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文苑泛舟:来自故乡乐亭恒久的记忆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程才实     发布于:2022-07-05 15:39:10


政府网题字202110.jpg

真的没有想到,多年前那篇叫《一块红薯糖》,仅有1000余字的短小散文,竟给我带来了一系列的收获与鼓励,也引发了自己关于散文写作的诸多思考。

我的《一块红薯糖》,最早发表在200344日的《河北日报》上,当时的题目叫《舌尖的红薯糖》。我清楚地记得,编辑看完我递上去的稿件,当时就说得非常干脆:稿子挺好,很快就发。果不其然,第一时间就见报于该报文化周刊《布谷》。

编辑张继合在接受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时代文化”记者采访、谈到我的散文创作时说:“我编辑过的《一块红薯糖》,故事简单,文字干净,却准确地传达出少年时代‘贫穷中的幸福、快乐中的惶恐’。他的作品能打动人,凭的就是朴素和真诚。”(《刻在石头上的故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7月第2版)。

后来,《一块红薯糖》陆续辑入中国散文学会编《中国当代散文精选》<VI>、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童年书架》(三年级上册)、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六年级上册)(重庆市也曾使用过此教材)、中国散文学会编《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一)、河北省散文学会编《河北散文家作品选》(1)等多个选本,并被江西教育出版社《小读者之友》等报刊转载。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也推出了这篇散文,将它在相关节目中予以播出。有的电视台还将它拍成了电视散文播出,在一幅幅画面的映衬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一块红薯糖》的主题,进而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尤其是我所没有想到过的。

自然,《一块红薯糖》也选入自己《刻在石头上的故事》《夏日历险记》等个人散文集,并且都放在了书中首篇的位置。敝帚自珍,亦不为过吧。也许是与这种摆放的“位置”有关,也许是因为篇幅短小容易记牢,也许是真的与读者产生了某种“共振”,总之,有熟人见面或在电话中闲聊,往往会提及《一块红薯糖》。

《唐山劳动日报》副刊的一位编辑,从我的朋友也就是她父亲手里的《刻在石头上的故事》一书,读到了其中的《一块红薯糖》。她问父亲,您认识这本书的作者吗?父亲说,当然认识啦。女儿让父亲与我沟通,说打算将《一块红薯糖》选登在副刊上。我告诉人家没意见。不久便收到了那位编辑寄来的样报。

红薯糖在现今已不多见,所以有些年轻的朋友问我:您说,什么是红薯糖啊?我遂将它的原料、色泽、味道等一一向他们讲解一番。他们中有的说,还真想买几块尝一尝呢。对此,我也曾经替他们留意过。遗憾的是,历史在前进中或许有所遗忘,在现代都市里生活了那么多年,至今也没见到过心目中的红薯糖。

说起散文《一块红薯糖》,它还先后获得了《中国当代散文精选》系列丛书的优秀作品奖(中国散文学会)、第五届河北散文名作一等奖(河北省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散文学会)等多个奖项。

偶或静下心来琢磨一番,觉得这篇散文之所以比较“靠谱”,主要还是它体现了“两个真”,即真实与真情。如果说它得到了一些肯定的话,那么,这里所提到的“两个真”,应该是“招人喜欢”的最重要的元素了。

我要说的第一个“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的时候,冬日里去姥姥家,多病的姥姥给了我一块红薯糖,她一定要亲眼看到我将糖块放进嘴里。我舍不得吃它,便寻找借口告别慈祥的姥姥,踏着一条结冰的河往回赶。我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立马让母亲看到口中的糖块。奔跑中在冰上摔了一跤,糖块被甩掉不见了。失而复得之后,因怕它化掉一直握在手中。到了家门口,才又将糖块放进嘴里。看到我舌尖上的糖块,母亲落下了欣喜而心酸的眼泪。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冀东农村。《一块红薯糖》的素材即源自于此。毫不夸张地说,这篇散文的写作过程,几乎是将该经历做了一次复述,而没有进行任何刻意雕琢。文章从头至尾,没有一点虚构的成分,字面上也似乎也没有留下一点虚构的痕迹。

我要说的第二个“真”——写作中融入了我的真情。我家距姥姥家约1公里,幼时走亲戚只住姥姥家,从来不在别处留宿。在我的记忆里,姥姥常年病怏怏的,呈现着异常痛苦的样子。在这一点上,母亲与姥姥极其相似。还有一点就是,她们母女二人的生命,都定格在了66岁的那一年,两个善良的生命在同一个年轮画上了句号。

发生一块红薯糖故事的年代,冀东农村人们的日子还很困苦。母亲身患多种疾病,其中之一便是贫血症。医生嘱咐她,要多喝些红糖水。而在当时,购买红糖除了花钱,还需有专用的票证才能买到。这样两个要求,都是我们难以实现的。正因如此,我幼时第一位的理想,就是能买到红糖送给我的母亲。

“母亲正从屋子走出来。听到我的喊声,母亲一怔,忙问我出了什么事。我伸出舌头,让母亲看舌尖上的糖块。那一刻,我的母亲流泪了。当天晚上,我梦见自己长大成人,为母亲买了一大堆红薯糖。那时,我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名贵的糖呢。”在文章的结尾,我这样写道。

其实,当写到“那一刻,我的母亲流泪了”一句,眼眶里立即就有了泪水。在母亲去世后的第8个年头,我写下了《一块红薯糖》一文,寄托了儿子对于母亲深切的思念。遥想当年,我还“调皮地”(更是激动地)让她看舌尖上的糖块呢,不知到了写作这篇文章时,母亲能否知晓儿子的心思呢?

母爱,是散文《一块红薯糖》的主题。而它是选取了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表达母爱这个伟大而神圣主题的。换句话说,正是有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当儿子拥有如获至宝的红薯糖,他才不顾一切地往回赶,想让母亲看到自己突然降临的幸福。他想让母亲因此而高兴,而欣慰。这正是儿子对母亲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年来,文学评论家、作家及读者朋友对《一块红薯糖》的分享、厚爱与热忱评介,不断地激发我在散文创作中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力量。而且,这些评介文章大都揭示了《一块红薯糖》的母爱的主题。特在此摘录以下几处:

文学评论家杨立元教授在《用散文点亮心灵的灯盏——程才实散文创作论》一文写道:“读到这里(指《一块红薯糖》的结尾处——笔者注),我们不禁眼眶湿润。在贫困的年代,在贫困的农村生活的人们虽物质匮乏,但精神确是富足的。母亲因儿子吃不到糖块而伤心,儿子却梦想着为母亲‘买一大堆红薯糖’。这种爱是生命的根脉,人性的基础。唯有这种爱,才能够使得民族得以繁衍,社会得以和谐。”(《老呔作家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12月第1版)。

作家程门立雪(即程雪莉,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在《绵延的河流——读<刻在石头上的故事>》一文写道:“在我阅读这本《刻在石头上的故事》之始,因了《一块红薯糖》《第一张奖状》,我的眼中已经充盈了泪花。那来自母亲巨大的温馨的爱,把我突然地包围,并且从这两篇写母爱的文章中,我感受到一种特别的结构方式。母爱人人在写,一般通过具体的事情,述说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体贴、疼爱等,而这两篇则不同。”(2005年第3期《散文通讯》)。

也是在《绵延的河流——读<刻在石头上的故事>》一文,程门立雪对《一块红薯糖》的母爱主题作了更加透彻的点化。“我伸出舌头,让母亲看舌尖上的糖块。那一刻,我的母亲流泪了。”引用完这几句话,她说,“是的,所有的母爱都会得到回报。作者就是用这样一颗赤子之心,用这样一块小小的红薯糖去映射伟大的母爱。母亲把全部的爱一丝一毫不保留地给儿子,那么,儿子才会愿意与母亲分享那一丝一毫的幸福。”

读者孙建红在《一路温情》一文写道:“这一块红薯糖,仿佛一粒温情的种子,瞬间在我潮湿的心之土壤中扎下根来。”“眼下正是红薯收获的季节,路旁依稀尚存农家未刨的红薯地,成熟的薯秧不再新鲜翠绿,茎里包含着乳样的叶汁。哦,红薯,乳汁,母爱,它们原来如此关联着。恰值深秋的夕阳照在上面,整个田野里散发出温暖和谐的光泽,真像我们贪吃的时刻,亲爱的姥姥、奶奶、母亲们满足地看着我们时眼里的那种光彩。”(2011921日网络“轻羽博文”)。

此外,鄂教版《语文读本》在《一块红薯糖》的文后,一共列出了4个思考题,其中的第3个是:“看到‘我’舌尖上的糖块时,母亲流泪了。这泪水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从上述评介文章找到了答案。

故乡乐亭,我的童年与少年充满梦想的地方,我的文学创作源泉永不枯竭的地方。永远思念我的姥姥和母亲,永远思念我们伟大的乐亭。

(作者程才实,毛庄镇北常坨村人,散文作家,曾任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经济师、二级巡视员)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