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乐亭早期党员张远宸的潜伏传奇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李九燕 发布于:2022-07-05 16:54:25
张远宸是唐山地方党史中名不见经传的传奇人物。
张远宸,原名“张志仁”,曾用名“张国泰”,家庭出身中农,本人成份教员,原籍河北省乐亭县王庄子村。1910年12月3日出生,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罹难。
张远宸参加过北伐军、东北义勇军、伪满洲国军、八路军、解放军。他从事党的隐蔽工作20年,有着传奇式的潜伏经历。他是乐亭县早期的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曾任国民党乐亭县党部组织委员和共产党乐亭县委军事委员,当过中共津南特委书记、东北义勇军某部政委、中央西安交通站站长、新华日报社秘书室主任、中央情报系统天津情报组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唐山市、河北省做党的统战工作,“文革”前担任唐山市政协秘书长。
张远宸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坚定的职业革命者,他的成长,是中共唐山地方组织培养教育的结果,是党组织帮助他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培养他从事革命斗争。他的成长经历,反映了中共唐山地方组织的建设历程和对党建工作的重要贡献。
一、接受革命思想,少年敢于斗争
乐亭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也是在全国较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地区。1924年初,李大钊相继介绍共产党员王岑伯、王德周到乐亭县立中学,王岑伯任校长,王德周任英语教员。他们把革命启蒙教育放在首位,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作为授课内容,启发和提高师生的政治觉悟,为乐亭县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24年冬,建立了中共乐亭中学党支部,通过宣传马列主义、传播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新思想,使得学校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乐亭中学的革命启蒙教育深深影响了与该校一墙之隔的乐亭县立高级小学的师生,尤其是年仅14岁的学生张远宸。1924年,为反对校长高紫绶克扣学生伙食费中饱私囊,张远宸和几位同学发起组织了学生自治会,清查校长管理的伙食账目,迫使校长低头认错,将伙食费改由学生自己管理,取得了伙食自治斗争的胜利,在乐亭教育界产生很大影响。
1925年春,中共乐亭地方党组织根据中共三大决议,“报请中共北京区委、国民运动委员会和国民党省党部批准,在乐亭成立了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国民党县党部,县党部书记由县立中学的共产党员徐凌汉担任。国民党县党部在全县各界进步人士中发展党员,很快国民党左派党员达到20余名。是年秋,徐凌汉找到县立高小的张远宸,介绍他看有关国民革命的新书,并与他多次长谈,启发他的政治觉悟。1926年3月,张远宸由徐凌汉、徐馨山介绍加入国民党,成为国民党左派的一份子。
1926年5月,张远宸高小毕业,升入乐亭县立中学。在共产党员王佩襄等进步老师的引导下,张远宸广泛阅读了《向导》《政治生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学习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进步文章,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从而为他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积极投身北伐,两次死里逃生
大革命时期,乐亭党组织陆续选派党、团员出国或到国内、党内的军校、干校、党校学习锻炼,为全国革命运动输送了一大批骨干力量。继1925年秋选派县立中学学生李运昌、孙洪祥去黄埔军校(亦称“中央军校”)学习后,1926年12月,又推荐初一学生张远宸与同学刘荷生报考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二人先到国民党直隶省党部驻武汉办事处面试,面试官鉴于二人文化太低不予推荐。张远宸参军心切,反复跟面试官说自己在语文方面已达到高中程度,并挥毫写下唐代大诗人李贺的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表达了自己弃文从武,为实现国家统一的使命感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考官观罢甚为感动,遂介绍张远宸到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总队。张远宸先在第六军政治部受训。军长程潜、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林伯渠亲自为受训队员讲课。培训结业后,张远宸即随军做宣传工作。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开始东征。24日清晨,张远宸所在的第六军攻入南京。上午8点左右,南京城里的一些兵痞、流氓乘机抢劫外国领事馆、教堂、商社、医院和外侨住宅,造成5名外国侨民死亡。第六军长官率领张远宸等政工干部赶到日本领事馆和美孚油行,以武力平息了抢劫骚乱。下午3时40分,停泊在下关江面的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军舰借口保护侨民和领事馆,向南京城内猛烈炮击,炸死炸伤中国军民2000多人,毁坏房屋无数,史称“南京惨案”。
“南京惨案”加速了蒋介石同帝国主义勾结的步伐。蒋介石下令通缉林伯渠和李富春(李是第二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借此向英美各国妥协。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第六军第十九师被全部缴械,张远宸所在的第六军宣传队遭强行解散,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被通缉抓捕,张远宸与多名队员化妆逃出南京,辗转返回国共合作的大本营——武汉,旋被派到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搞政工。不及一月,又被靠拢蒋介石的冯玉祥驱逐出辖区,张远宸等复又返回武汉。
此时,武汉的国民党中央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与张远宸等政工干部共1000多人,统编为中央军官教导团(也称第四军军官教导团)。该团隶属于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内部有大批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驱逐迫害共产党员。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于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人头落地。张发奎调中央军官教导团到九江,将该团全部缴械。张远宸在团里结识了共产党员邓济时,深受其思想影响。8月初,邓济时调任第四军第二十五师政治部主任,张远宸受邀到二十五师七十五团五连任连指导员。
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张发奎在镇压起义的第二天下令:“凡属中央军校、中央军官教导团出身的军官和政治干部,限24小时离开部队并驱逐出境,否则生命不予保证。”张远宸于命令下达的当天夜里,只身逃到香港,辗转乘船到天津,于年底潜回乐亭县老家。
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砸醒了张远宸,使他直面国民革命的理想和血淋淋现实的矛盾迷茫困惑,急于回乐亭寻找答案。
三、危难之际入党,执行潜伏任务
大革命失败后的冀东大地,蒋介石与张作霖联手绞杀共产党,包括李大钊在内的许多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群众被捕被杀,也有一些人变节投敌。乐亭县党组织活动一度停滞。此时,徐凌汉“冒着被奉军逮捕的危险,身背行李,秘藏党员登记表,到滦县、玉田、丰润、遵化等地登记在共产党指导下发展的国民党员。” ①为中共冀东党组织的崛起积蓄力量。
“1928年春,乐亭县的一些共产党员集体声明退党,徐凌汉坚决反对他们发表退党声明。随之,党组织派李运昌重组中共乐亭县委并任县委书记,徐凌汉和李运昌接上了头,经李运昌介绍,徐凌汉到木瓜口小学教书。” ②
1927年12月底,张远宸回到家乡,立即找到徐凌汉,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和困惑。徐凌汉帮他认清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本质,促使他脱离国民党,积极完成中共党组织交给的任务。1928年2月,张远宸由徐凌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张远宸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在中共大批党员被捕牺牲,许多党员贪生怕死纷纷退党的危难关头,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可见他政治立场的坚定和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决心。
1928年3月,张远宸到本县芦家河小学当教员,以此作掩护,在中共乐亭县委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他在1952年的《自传》中说:“我在乐亭县一共教了5年小学,一面教书一面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并组织了农民协会。在小学教员中成立小学教职员联合会,用小学教员做基础向农民中深入,再到农民中打基础。所以乐亭党发展的最早,历史颇为悠久;所以1938年冀东暴动,是由乐亭农民与小学教员发动起来的。” ③
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奉系军阀张作霖,奉系统治的北方空虚。是年秋,国民党反动势力迅速扩大到北方,乐亭县设立国民党县党部党员临时登记处。中共乐亭县委考虑到张远宸的共产党员身份没有暴露,又是老资格的国民党员,指示他参加国民党员登记,伺机打入敌人内部。张远宸积极帮助县党部工作,很快获得信任,担任了国民党县党部的组织干事。他将全县国民党员的基本情况和政治倾向密报中共乐亭县委,使党明确了对敌人分化、打击的目标。他及时传递敌方活动情报,使我党掌握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后来,由于形势发生变化,党组织要徐凌汉通知张远宸借故退出县党部,并由张远宸介绍徐凌汉进入县党部帮助工作。徐凌汉利用此合法身份,秘密发展中共组织,领导县城内手工业工人罢工。在获悉两名党员被捕的紧急关头,冒死通知县委领导转移。1929年元旦前夕,徐凌汉被调到中共顺直省委,由此退出了国民党县党部。④
乐亭党组织在重新崛起后,两次派人打入敌人内部潜伏,足见其有着成熟的对敌斗争策略和深远的战略考量。
1930年7月至1932年12月,张远宸相继在本县木瓜口村小学、大黑坨村小学教书,以教员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他积极参加了中共乐亭县委领导的全县农民抗租、抗税、抗捐斗争,由于表现突出,被吸收进中共乐亭县委,成为县委军事委员。
四、接受组织委派,参加东北义勇军
东北义勇军是九一八事变后最早站出来与日寇战斗的武装组织,由东北各阶层民众和原东北军爱国官兵自发组成,没有统一的指挥系统,各自独立,军费自筹。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同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发出武装抗日,收复失地的号召。邻近东北的唐山地方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11月下旬,东北吉林双城县的义勇军宫邦杰部派代表李宪邦到北平、天津为义勇军募捐,请求政府给予支援,遭到当局拒绝。李宪邦无奈回到乐亭老家。中共乐亭县委研究决定,对义勇军最大的支持莫过于为他们输送骨干力量,将其纳入中共的领导。县委派出军事委员张远宸、军事骨干朱琴轩与李宪邦一起,赶赴东北双城县义勇军营地。12月初,张远宸、朱琴轩等到达吉林省双城东北35里的张家窝棚村,司令宫邦杰热烈欢迎中共领导,并任命张远宸为政治委员。
张远宸、朱琴轩到达的第二天上午,张家窝棚村就被日寇讨伐队包围,日寇悄悄进村直扑宫邦杰的司令部,朱琴轩被鬼子刺刀捅倒在院内,张远宸正在厨房烧火,由于没带武器,闻声躲进柴草堆。日寇刚一离开院子,张远宸即从褥子下面取出手枪,向日寇射击并报警。随后枪声大作,张远宸、宫邦杰率领义勇军战士与日寇展开一场恶战。战斗由上午11点打到下午3点,义勇军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数百人的队伍仅有20余人逃出重围。张远宸、朱琴轩逃进县城,藏在李宪邦家中。李宪邦学过西医,他开的西药房即是义勇军的秘密联络点。李宪邦迅速缝合了朱琴轩的伤口。不久,杀出重围的宫邦杰也逃到李宪邦处,他在收拢残部后只身潜入哈尔滨,联络朱霁青的东北国民救国军,不幸被日寇逮捕,壮烈牺牲。朱琴轩的刀伤经过李宪邦的精心治疗,一个多月即痊愈,随即转道哈尔滨潜回乐亭老家报告情况。张远宸则潜入伪满吉林铁道守备队当文书,伺机组织伪军哗变再举义旗。
乐亭党组织主动派出军事骨干赴东北领导组织义勇军,开创了中共关内地方组织领导东北义勇军的先例,填补了冀东地方党史的空白。
五、专职地下工作,担任秘密交通
1934年1月,张远宸由东北回到乐亭老家,立即向组织汇报了在东北的活动情况。4月,中共京东特委书记李葆华找其谈话,分配他到隐藏在天津的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担任《实话报》发行兼管省委交通。张远宸从此开始专职从事党在隐蔽战线的工作,直到1948年身份暴露。
1935年6月至1936年1月,张远宸专门负责中央交通与地方交通,归河北省委领导。1936年2月,张远宸调任中共津南特委书记。这是在1934年4月马颊河暴动失败、特委书记刘格平被捕,津南革命陷入低潮以后张远宸的临危受命。张远宸到任后,重新恢复特委及各县的党组织,在充实领导班子的同时,还选派多运海、高书贵等人去太原参加牺盟会,津南革命形势开始高涨。
1937年4月中旬,张远宸由津南特委书记调任中央交通(负责北平至西安段),由中共中央北方局直接领导。4月下旬,中央鉴于西北形势的变化,调张远宸赴西安组建秘密交通站并任站长。该站负责传递中央与北方局之间文件和秘密情报,负责联络、介绍各地学生到延安学习,同时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发生关系。
1937年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延安成为全民抗战的“灯塔”。据统计,从1937年至1938年底,先后有1.5万多名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由张远宸领导的西安秘密交通站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调任新华日报社,接受战斗洗礼
1938年1月11日,中共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新华日报》于武汉正式出刊。4月,张远宸从西安交通站调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简称“八办”),旋即调任新华日报社秘书。
1938年10月,日寇大举进攻武汉。22日晚,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处长李克农和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率领新华日报社(包括张远宸等53人)和“八办”及其他人员共100余人登上“新升隆”轮撤往重庆。23日下午3点多,轮船于嘉鱼县燕子窝码头被日机炸沉,造成50余人遇难,30多人受伤。李克农、潘梓年等由于还未登船幸免于难,张远宸在日机的轰炸和扫射中弃船跳入长江,侥幸逃生。
张远宸到重庆后,即担任新华日报社秘书室主任,主要负责与国民党新闻检查局、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和重庆地方新闻检查机构打交道,交涉稿件送检被扣和稿件禁止刊登事宜,并与破坏报纸出版发行的特务、流氓、三教九流斗智斗勇。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社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张远宸和报社同事们机智巧妙地绕过国民党的新闻审查,将周恩来亲笔书写的“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四言挽诗,刊登在1月18日的《新华日报》上。报社还将周恩来、叶剑英主持起草的《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赶印成传单,张远宸等几十名报社工作人员走上街头散发,使国民党在政治上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在斗争最艰难的时期,包括张远宸在内的80多位报社工作人员,都把个人简历集体报送给延安党中央存案,以示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在新华日报社的3年里,张远宸坚决贯彻落实了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对新华日报要求的“斗智抗检、寸步不让”的指示,同国民党新闻检查进行了机智顽强的斗争,在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最前沿冲锋陷阵。
张远宸在新华日报社工作期间表现出的坚定沉着,勇敢顽强和勇于牺牲精神,源于乐亭地方党组织早年对他的教育培养和锻炼。一个有着共产主义坚定信仰的人,是从不畏惧困难和死亡的。
七、周恩来部署疏散,张远宸受命潜伏
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社被国民党军警宪特迫害日甚一日,几有封闭危险。为了应对国民党顽固派对中共组织的更大迫害,中央提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白区工作十六字方针,决定以八路军办事处、新华日报社等公开单位为第一线,原各省、市地下党组织为第二线,另建立绝密性质的第三线机构。万一形势突变,第一线被迫撤退,第二线遭到打击瘫痪时,第三线仍能扎根白区坚持战斗。周恩来决定新华日报社工作人员大部分疏散,仅留极少数人支撑恶劣局面。组织上根据张远宸的特长和地下工作的经历,决定将其疏散到北方沦陷区的工商业重镇天津收集工商金融情报,长期潜伏。张远宸从此进入第三线在敌营长期潜伏。
1941年3月下旬,新华日报社对所属人员疏散时,周恩来亲自到现场检查。他拿着红蓝铅笔和名册,一个一个地仔细询问,认真了解每个人的经历、特长和短处,疏散的去向,可利用的社会关系,到达落脚点的证明,遇到盘查时的答话等,并提出改进意见。周恩来握着张远宸的手亲切地说:“国泰同志啊,你是大钊同志的老乡啊!‘无商不乐亭’啊!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张远宸激动地表示:“请您放心,请党放心,我一定好好干!”
张远宸从重庆出发,辗转到香港,7月底到上海后,立即与中共上海情报系统接上关系,他直接受龚饮冰同志领导,单线联系。龚饮冰指示他担任天津情报组组长。8月初,张远宸化妆成商人来到天津,秘密与情报组成员朱祖贤、李枢接上关系。张远宸传达了上级为天津情报组确定的任务,即广交朋友,在财政金融上建立据点,籍以熟悉天津工商业,预备天津解放时接收财政金融机关。
朱祖贤的公开身份是宁绍人寿保险公司天津代理处经理,后进入中共三线机构的载体——广大华行天津分行担任经理。李枢则先后在裕丰永酒行和祜昌酒厂当司账。张远宸则在保险公司当经纪人、副经理。张远宸及其情报组在天津、沈阳潜伏的8年中,为党中央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济情报。
八、潜伏身份暴露,冀东党组织施以援手
1948年2月底,张远宸离沈阳返回天津后,首先与朱祖贤接头,通报东北工作情况,研究迎接天津解放的接收工作。此时,乐亭县的解放区正在搞土地改革。老家王庄子的村干部说张远宸是老牌国民党,指挥民兵闯入张家搜查枪支,对张远宸亲属刑讯逼供。3月初,张远宸回到家乡,遂被民兵以国民党特务罪名绑赴县人民政府关押。家属无奈说出张远宸是共产党的真实身份。张远宸被释放后,意识到身份暴露的后果及其严重性。鉴于很多乡亲在天津经商和他在天津商界的知名度,为了保护党不受损失,他决定不再回还是敌占区的天津。
随后,张远宸立即向冀东地方党组织反映自己身份暴露的情况。冀东区党委鉴于他和上海情报系统联系不上,决定他暂时留在冀东解放区工作。经过冀东区党委组织部长阎达开证明并经冀东区党委批准,让张远宸“暂过组织生活”。5月1日,张远宸被分配到冀东行署财经研究室工作,后又调任冀东日报社秘书。同年12月12日随解放军进城接管唐山,相继在唐山军管会和开滦煤矿总军事代表办事处工作。经过唐山地方党组织与中央社会部联系,1951年7月4日,中共唐山市委作出了《关于恢复张远宸同志1938年4月以后党籍的决定》。
张远宸在“文革”中遭受迫害,1981年6月10日,中共唐山市委宣布“为张远宸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推倒强加的各种诬蔑不实之词”。⑤
注释:
①乐亭县委党史研究室《乐亭早期党员徐凌汉》载《读乐亭》第71辑第27页2021年12月。
②乐亭县委党史研究室《乐亭早期党员徐凌汉》载《读乐亭》第71辑第28页2021年12月。
③张远宸所作《张远宸自传》 藏于唐山市档案馆去世干部档案《张远宸档案》。
④乐亭县委党史研究室《乐亭早期党员徐凌汉》载《读乐亭》第71辑第28页 2021年12月。
⑤中共唐山市委《关于为张远宸同志平反的决定》〔1981〕15号
本篇文章资料主要来源于唐山市档案馆馆藏的去世干部档案之“张远宸档案”,以及李九燕根据“张远宸档案”内容整理的《张远宸年谱》。其次,来源于张远宸女儿张继红、二儿子张化龙和外甥夏宝良的口述回忆。再次,参考了乐亭县人民政府《革命星火燃乐亭》(载文化中国网站,2019年11月6日),乐亭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乐亭地方组织的建立及早期革命活动》(载唐山党史网站,2017年5月16日),半杯馊茶《在敌窟中的隐蔽战线指挥中枢——掀开中共南方局神秘的一角》(载新浪网 2020年11月26日),邓斌的《从秘密中央交通到红色保险经理》(载《百年潮》2003年第8期)。
(作者李九燕,唐山市城管局退休干部,唐山市历史学会会员)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