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韵:走近乐亭“三枝花”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孟庆忠 发布于:2022-07-05 16:13:59
从上学毕业参加工作,才开始接触乐亭这片陌生而神秘的区域,至今已经三十多年,现在忆起初来时的情境,恍若昨日。
最早的岗位是乡镇机关,除了同事,接触频繁的都是农村干部和村民群众。在他们身上,总是透着自然的热情和谦逊,彰显出民风的淳朴。最突出的印象却是说话的语音腔调,那特殊的悠扬韵味,让我好生奇怪:同处于冀东地区,全市方圆不过三四百里,口音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可偏偏这里就如此“异样”,分明是方音语调的“孤岛”。除了乐亭口音的独特,我还知道了乐亭“说书”即“乐亭大鼓”跟我了解的评书、大鼓也不一样。
为进一步了解乐亭大鼓,我咨询了韩香圃的亲传弟子徐德恩。我对老徐说,我小时候在收音机里听过姚雪芬的乐亭大鼓,跟这个风格完全不一样。老徐告诉我,姚雪芬是王佩臣的弟子,她们的段子是叫过“乐亭大鼓”,现在为了与咱正宗的区分开,已经规范定名原来的叫法为“铁片大鼓”了。我说我也想学。老徐说,你的口音不对,你连乐亭话都不会说,唱出来不是那个味儿。我不服,我有唱歌的基础,不就是按着曲谱发音,“对调儿”就行呗?徐先生说,此言差矣!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但它的音韵是从道白发展而来。道白全部使用本地方言,地方特色很是鲜明,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腔调和土语。外地人想要学唱,必须先得“正口儿”,也就是学说乐亭话,这样说唱起来,加上鼓板琴弦伴奏,才能字正腔圆,够味儿。还有咱们县的皮影戏,也得这样儿。
他还说,冀东一带的皮影,都是源于咱们乐亭,跟大鼓一样,唱腔和道白都要用乐亭味儿,影戏才像样子,要是不学乐亭口音,发不出乐亭语言韵味儿,唱得再好观众也不买账。除了乐亭大鼓、皮影戏,还有从莲花落发展而成的评剧,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冀东艺苑三枝花”,可都是在乐亭孕育的!
老徐的一番言论,彻底解答了我初来时对乐亭口音的困惑。在外地人听来,乐亭人说话拉着长音儿,声调带拐弯儿,很有音乐感,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难怪他们都说“乐亭人说话像唱歌”,也许正因为这样,才孕育出了这独具风采的“三枝花”呀!
后来,在一些典籍中,我了解到,乐亭大鼓最早源于本地有特色的民间小调“清平歌”。随着外地人口迁徙到这里,传入了“鼓子词”,乐亭先民结合本地的民俗风情,把一直传唱的清平歌、民歌俚曲、民谣及叫卖调、哭丧调等这些乡间小唱融合在一起,从只唱不说改为连说带唱,还设立了板腔曲调,丰富了演唱内容,形成了最初的“乐亭调儿”。尽管这时还只能算是一种民歌,但已成为乐亭大鼓的前身。文字记载,从乾隆年间,说书艺人始立门户。传说大鼓传人温荣把击节的木板改成铁板后,在光绪初年被皇粮庄头崔佑文带到京城给恭亲王献艺,深得恭亲王喜爱,并当即赐名为“乐亭大鼓”。乐亭大鼓的名称,便来源于此。
十几年前,我调入县文联工作,于是更有机会进一步了解这“三枝花”。一直在文化馆从事曲艺研究和三弦伴奏的张旭武,跟徐德恩也很熟悉,因为旭武的父亲张学圃,与老徐都属韩香圃的弟子。闲谈时,旭武老兄跟我聊起了乐亭大鼓的“流派”。
一是韩香圃创立的“韩派”。韩先生当年将业内流行的唱腔四大口、八大句、四平调、凄凉调、慢起程、妾口、学舌、十字紧、中流水、二六、双板、紧流水、慢流水、背牌子、撤单程、昆曲尾子、蚂蚱蹬腿等曲牌,系统地规范成“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成为乐亭大鼓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韩派的艺术风格是质朴、古雅,吐字清晰、明亮,既有旋律婉转、柔美细腻的婉约之风,同时又兼有刚劲豪放、调满腔圆、节奏明快的豪放之气。二是靳文然的“靳派”。靳先生勤于学艺,勇于创新,注重从刻画人物出发创造和革新唱腔,并从乐亭皮影、评剧等姊妹艺术中吸取音乐素材,丰富了乐亭大鼓的声腔。他突破了传统的“板起板落”套路,使腔调依人物情感、故事情节变化而变化,并且衔接自然,无斧凿痕迹,达到了“声音中含有意境”。靳派的艺术风格是节奏轻盈明快、行腔流畅、韵味醇厚、优美动听。
新的一代曲艺人,一直在摸索中创新,为了乐亭大鼓的健康发展,注重博采众长,现在韩派和靳派的艺术特点已经融合,没有严格的区分了。2010年的早春,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乐亭县为中国曲艺之乡。乐亭大鼓演员先后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巴黎“中国曲艺节”卢浮银奖。如今在县城,先后建成了三处乐亭大鼓演出书馆。有一次,中国曲协来乐亭召开会议,来自全国的嘉宾欣赏到了乐亭大鼓少儿演出专场,可见,乐亭大鼓活力不减,生机勃发,传承有望。
随着与艺人们的深入接触,我又进一步了解了乐亭皮影和评剧。乐亭皮影戏原称“乐亭影”,也叫“驴皮影”,因为其影人形象包括场景道具,都是用驴皮雕刻而成的,因驴皮透明度好、柔韧性强,不仅增强视觉效果,且便于操纵技,以展示艺人技巧。影人造型优美,雕镂精细,色彩艳丽,舒展流畅,外简内繁,可谓绚曼多姿,极具观赏效果。由于皮影戏是一种傀儡艺术,乐亭影在演出实践中,影人操纵很有讲究,要求操纵者按照成套的手法、身法,以及符合各行当的动作特点来施行。除此之外,乐亭影唱腔自成体系,具备各种板式和腔调;影戏里的生儿、小儿、大儿、髯儿、花生儿,分别对应京剧里的小生、旦、花脸、老生、丑,成为分工齐全的各种行当;伴奏乐器是四胡,配以扬琴、二胡、笛子、大阮等辅助乐器,成套的鼓板锣钹,独具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长、中、短各类剧目,并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所有这些,都是其他地区的皮影戏所不能比拟的。比如,乐亭影件造型美观,雕刻细腻,晕染鲜亮,而有的地方的影件线条和造型就相对粗笨;有的只是表演动作却没有配唱,或者仅用当地的民歌小调代替,显得随意松散,观赏趣味性不强;还有的供表演的剧目很少,大体上都属于即兴创作。而乐亭影经先人多年丰富创新,早已名声在外。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外国在华的唱片公司为皮影戏灌制了大量的留声机唱片,模板上清晰地标注着“乐亭影”的字样。
乐亭皮影戏的雕刻和演出,已经三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并多次走出国门,先后去过欧洲的瑞士、西班牙,非洲的贝宁,亚洲的韩国、印度等国,向各国人民介绍我们的乡土皮影戏。在2008年,乐亭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皮影艺术之乡,还挂牌成立中国皮影艺术研究中心。
而莲花落发展为评剧,主要过程就发生在庙上崔家,也跟受赐“乐亭大鼓”的崔佑文有关。乐亭城南的郎君庙,俗称“庙上”,崔家祖上受清顺治帝分封,时有“京东第一皇庄”之称。家业传至崔佑文,已是其家族最为辉煌的一代。他对民间艺术爱之成癖,家中常年养着戏班子,有影班、梆子班、大鼓班和莲花落班。这莲花落本是一种民间说唱的艺术形式,简称“落子”。著名的剧作家成兆才,当年就曾经在崔家的“双发合”莲花落班学艺。崔佑文把莲花落从地摊儿搬上舞台后,最初是给梆子班垫场唱“帽戏”。莲花落艺人们悟性很好,聪明好学,从梆子班学到很多表演程式,用到自己演出的“出子”里,非常受观众欢迎,渐渐地从垫场发展成可以唱“正出”了。后来,不仅从梆子剧目移植改编,还创编了一些新“出子”。再后来就成为了独立的戏剧形式,但人们习惯称之为“平腔梆子戏”。至于定名“评剧”的过程,史传有多种说法,但真正在全国叫响,并被广大观众认可,当在1935年以后。冀东各地的莲花落班社边卖艺边发展,从唐山、天津、北平,一直唱到上海、南京和西南地区,扩大了评剧这个剧种的影响,也促进了剧目的丰富和流派的形成。
如今,乐亭的民间艺术工作者正在继续传承这艺苑“三枝花”,使之在百花园里散发着更加清新的芬芳。2006年5月,乐亭大鼓和评剧同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9月,成立了评剧发展促进会,县内的评剧爱好者又有了自己的组织。2014年12月,乐亭皮影戏也继唐山皮影之后,列入国家级非遗。
乐亭民间艺术的百花园,其实远不止这“三枝花”,还有着更多绚丽的花朵,如同样列入国家级非遗的乐亭地秧歌,省级非遗乐亭泥人,市级非遗乐亭民歌、乐亭吹歌、乐亭擂鼓,还有牛角雕、葫芦烫画、柳编苇编工艺品,等等,共同构成了姹紫嫣红的“花山”。在这里忙碌的园丁们,唱千古兴替,演爱恨情仇,表喜怒哀乐,评善恶是非,让人们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更能领悟人生的某些启迪,从而唤醒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
(作者孟庆忠,玉田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乐亭县文联原主席,一级主任科员)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