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故园纪事:昔日农夫六件宝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宁舍 李作安     发布于:2022-10-14 10:46:44


读乐亭标识.jpg

如今,每当看到农民穿得整整齐齐在地里干活,便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民在干农活时穿着窝袖、裹腿、套裤、水袜子、蓑衣、酱蓬篓。说起这六件东西,年轻人没见过,会觉得陌生,而七八十岁以上的农村人大部分都曾穿戴过,在那穿衣同吃饭一样困难的年代,这六件东西都曾为农家帮过忙、效过力,伴随着农家人渡过了漫长的艰苦岁月,与其结下不解之缘。

窝  袖

说起窝袖,其实就是早年间农民穿的一种厚实、耐磨的粗布对襟短袄。所不同的是,窝袖大多一只袖子,没脖领儿,穿上它好像藏族同胞穿的藏袍,又略像寺院里老和尚穿的偏衫。

窝袖布料粗糙,一般是使用又厚又硬的口袋布。做前,找两条用过的旧口袋(新口袋一般不舍得用),先拆洗、晒干,然后按穿者的对襟夹袄的样子剪裁,但尺寸要放大些。为了节省布料,穿着轻巧,干活灵便,大都是缝一只袖子。如果是右手拿工具的干活的人,袖子要缝在左侧,如果是左撇子,袖子就缝在右侧。窝袖没脖领儿,对襟上也不缀纽扣,都在两边各缀了条窄布带儿,穿上后把布带一系,又快当又结实。

做窝袖虽不是细致活儿,但却费时费力。原因是旧口袋已用过多年,布又湿巴又硬。那时没有缝纫机,全靠手工一针一线地缝纫,时间一长,把手指都磨出血泡,钻心地疼痛。后来妇女们开动脑筋,改用针锥子先扎透眼儿,然后再穿针引线缝纫。但这样进度较慢,一件窝袖一个妇女需要三四天才能做成。累得腰酸腿痛,头晕脑胀,实属不易。

别看窝袖其貌不扬,它却是极受农民喜爱的好“伴侣”。每当秋收时节,农民几乎天天穿窝袖下地干活儿,特别是割高粱更离不开它。因为当年乐亭农村多种“大蛇眼”“关东青”,不仅棵高杆硬,连叶子都能划破胳膊、手脸。如果穿普通布衫割高粱,不用半天就会把布衫磨得窟窿眼睛,且胳膊被高粱杆儿夹得又红又肿,火辣辣地疼痛,可穿上铁甲一般的窝袖那就啥事也没有了。

割高粱时,要先伸出有袖子的那只胳膊,把十多棵高粱拢在一起,随即用镰刀挨棵割断,然后抱着去后边放平摆或鱼鳞摆。等过几天穗子晒干后再掐掉,捆成高粱头运回家。除割高粱外,像掰苞米、捆苞米秸子、捆高粱秫秸,也都是费衣裳的“祖师”,同样需要穿窝袖。

古训曰:“家趁万贯,不可夹袄套布衫”。意思是说,布衫容易被夹袄磨破,因而农民秋天干活儿大多光着膀子穿窝袖。虽然身上被磨得又红又肿,但一秋天能省两件布衫也是值得的。窝袖相伴农夫一秋,如分不开的朋友。

裹   腿

裹腿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缠在裤子外边小腿部分的布条,旧时士兵行军时多打裹腿。

裹腿的用途其实很广泛,不光是士兵行军打裹腿,农民在春秋两季下地干活儿时也同样爱打裹腿。

裹腿缝纫简单。它是用一条长约3尺、宽约4寸的布条缲边缝制而成的,末端还要掇一段2尺长的窄布带儿。打裹腿时先从脚踝往上一圈一圈地缠到膝盖下部,后圈要压前圈的一半。缠完后再用布带儿缠两圈儿掖进裹腿里。

春秋两季赶车送粪、拉粮拉柴,耕种锄耪,拉沙拉土,打上裹腿不仅干活儿利索,还能防止往裤腿里进土,尤其是在秋收期间打裹腿作用最大,特别是割高粱时最显出它的优势。因为高粱杆割掉后留在地面上的茬子有一尺多高,密密匝匝,茬子尖儿如刀尖一般锋利,行走时稍不留神小腿碰上就要遭殃。因而农谚云:“割高粱,有危险。茬子棵,如刀山。步入险地要谨记,打上裹腿保安全。”可有“犟眼子”就是不听邪,还嘴里胡说八道:“傻子睡凉炕,全凭时气壮。打裹腿麻里麻烦有啥用?听蝲蝲蛄叫唤就不种地咧?”小杨庄有个愣头青黄国发就是这样的傻子。有一年,他穿着单裤散着裤腿在庄西高粱地里哼着小曲儿只身割高粱,我们一群小孩子在不远处道边玩耍。忽然小曲儿戛然而止,接着就听他“哎呀”一声大叫,便坐在了地上。我们赶忙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棵弯尖儿从裤扎进他的腿肚子里。因他干活儿愣头愣脑,属野鸡的——顾头不顾尾,结果茬子尖儿扎进肉里一寸多深,窟窿有酒盅子大小,地上血糊糊地一片。我们看见后,吓得惊恐失色,“哇哇”叫唤(哭)。后来庄里有人听见哭声,赶忙前来查看,用车把他送到家里。经调治,一个多月后才痊愈下地,但他腿肚子上却留下一个难看的大疤瘌。

自此,庄里人引以为戒,下地割高粱前都用裹腿把小腿儿缠得严严实实,即使把茬子尖儿碰卷了,也不会伤及皮肉。其它农活儿,像割苞米秸子、捆苞米秸子、捆高粱秫秸、刨茬子,都和茬子棵打交道,也同样需要打上裹腿。还有割豆子也马虎不得,豆子成熟后,豆荚、豆秸又尖又硬,收割时穿单裤不光容易划破裤腿儿,连肉皮也会扎得伤痕累累。如果打上裹腿那就啥事也出现不了。

套    裤

套裤,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套在裤子外面的只有裤腿的裤子。”一般是棉的或夹的,作用是使腿部暖和而又便于行动。也有单的,用粗布、塑料、油布等做成,用来保护裤子或防雨。

套裤缝制容易,省工省料,而用途广泛。它和普通裤子差别不大,只是没有裤裆,裤腰较短。套裤在春、秋、冬三季都有使用价值。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农村生活困窘,一般人家买不起洋布(机织布),大都用家织的粗布缝制衣裤。即使这样也得省着穿。古语云:“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些破旧的实在不能再穿的衣服也搁不少扔掉,就将其拆拆洗洗,缝缝补补再毁成套裤穿。穿上它又轻便又伶俐,干什么活儿都不妨事,还保护了套裤里边的裤子。

春秋两季最适宜穿夹套裤或单套裤,不但便于行动,春寒秋凉时还能使腿部保暖。无论种地、送粪、拉沙取土、赶集上店都很适用。而冬季一到,因天气寒冷,人们外出就需要加穿棉套裤御寒。冬天赶车的车把式,在集镇上看摊儿卖货的商贩、剃头师傅、磨刀匠以及说书的、唱影的、红白喜事上的吹鼓手都喜欢穿棉套裤。可见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与套裤关系多么密切。

水  袜  子

对于水袜子,因年代久远,只有农村少数老年人见过、穿过。顾名思义,水袜子当然是在泥水里行走时穿的一种袜子。不过它虽然叫水袜子,可名不符实。外表看根本不像平常穿的夹袜子或线袜子,也不像夹鞋或棉鞋,倒和蹚水穿的筒靴子有些相仿,但要瘦得多。

做一双水袜子需要四五尺布。为了结实耐穿,还多用新布、好布,不将就材料。做水袜子这活儿可不容易,只有缝纫高手才能胜任。做水袜子的过程一般是先做袜底儿。做法是把四五层布铺展后,合在一起压平,再按鞋底儿的形状、穿者脚的大小剪裁,然后从外圈往里一圈一圈地用细绳纳结实。要求袜底儿要柔韧,针角儿要密实。水袜子筒儿的高度要在脚踝以上,厚度两三层布即可。纳的针角儿要同袜底一样,含糊不得。袜底儿、袜筒儿做成后用细绳儿缝在一起,再用布条缲8条窄布带儿,每只水袜子在中间两旁和后跟儿两旁各缀两个袜襻儿,最后从袜襻儿里穿一条长而结实的窄布带儿,就全部完工了。做一双水袜子快手也得四五天时间,需要付出多少辛劳可想而知。

那时,农民下地干活儿一般都光着脚穿水袜子,目的是节省平常穿的线袜子,而且在泥水里走动灵便,干活儿更得劲。水袜子夏秋两季穿它最适用。因早年夏秋两季雨水频仍,滦河时常泛滥,故而地面积水不断,泥泞难走,穿普通鞋下地,不过十步就会陷进泥水里,因而夏天割草、打叶子、收拾棉花等都要穿水袜子,只要把袜襻儿里的布带儿系结实,脚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决不会半途掉链子。尤其是秋收时,水袜子最能显现它的作用,无论割高粱、掐高粱、掰苞米、刨茬子,只要穿上它不但跟脚伶俐,还不闷脚、不捂脚,且能防止碎碗韂儿、硬草根儿、蒺藜狗儿等扎伤脚板。

蓑  衣

蓑衣是用草或棕毛等材料编制成的一种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蓑衣历史悠久。在古代,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防雨,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蓑衣。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用以遮雨。《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说明是充当雨具之用的。唐朝柳宗元就在《江雪》诗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说是在一条孤单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的情景。由此说明唐朝已经有蓑衣和斗笠了。

乐亭域内的蓑衣多用三棱草(也叫蓑衣草)编制。这种草独秆儿,又细又高,呈三梭形,故名三梭草。上世纪六十年代前,雨水充沛,河边坑内到处都长有三棱草。仲夏一到,农民便去河边、坑内割三梭草,背回在阳光下晒干,然后在碌碡上把叶子、杂草摔掉,捆成捆儿风干后放在通风干燥处搁置备用。

农民多在雨天或中午编制蓑衣。编制前先把三梭草的根剪掉,茎部留尺把长,然后散开平放在地面,用水少许喷洒一遍,过会儿水干柔软时开始编制。步骤是:先拿四五根三梭草在中间拧紧挽成套儿,一件蓑衣要挽3000个套儿。备齐后先把套儿穿在一条结实的细绳上,以围过脖子为宜。随后再拿套儿一排一排地索在上边套上。编制过程中,还要根据蓑衣大小和人的肥瘦适当加套儿。把套儿下部的散草全部披在外面,套儿在里边要平整、光滑。一般编制到三四尺长、二三尺宽(腰围)。一件蓑衣一个人沥沥啦啦四五天才能编完,既费时又费力。

那时农民们没有雨衣,蓑衣是他们的主要防雨用具,家家必备,自编自用。蓑衣用途很多,外出穿上它下多大雨也浇不透,还浑身暖和。中午人们在树下乘凉休息,晚上在房顶上聊天侃大山,往蓑衣上一坐或一躺,软绵绵,不凉不热,舒舒服服,很是惬意。

酱  蓬  篓

酱蓬篓,本为斗笠,俗称草帽,乐亭域内叫酱蓬篓。它是一种既能遮阳光又能防雨的草编帽子。多用秫秸席篾和马绊草编制,它是和蓑衣同一时期的产物。因外形和盖酱缸的酱蓬相似,编制方法相同(只是小了些,工艺也细致),故乐亭先人将其称为酱蓬篓。

酱蓬篓用料是当地产的粘高粱秫秸外皮或芦苇等劈开成为篾子(席篾)编制而成,在沿海地区也有的用马绊草。乐亭县域酱蓬篓式样有两种:一种是尖形的,另一种是圆形的。

编制席篾酱蓬篓是一项细致活儿,只有灵巧、耐性好的专职手艺人才能胜任,编制的流程是:先用宽席蔑编个酱蓬篓底儿,再用细席蔑编个细密、带花纹的盖儿盖在上面。随之将两者外边儿索在一起。最后再编个帽圈儿缀在里层顶部。这种酱蓬篓儿的底部直径约40厘米、高约20厘米,遮阳、防雨性能都很好。

另一种编酱蓬篓的用料是沿海滩涂上的马绊草。这种草呈网状匍匐生长在盐碱地上,茎部又细又长,且柔韧结实。秋后成熟时将其割回放段时间后,再将叶子抖掉待用。缝制尖形酱蓬篓较为简单容易。编制方法是:先找8根细竹条当筋,上部扎在一起,下端按酱蓬篓的形状均分,然后先从顶部围着筋条儿由上往下紧密地按圈缠绕,完后索边缀帽圈儿。这种酱蓬篓儿戴上敞亮、透风、凉快,但防雨功能较差。

酱蓬篓最受农家喜爱。热天走亲访友、赶集上店,或是在割草、锄地、爪黍子、割谷子、割高粱、掰玉米时都需要戴它,特别是在烈日下收拾棉花,头部可避免长时间暴晒,以防中暑。雨天戴上它能遮雨,以防浇头着凉患感冒。

流光易逝,物转星移。窝袖、裹腿、套裤、水袜子、蓑衣、酱蓬篓早已成为历史。回顾它们在漫长的艰苦岁月中为农家所做的贡献,后人应铭记不忘。

  (作者宁舍,电力局退休干部;李作安,水利局退休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