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寄情:我的一双大头鞋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赵国忠 发布于:2022-07-05 16:21:22
我有一双大头鞋,这种大头鞋现在当然是难以觅迹了,它的式样笨拙,宽而硬的用翻毛牛皮制成的咖啡色的头部和后部,用绿色帆布做成的鞋帮,厚厚的羊毛里子,加上厚重的鞋底,其貌不扬,但抗寒御寒实用。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2017我们在乐亭二中的房子拆迁,我一直保存着它,其中尽管我们搬了两次家。因为它曾经在那艰苦的条件下,护佑了我。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乐亭二中的80年代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次,一位老师问高汉民老师,你们家用的是什么牌的洗衣机,高老师把头一扬,颇有些得意似的说,我们家是清明牌洗衣机,这位老师先是一愣,没听说过这个牌子,然后很快就领悟过来了。原来,高老师的爱人叫王清明。听了这个传说,我心想,其实,我们家的国忠牌洗衣机也不错。从我们俩结婚到家里买第一台洗衣机,其间大约经过了十多年。而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每周六晚上都是我的固定洗衣服时间。把一周来的大人和孩子的衣服,内衣、外衣,有时还有床单被罩等,都由我负责用手洗。因为,自从选择了淑萍以后,我在心里就已经给自己一个定位,做一个淑萍的忠实的护佑者,做这个家的忠实的护佑者。那就是说,今后家里的所有的重活、累活,都由我来承担。洗全家的衣服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在七八十年代,当时冬天洗衣服家家都是手洗,而且根本不可能有一点热水,连家里平时做饭用的煤,都需要尽量节约,省下来,为冬天屋子里取暖用,所以洗衣服都是冰冷的凉水。我当然是当仁不让。尽管淑萍经常和我抢着要洗,但是我都不让。七十年代初,那时候全校就只有一口压水井,白天人多,我都是晚上等没人的时候去洗。为了洗衣服,我专门买了一个大盆,直径有80公分,还有搓板。我先在家在搓板上,把衣服一件件打上肥皂,然后在搓板上使劲搓,那个时候,身强力壮,衣服搓得干净。最后拿大盆,去水井处漂洗,每次都漂洗三回。在室外露天洗衣服,天气暖和还好说,但是一到十冬腊月,天寒地冻,北风呼号时,就困难了。那时候,乐亭的冬天要比现在还冷。上身好办,即使水冷但因为你身子在不停地活动,不断产生热量,尚可驱寒。但两只脚就不行了,固定在一个地方,时间一长,双脚都冻透了。为了保护好自己,我和淑萍商量,就特意买了这双大头鞋。从此,每次去洗衣服,我都穿着它,脚底下感到特暖和,心里感到特踏实。在它的保护下,在那种艰苦的环境里,我每个礼拜,都圆满完成了洗全家衣服的任务。每当我看到淑萍和孩子们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上班、上学,我都会感到一种由衷的满足。这时候,那冰冷刺骨的冷水对我来说仿佛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计,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大约到1975年左右,学校建了水塔,这才有了自来水,但整个教师家属区还是只有一个自来水龙头供水。1979年我们搬到了西校,由原来的一间房变为两间房,但新房里还是没有自来水水龙头,也没有下水道。家属区二三十户人家,也还是只有一个自来水龙头供水,所以我们洗衣服的方式还是没有变化,还是这大头鞋保护着我。
到了八十年代初,我们买了一台单缸洗衣机,但由于家里既无上水,也没有下水,所以还是要在家先搓洗,漂洗这时倒可以在家进行。但是漂洗三次的水必须从距家80米的水龙头那里提过来,洗完后,又悉数提出去。尽管费力费事,这对我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进步啊,至少可以不用在到水龙头那里去顶风冒寒了。从那时候直到今天,五十多年过去了,尽管洗衣服的方式早已改变,早已不再用手洗,而代之以带有烘干功能的滚筒式洗衣机,但有一点没变,那就是每周六,还是由我负责洗衣服。
后来,这大头鞋又发挥了新的作用。1988年,我担任了教导处副主任,旋即又转为主任。原来,我自从担任班主任以后,我给自己定下一条准则,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必须首先做到。1978年以后,二中有了住校生,我对班里的同学说,每天早晨必须准时起床,准时出操,准时上早自习。所以,我也会和同学们一样,准时出现在操场和教室。学生们在操场、教室都能看到老师,当然准时起床就不是问题了。自担任教导主任后,负责管理的学生多了,所以我改变方法,冬天早操停上,5:30起床,5:50上早自习。于是,我每天早晨5:30左右就站在东校门口,迎接同学们。当时,学生宿舍都在西校,中间是大操场,教学区在东校。学生们从西校出来,远远看到教导主任在校门口站着,在寒冬中迎候他们,学生们立即相互招呼,加快了脚步,全速前进。所以一到早自习铃声响起的时候,全校一千多名学生们都已经到达教室上自习了,偌大的一个校园空无一人。冬天天寒地冻,站在那里不动,脚当然冷,又是大头鞋帮忙,保护了我。1994年,我担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职位变了,但我依然坚持每天早晨在校门口迎候学生们。这大头鞋就一直忠诚地护佑着我的双脚。
2017年秋,我们在二中的住房必须拆迁,我们俩只好搬家回廊坊,而廊坊的房子面积小,家里的许多东西只能忍痛割爱了,其中就有这双大头鞋。现在,尽管它的物理形态不存在了,但是它早已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久而弥新。因为它是一个见证,它见证了我对淑萍,对孩子们,对这个家以及我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热忱和赤诚;它也见证了我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没有畏难退缩,而是运用我们的勇气和恒久的毅力,迎难而上,克服它,征服它。它见证了生命的强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作者赵国忠,乐亭二中原副校长)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