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乡音乡韵:充斥浓郁乡土气息的乐亭民歌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陈贵民     发布于:2022-07-05 16:09:46


政府网题字202110.jpg

乐亭民歌是乐亭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和演唱的歌曲,是乐亭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将乡风民俗运用乐亭话音韵凝练的语言艺术,因而充斥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如乐亭民歌中的:

劳动歌《夏至拔大麦》

“夏至拔大麦,白露割高粱,

家蚕不吃五月桑,一到单五茧成筐”。

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道出乐亭物产,尤其是道出乐亭的农事节令的地域特点:夏至前后拔大麦、白露前后割高粱。过去在乐亭地界养殖桑蚕,五月作茧,所以家蚕至五月就不吃桑叶了,到了五月初五作茧完成。这首劳动歌描述了乐亭的节令农事习俗,往北东三省,往南山东、河南都不是这个农事节令。歌中的“单五”一词是乐亭话的表现,乐亭人就把农历五月初五惯称为“五月单五”。

民俗《结婚铺炕歌》

东一轮,西一轮,丫头小(xié)子一大群。

褥边儿挨褥边儿,得了儿子做大官儿。

这四句展现的是乐亭婚礼的一个环节:新婚当晚,一对新人在入睡前,婆家事先找好的四个儿女双全的妇人,在给新人铺炕时的动作及说唱。从中可见乐亭的婚俗要求及对新人的祝愿。其中“小(xié)子”是乐亭阎各庄、马头营一带人们对小子的称谓。而后两句中就用了三个儿化音,恰恰是乐亭话多用、善用儿化音特点的反应。如果将这三个儿化音去掉,恐怕这四句就不是乐亭民歌的味道,而是现在的新闻联播范儿。

儿歌《傻八厮》

傻八厮(xiē),去赶集,买了个萝卜当甜梨。

咬一口辣辣儿的,以后不买带把儿的。

这是过去乐亭人哄逗孩子哼唱的四句儿歌。其中“厮”字,普通话里指对男仆或对人蔑称时的叫法。乐亭读为(xiē),如:大手厮(xiē)、小球厮(xiē)。在乐亭有这样一个风俗:旧时乐亭人为了孩子能长大成人,给孩子起小名儿时常常起一个蔑称,像狗厮(xiē)、猫厮(xiē)、骚头、臭头等,意愿是孩子好活,撂着、扔着也能长大成人。“傻八厮”,在这儿就读为傻八厮(xiē)。儿歌中后两句中仍用两个儿化音,沿用乐亭话善用儿化音的习惯。“辣辣儿的”一词就是使用乐亭话里词组构成中典型的“AA儿的”式结构,而且“AA儿的”式中的第二个“A”字发音必为三声。如:“得得儿的”“奥奥儿的”“中中儿的”等。哼唱“辣辣儿的”的腔调节奏也是按乐亭话发“AA儿的”式词组的惯用腔调节奏——“切分节奏”,即哼唱为—辣辣儿的—。一首四句儿歌,乐亭话韵味十足。

叫卖调《卖豆腐》

                                             

卖豆腐.jpg

 

这句叫卖调,地道的乐亭话韵味,乐亭人耳熟能详。“豆腐”普通话读为(dòu fu),乐亭话发声为(dóu fu)。其中“豆”字,普通话读去声降调,乐亭话发音为二声,是由低至高的升调。叫卖中,“豆”字恰恰按乐亭话发音走向由低到高,第一个“豆”字对应音符由35,升高三度;第二个“豆”字对应音符由3→升高更多;第三个“豆”字发音同于第一个。“切”字是乐亭语音的独有现象,是由“去”字与“耶”字的发音连读合音体(qù)+yē)→(qiē)而来。前后两个“腐”字发音3,且均为下滑音,这是乐亭人说话尾音拉长收音下滑的直接体现。

民歌《采桑》


采桑.jpg

这首《采桑》曲虽然简短淳朴,却是当年乐亭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小妇人挑筐拿篮去采桑,正反映出清朝、民国年间,乐亭种桑养蚕的盛行;小妇人思念在“江南”(很可能指的是黑龙江或鸭绿江流域)学做生意的夫郎,也是这一时期众多乐亭人外出经商(尤其是去东北做买卖)的真实写照;民歌中展现的男人外出挣钱、女人在内持家的场景同样是当时乐亭人居家过日子的模式。歌词中“两只 螂枝上闹”就是乐亭话,乐亭将螳螂称为“ 螂”。乐亭的事、乐亭的习俗、乐亭人的情、乐亭话充斥在这首《采桑》曲中。

这些原生态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乐亭原生态的社会生活;反过来讲,如果没有了活生生的乐亭事、乐亭风俗,乐亭民歌也就没有了乐亭味。没有了乐亭话的腔调,更称不起乐亭民歌。

(作者陈贵民,原乐亭县文广新局副局长)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