶鹤、灰鹤、大鸨、红颈瓣蹼鹬、凤头麦鸡、灰头麦鸡、灰斑鸻、金鸻、剑鸻、金眶鸻、环颈鸻、蒙古沙鸻、铁嘴沙鸻、普通燕鸻、孤沙锥、大沙锥、扇尾沙锥、红胸滨鹬、黑腹滨鹬、白腰草鹬、三趾鹬、彩鹬、蛎鹬、黑尾鹬、泽鹬、小青脚鹬、翘嘴鹬、翻石鹬、反嘴鹬、青脚滨鹬、红腹滨鹬、长趾滨鹬、尖尾滨鹬、弯嘴滨鹬、流苏鹬、勺嘴鹬、阔嘴鹬、黑翅长脚鹬、普通秧鸡、中杓鹬、白腰杓鹬、大杓鹬、灰瓣蹼鹬、鹤鹬、红脚鹬、青脚鹬、林鹬、白脚草鹬、针尾沙鹬、小田鸡、红胸田鸡、花田鸡、大麻鸡、白鹮、黑鹳、夜鹭、中白鹭、牛背鹭、大白鹭、草鹭、苍鹭、黑冠虎斑鸻、夕鸡、草鹬、灰鹬、红鹬、黑腹浣鹬、红腰滨鹬。
珍稀的白鹳、黑鹳过去在这里经常出没,当地人叫哇勾,属鹳科。体型较大,形状像鹤,嘴直大,翼长而尾短。白色为白鹳,黑色为黑鹳,生活在水边以鱼、虾、贝类、蛇等为食。常在高空鸣叫,能预报天气,民谚有:早哇阴,晚哇晴,半夜哇勾到不了天明(即降雨)。鸣叫声音洪亮。苏东坡云:有如老人咳且笑者是此鸟也。现在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丹顶鹤,鹤科。大型鸟类,体长可达1米。全身羽毛白色,颈部以上有黑色羽毛,顶部红色,两翅有黑条纹,腿细长,脚趾没有蹼,后趾位比前三趾高。飞行时颈伸直,两腿后伸,行动大方,节奏分明,舞姿潇洒,鸣声悦耳。常以植物或昆虫,蛙类、蚌类为食。被人们称之为仙鹤,是传说中神仙骑乘的坐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半蹼鹬,鹬科。是鹬中稀有品种,体型中等。褐色,密缀细斑纹,喙细长而直,喙尖稍弯,腿长,适于涉行浅水,常在涨潮落潮时在浅水觅食,主食小鱼、虾、蛤类、昆虫等。寓言故事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出自《战国策·燕策》赵伐燕,苏代对惠王曰:今者臣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人得而并擒之。
苍鹭,又名青庄,老等,鹭科。大型涉禽,体长约8至90厘米。全身白色,喙和虹膜黄色,跗趾特长,头侧枕部黑色,颈羽灰白,有2至3条纵长黑纹,尾灰色。多活动在近海浅水中,主食小鱼、蛙类、蚌类、不善群居。
大鸨,又名地鵏,鸨科。大型水鸟,体长可达1米。颈部淡灰色,背部黄褐色和黑色斑纹,腹部灰白色。常群集在草地上,善奔驰。杂食性,以植物为主,兼食蛙类、鱼类、昆虫等。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信天翁,信天翁科。大型海鸟,雌性可达1米。鼻孔呈孔状,左右分开,体呈白色,颈部略带浅黄,两翼和尾端褐色。生活在水边,以鱼、虾、蚌类为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陆禽
陆禽主要在陆地上栖息。体格健壮,翅膀尖圆形,不适于远距离飞行。嘴短而坚硬,腿、脚壮而有力,爪钩状,适于陆地上奔走及挖土觅食。陆禽的食物主要以植物的叶子、果实、种子等为食。属于陆禽的主要禽种有松鸡、马鸡、虹雉、长尾鸡等,在岛上主要有环颈雉。
环颈雉,通称野鸡,雉科。雄鸡长近0.9米,羽毛华丽,颈下有显著白环纹,足后有距。雌鸡较小,尾也较短,无距,全体沙褐色,有斑点。喜栖于蔓生草莽中,以谷类浆果种子和昆虫为食。善走,而不能久飞。可人工饲养,肉鲜美,尾羽可做饰品。
4、鸣禽
鸣禽的种类很多,以善于鸣唱为特点。外形大小差异较大,小的如柳莺、绣眼鸟、山雀,大的如乌鸦、喜鹊。其食性也较复杂,主要以昆虫、植物种子为主。鸣禽的营巢大都精巧,如云雀、百灵多以细草或动物的毛发编织而成,黄鹂则以牛马尾吊在树枝上,柳莺用树叶、草根做成球状巢。它们在繁殖季节大量捕食昆虫,有利农业。岛上多见的有:北掠鸟、灰掠鸟、乌鹟、红嘴蓝鹊、赤胸鹀、树鹨、水鹨、田鹨、北鹨、红喉鹨、斑翅山鹑、硫黄鹀、铁爪鹀、白眉鹀、麻雀、黄雀、金翅雀、白腰朱雀、山麻雀、极北朱顶雀、沼泽山雀、银喉山雀、大山雀、朱雀、北朱雀、燕雀、红交嘴雀、红腹灰雀、白翅交嘴雀、锡嘴、黑尾蜡嘴雀,白头鹀、黄雄鹀、芦鹀、苇鹀、红颈苇鹀、小鹀、田鹀、黄喉鹀、黄眉鹀、灰头鹀、栗鹀、三道眉草鹀、白头鹀、红点颏、蓝点颏、黑头、普通、红肋蓝尾鸲、灰背鸫、白眉鸫、乌灰鸫、斑鸫、黑喉石鵖、红腹蓝矶鸫、白眉地鸫、红尾歌鸲、蓝鸲、红尾鸲、白喉矶鸫、芦莺、小蝗莺、矛斑蝗莺、大苇莺、双眉苇莺、褐柳莺、棕眉柳莺、巨嘴柳莺、黄眉柳莺、黄腰柳莺、极北柳莺、冕柳莺、鳞头树莺、北蝗莺、苍眉黄莺、黑眉苇莺、淡脚柳莺、戴菊、鹪鹩、画眉、太平鸟、小太平鸟、绣眼鸟、红肋绣眼鸟、虎纹伯劳,红尾伯劳、灰伯劳、寒鸦、大嘴乌鸦、小嘴乌鸦、秃鼻乌鸦、白颈鸦、红嘴山鸦、灰喜鹊、喜鹊、灰卷尾、黑卷尾、蓝翅八色鸫、灰山椒鸟、黄鹂、云雀、蒙古百灵、角白灵、凤头百灵、蚁列、家燕、岩燕、金腰燕、毛脚燕、灰沙燕、原鸽、山斑鸠、灰斑鸠、黄脚三趾鹑、鹌鹑、石鸡、红尾斑鸫、黄喉鹟、北领雀、云鹀、煤山雀、姬鹟、寿带、黄眉姬鹡鸰、紫寿带、白脸鹡鸰、黄鹡鸰、灰头黄鹡鸰、山鹡鸰、黄腹灰鹡鸰、鸲鹟、三色鹟、灰鹟、乌鹟、白鹟、灰鹟、红骨顶。
较有特点的有:灰鹡鸰,俗名水点点,鹡鸰科。体长约18厘米,雄鸟上体至后腰均为黑色,翼表底里有白斑,其它部分灰白色,常在水边觅食昆虫。行止时尾上下颤动,有“飞则鸣行则摇”的特点。“鹡鸰失所,飞鸣求其同类”。常以鹡鸰比做兄弟友爱,急难相助。《诗经·小雅》: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云雀,俗名窝勒,雀形目,百灵科。体长15厘米左右,上体黑褐色,翅尾外缘淡棕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下体白色,胸部淡棕色,并有黑色斑点。眼睛铅黑色,脚褐色。食物以植物种子为主,兼食昆虫,常与百灵混杂在一起。夏季在岛上草丛做巢产卵,每窝产蛋3至5枚。
百灵鸟,俗名百灵子,雀形目,百灵科。它的驱体呈流线形,便于飞翔。主、副羽发达,便于高飞。腹背和胸长满薄羽,能敌御寒冷,尾羽较短,在飞翔时能够很快改变方向。颈部稍短,但转动灵活。脚趾粗壮,善于行走,嘴较短,但圆钝,适于啄食植物种子。全身长约22厘米。雄鸟头顶、后颈及额部羽毛呈红褐色,背部大部为浅棕色,翅和尾部为深褐色,大翅边缘为灰白色围绕喉部下方横贯一条黑带,很像一条项链,胸后有一条白圈,腹部沙白色,胸部两侧布有黑棕色条纹。百灵鸟叫声洪亮,善于模仿其他动物叫声和物体活动的声音,唱起来成套,还能边唱边舞,十分令人喜欢。最著名的是乐亭沿海一带的蒙古百灵,体形较大,羽色美丽,叫声洪亮,而且善于模仿,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百灵鸟以植物种子为食,有时也吃些昆虫,习惯于干旱,不习潮湿,所以有“百灵不过江”(长江)的说法。在岛上常与云雀在一起。
黄鹂,又名黄柳、黄莺、黄雀,雀形目,黄鹂科。唐朝诗人杜甫曾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黄鹂体长的25厘米。雄鸟全黄有光,雌鸟黄中带绿,头部两侧有黑纹,翼和尾部中央呈黑色。主要食物以昆虫为多,也吃各种果子,特别爱吃岛上的桑椹。夏季在岛上大树做巢繁殖,巢用马尾4至6根系在树枝上,将巢吊起来,十分精巧,犹如摇篮一般,每窝产蛋2至4枚。
红尾伯劳,俗名虎伯拉,雀形目,伯劳科。红尾伯劳虽不华丽,但歌声动人。常被人们架养做“教师鸟”,为其它歌鸟呷口。成年鸟约18厘米,全身灰褐色,下体棕白色,嘴黑色,有钩。主食各种昆虫,是吃害虫的能手。在岛内树上做巢,每窝产卵4至6枚。
5、攀禽
善于攀缘树木或物体的鸟叫攀禽。它们的脚构造特殊,能有效地用爪抓握物体。如专吃林木害虫的啄木鸟,生活在水边的翠鸟,学人说话的鹦鹉,以及戴胜、夜鹰等,都属于攀禽。岛上见到的有:绿啄木鸟、星头啄木鸟、棕腹啄木鸟、斑啄木鸟、戴胜、翠鸟、赤翠鸟、蓝翠鸟、夜鹰、布谷鸟、棕腹杜鹃、白喉针尾雨燕、白腰雨燕、小白腰雨燕、楼燕。
翠鸟,俗称钓鱼郎,翠鸟科。体长约15厘米,头大体小尾短,咀强壮而直,额、枕部羽毛均为苍翠绿色,身羽棕黄色,颊和喉白色,飞羽黑褐色。常栖息在水边,俯冲啄食小鱼。
戴胜,俗名臭咕咕、山和尚,戴胜科。体长约30厘米,具有显著的羽冠,颈和胸等与羽冠同色而较淡,下背和肩部羽黑褐色,杂有棕白斑,尾羽黑色,中部亦有白斑。尾脂腺能分泌臭液。夏季在树洞或墙洞营巢产卵。主食昆虫。
啄木鸟,啄木鸟科。树栖攀禽,喙强直尖锐,可用于凿开树木,舌细长,能伸缩,尖端有短钩,适于钩食树木内的蛀虫。尾呈楔形,羽轴粗硬,啄木时支架身体。有“森林医生”的美名。岛上有黑枕绿啄木鸟,体形较大,背部绿色,腹部暗灰色。斑啄木鸟,体型较小,背部有黑白花,腿上羽为红色。啄木鸟,凿树洞为巢,夏季产卵孵化。
6、猛禽
猛禽一般体型较大,主吃肉食,性格凶猛,嘴和爪锐利,翅膀强大有力,善于捕捉动物。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隼形目,一是鸮形目。在岛上可见到的有:苍鹰、秃鹫、鸢、蜂鹰、雀鹰、鹊鹞、白尾鹞、白头鹞、松雀鹞、游隼、灰背隼、燕隼、红脚隼、黄爪隼、红隼、矛隼、鵟、毛脚鵟、灰脸鵟鹰、大鵟、普通鵟、鸡鵟、虎头海雕、金雕、白尾海雕、鱼鹰、猫头鹰、鹰鸮、长耳鸮、短耳鸮、红角鸮。
苍鹰,也叫兔鹰,鹰科。大型食肉鸟。雄性体长约50厘米,除头黑褐色外,上体为苍灰色,下体为灰白色,密布暗灰色斑点,羽有黑色干纹。雌性体型较大,主要生活在林间草地,以捕食兔、鼠、鸽子、斑鸠等。经人工驯服可以供狩猎用。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脚隼,俗名蚂蚱鹰,隼科。雄性体长约30厘米,通体呈暗灰色,肛周、尾下和两腿橙黄色。常在田野上空盘旋,能扇动两翼悬在高空不动,主要捕食昆虫。
金雕,鹰科。大型食肉禽,雄性体长可达1米。未成年时头颈棕黄色,两翼飞羽除最外侧3枚外,基部均缀有白色,身体全部为暗褐色,尾羽灰白,端部黑色。成鸟翼和尾均无白色,头顶羽色为全褐色,性猛力强,以捕食野兔、斑鸠、野鸡为主。1952年,一只金雕曾把贾滩上正在放牧的幼羊叼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鵟,俗名老豹子、鹰科,与苍鹰略同,惟嘴稍短,尾较长,全身褐色微紫,常在上空作大回旋飞行,以鼠、蛇、鸡或腐肉为食。秋季喜群居,有时一棵树竟栖10至20只。过去翔云岛有一专猎老豹的,在草地上拴一“豹油子”,前方放一木板,板上放死鼠或小鱼,豹油子吃不到,油子前方设置网片,猎人在50米外藏身,看到空中过老豹。拉动木板,豹油子乍开两翅抢吃食物,空中老豹立即俯冲来抢,再拉网网住。
鸮,又名猫头鹰,夜猫子,鸱鸮科。头部似猫,眼大而圆,喙、爪呈钩形,羽毛多为褐色。夜间活动,主要捕食鼠类,是灭鼠的能手。据调查,一只猫头鹰一年可捕食鼠类近千只,是重点保护的益鸟,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作者呼景山,乐亭县委原农工部长)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