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回眸寄情:难忘芳华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徐海英     发布于:2022-07-05 16:28:26


政府网题字202110.jpg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作为60年代出生的人,有幸被召入春风文工团,成为其中一员,与团员们一起以苦为乐,为了理想尽情挥洒青春,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回头审视当年那似水年华和绚丽多彩的青春,无不感慨万分。                            


微信图片_20220610140943_看图王.jpg

198310月,乐亭县拟成立一个小型文艺团体,公开向社会招收团员。经过初试、复试,共招入10名演员和6名乐队人员。团员大部分都是在县文化馆经过乐亭皮影、乐亭大鼓、声乐、器乐等文艺培训班培训过的学员,有一定的文艺基础和艺术天分。该文艺团体取名春风文工团。文工团成立后,团员经短时期训练就开始排练文艺节目。文化馆群艺组的何宗禹、张建国两位馆长及文教局石玉琢老师等都积极投入到节目创作。担任导演的吴素君、贡瑞霞两位老师也参与其中。编写人员一边创作,导演、演员一边排练。这些节目有主唱有配唱,有独舞、有伴舞,我们六女四男十个演员,无论是舞蹈还是戏剧,需要几个人上几个人,群体节目需要人多,大家就都上场,唱完歌曲就跳舞,跳完舞蹈又去说相声……没有节目的演员,也要操起锣鼓家伙,去配合乐队演奏,人人都派上用场,个个都是全能。经过两个多月的集训排练,排练出歌曲、舞蹈、表演唱、相声、快板、乐亭大鼓、皮影及《花为媒》《张羽煮海》《杨三姐告状》三段评剧折子戏。在30多个节目里,原创节目20多个。

1983年春节前夕,在乐亭县人民礼堂进行首场汇报演出。这是一场乐亭县庆新春文艺活动,更是一场非常隆重的汇报演出,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到场观看。当时,场下观众座无虚席,精彩的表演博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演出结束后,领导们走上舞台和演员们亲切握手,对演员们精彩得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首场演出的成功和县领导的鼓励更激起了演员们的高度热情,大家干劲十足,起早贪黑苦练基本功。有些演员为了练功,早晨天不亮就悄悄起床,为了不打扰大院里其他人休息,大家都是蹑手蹑脚出门,男同志协助女同志偷偷翻越文化馆的大铁栅栏门,跳出去到县城外的小河边去吊嗓、压腿、踢腿、翻跟头,刻苦训练,以提高个人素质和基本功。然后大家回来再做饭、吃饭,吃完饭继续排练节目,有时排练室的灯光亮到午夜时分,阵阵歌声、乐器演奏声在文化馆三楼排练场上回响。

当年的文化馆,工作环境很差,就连老师们的办公室也是大地震后建的简易房。文化馆的大门口是震后建的三层楼房,楼里没有水也没有供暖设施。楼上设计的厕所因没有通水不能使用,就给男同志做了宿舍。女演员们的宿舍被安排在1976年地震时搭的简易棚里,床是用木板搭的几个人睡在一起的大通铺。取暖是手巧的男同志们用土坯垒的“扫地风”大炉子,铁皮烟筒从窗户上伸出窗外,炉火既能取暖又可以做饭。           

文化馆没有食堂,大家从家里自带米、面、锅、碗、瓢、盆,自己动手做饭吃。一群十七八岁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很多人在家里从没动手做过饭,在这个大集体里,起初连最简单的秫米粥都做不好,不是做稀就是做稠,有时还做糊了。做饭的事没有明确安排,谁不排练集体节目,谁有空闲就主动去做饭。他们一边做着饭,还要一边背台词,练习自己的动作,稍不注意就把饭烧糊了。因“扫地风”大炉子升起来炉火很旺,不知烧漏了几个锅。艰苦的环境,谁都没有一句怨言,思想是那么的单纯,大家想的是如何把节目演好、把歌唱好、把舞跳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把最好的精神状态和艺术才能表现出来,发挥出来。

1984年初,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决定,要求文化馆尽快排练出优秀的文艺节目,实地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在全县范围内的村镇下乡演出,用文艺形式宣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文化馆群艺组全体师生遵照县委、县政府指示,一边创作一边排练,抓紧编排以歌颂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内容的文艺节目,不到一个月就创作、排练完成了节目十几个,有男声表演唱《夸媳妇》、舞蹈《交粮归来》、说唱小戏《独生子女光荣证》、乐亭大鼓《只生一个好》和多首新创作歌曲,做好了下乡演出的充分准备。一切就绪,整装待命。在准备下乡演出前,副馆长张建国给全体演员召开动员会,希望大家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宣传到田间地头,宣传到老百姓的炕头,贯穿到人们的心头。

要下乡为群众演出,大家热情很高。八十年代初,通向乡村的都是乡间土路,天好路干还好说,而下过雨之后,道路泥泞,自行车要推着走,走一段路,车轱辘上会挂上泥土,就推不动了,然后要从路边找个小树枝,把泥土刮下来,再继续推着走。每当这时候,大家就相互照顾,谁先走过去了,就回来帮助后面的同志推车,更多的时候都是男同志先行,然后就回来照顾女同志,大家一起同行,不会落下一个人。一次大雪过后,文工团接到去胡家坨某村演出任务。村子距离县城有三十多里路,雪化后的泥泞路又结了冰,只得小心翼翼地骑着自行车在结冰的路上缓缓行进,大家相互鼓励,小心慢行,但还是有人不慎摔倒,一路骑行了近两个小时。当到达目的地时,好几个人身上都沾满了泥水。大家顾不上喘口气,就赶紧换装、洗漱、化妆,正常进行演出。   

有一次晚上,在王滩某村大队部的院子里演出,乡亲们早早就带上小板凳坐在场地上等候。六七十年代,村子里就活跃着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很多村民都会唱歌、唱戏,这个村子文艺骨干特别多。演出当中,有熟悉的歌曲,台下观众不由自主的和台上演员一起互动,场面热烈。因此团里决定,白天去田间地头给乡亲们演出。第二天,大家带上简单的乐器,在地头的大树底下唱歌,说相声、快板,唱大鼓、评剧,扭秧歌。地里正在干活的乡亲们放下锄头,都围拢过来,和演员们一起唱歌、唱戏,一起扭秧歌互动,大家深深感受到群众对民间文化艺术亲切质朴的热情。

因为是流动演出,每天上午早饭后,大家就赶紧捆打行李,然后互相帮助把行李和道具捆绑在自行车的后架上,整队集体出发。十几人的自行车队在小路上一字行进,骑在前面的队员车后架上插着的红旗上写着“乐亭县春风文工团”,这样独特的自行车队骑行在乡间崎岖的土路上,形成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田间干活的村民们,远远看到这只熟悉的队伍,都会大声的和我们打招呼:“喂!今晚去哪村演出啊?你们演得真好,总也看不够,不管去哪儿演,我们都追着去看。”听了这些话,演员们再苦再累也感到心里甜。下乡演出的日子,是文工团每一个人最刻骨铭心的事情,是最美好的、最快乐的、最值得回忆的、最最难忘的日子。

19841029日,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诞辰95周年,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乐亭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届时由中央、省、市级领导及北京大学等相关部门领导和多家新闻媒体前来乐亭县参加纪念活动。县委、县政府安排文工团为纪念活动做专场演出,要求全部是原创节目,并要求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文化馆创作组、群艺组、美术组接到任务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创作,文工团导演和演员们也是边创作边排练。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编排,创作出有关大钊先生内容的歌曲、乐亭大鼓,皮影戏、表演唱、快板、舞蹈等节目十几个。

1029日晚,县人民礼堂花灯闪烁,座无虚席。大幕徐徐拉开,在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由石玉琢、王树斌、刘玉平、裴作成等集体创作的大型组歌《启明星》亮相舞台。演员来自全县各条战线,这支百人的合唱队伍,阵容强大,声音高亢,气势恢宏,用歌声抒发了对大钊先烈的缅怀之情和对大钊精神的颂扬。接着演出了由张建国作词、裴作成作曲、张爱君演唱的《大钊故居丁香花》,石玉琢作词、作曲、王怀珍演唱的《大钊故乡好风光》,刘玉平作词、作曲、李文学演唱的《眼望丁香唱大钊》,王树斌为大钊诗词谱写的歌曲、王怀珍演唱的《山中落雨》,李春卉演唱的《雨中即景》,裴作成作曲、王小翠演唱的《山峰》,安瑞娥导演的舞蹈《丁香花》,徐海英等表演的舞蹈《丁香颂》,还有何宗禹创作的皮影戏《大钊除霸》等等。一个个精彩的原创节目让人激动万分,整场晚会高潮迭起,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演出非常成功。演出结束后,各级领导上台和演员们亲切握手,称赞春风文工团为弘扬李大钊精神立了一功。

春风文工团在存续的两年多时间里,足迹遍布全县36个镇乡、103个村,演出120多场次。与此同时,演员们还多次参加市级以上的文艺汇演和比赛。特别是在1984年参加全省大型《河北音乐之春》比赛活动中,张爱君演唱的民歌《放风筝》荣获二等奖,被评为唐山市一级歌手。王怀珍演唱的民歌《包楞调》获二等奖,被评为唐山市一级歌手。李文学演唱的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荣获二等奖,被评为唐山市一级歌手。徐海英、金东斌、李维敬表演的舞蹈《农家乐》《四辈和玉妹》《丁香颂》分别获得市级二等奖。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专程采访了“春风文工团”,并以《乡村路上的文艺“轻骑兵”》为题,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多次宣传报道。唐山人民广播电台、《唐山劳动日报》曾多次对文工团宣传报道。

1985年末,春风文工团因体制原因完成它的使命,大部分演员被县化肥厂整体接收,成为乐亭县化肥厂文艺宣传队的骨干。一部分演员进入省、市级文艺团体和其它文化艺术岗位。如今,他们当中很多人仍然活跃在各个层级的文化、文艺领域,成绩卓著。

乐亭县春风文工团,一个上世纪80年代活跃在乐亭县的文艺“轻骑兵”,给乐亭的父老乡亲带去欢乐的一群年轻人,虽青春已逝,但芳华永驻!

(作者徐海英,乐亭县文联舞蹈家协会原主席、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潮音》执行编辑)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