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故园纪事:漫话芦葭河十仨庄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陈士元     发布于:2022-07-05 15:34:49


政府网题字202110.jpg

位于乐亭县城南二十里,有一片祥和的村落——芦葭河,旧时人们习惯称之为芦葭河十仨庄。这十仨庄的名称是:芦葭河、东边村、西地、张家庄、小梁庄、小孔庄、车门、三官庙、牌楼庄、小裴庄、四姓庄、谢庄、南房子。这13个庄大小不同,位置各异,依次连成一片,方圆五六里,属于片庄。

芦葭河十仨庄,东起沙坨子,西临小河子。沙坨子南北走向,远远望去,像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山脉。春季,附近的孩子们来这里玩耍,摔跤、翻跟头、抽茅郎(一种植物),乐趣多多。小河子由北向南流淌,流经三官庙西的这段,河床宽阔,河底为沙滩,是天然浴场,每到夏季,大人孩子都来这里戏水玩耍,其乐融融。

芦葭河片庄始建于明朝。据《县志》记载:早在辽金时期,这里是滦河的一条支流,叫葭河,因河里生长芦苇,人们便称它为芦葭河。很早以前,在这块沃土上就生存着一些土著居民。明朝初期,一些外来移民看好了这块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垦荒种地,繁衍子孙,建立村庄,经历多年沧桑演变,形成了大小不一村落。明代调整建制,此地就成为片村,统称芦葭河十仨庄。

十仨庄村落规范整齐,其中当属芦葭河村为大。自建庄后,勤劳善良的村民们勤耕织、兴文化,并有恢宏的建筑和商铺,经朝历代,成为乐亭邑内出名的村庄。当时,影响较大是村东的一座大寺庙,叫毗卢寺,当地俗称“大寺上”。此寺始建于元朝中统年间,前后两层大殿,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壮观,是乐亭邑内建筑较早的寺庙之一,也是芦葭河十仨庄的象征。并因庙而兴节令,就近的百姓都来逛庙会,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芦葭河村历来崇文重教,知名的文人颇多,在清乾隆年间还出了个举人,叫裴璞轩(字叔则),他曾和当时来乐云游的学者师范(荔扉)聚会于毗卢寺,他二人论古谈今,吟诗作赋,留下一段佳话。

随着时代演变,寺庙变为学堂,又成了文化圣地,多年来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时至今日,这所学校仍是当地的中心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茅。那株与建庙同步而生的翠柏仍然挺拔雄立,展现着飒飒古风,见证着历史沧桑故事。

芦葭河十仨庄也是红色热土,革命老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就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党政干部进村入户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同日伪军进行斗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抬担架、送公粮,热血青年参军入伍,为解放全中国浴血奋战。1947年,国民党进攻乐亭时,中共乐亭县委机关临时转移到芦葭河村就是考虑到这里的群众基础好,安全可靠。

起初,芦葭河十仨庄散落在五六里之内,居民姓氏以裴姓居多。后随着时代变化,移民安置,村民婚嫁等诸多原因,民户逐渐增多,其它姓氏也越来越多,并慢慢融入这个大环境中。在十仨庄中,车门村是规模较大的一个,庄里的赵姓就是个大家族。其中有一家殷实财主,曾为当地百姓办过些善事,如出资办学,打井修路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到初冬农闲季节,老赵家总要拿出些银元,请来乐亭最出名的王华影班为乡亲们唱上几台影。当时王华虽已不在世,但其班底仍是名角荟萃,如唱小的周文友、唱生的梁五、唱髯的张老绳和唱大的曹老辅等。影台子搭在车门村东场上,每到晚上“影通儿”一开,十里八村乡民纷纷前来看影,场面很是热闹。

旧时,芦葭河十仨庄各有特点,如谢庄的戴老贵杀猪宰羊开肉铺多年,庄情熟悉,口碑很好,因此给当地留下了一句歇后语:“谢老贵叫门——送肉来咧。”老安家三辈杀猪卖肉,后辈安世昌最出名,他手脚利索,砍肉熟练精准,你只要说砍几斤,他就手起刀落,用秤一称,保准不多不少,人称“安一刀”。

张家庄多出能工巧匠,木工、瓦工,十里八乡去盖房、建筑,干活实在,又快又好。

四姓庄各户养母猪,因养猪出名就留下了“猪崽长得快,不用上市卖,都来抢着买”的顺口溜。

牌楼庄开菜园子种菜,蔬菜新鲜,上市早,赶集上店的纷纷抢着买,人人都夸好。庄里人都说:“老裴家开菜园,不信神和鬼,全凭粪 和水”;还有老邵家开面铺,远近闻名。

小孔庄庄风纯正,以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享誉乡里,平日谁家有大事小情,各户都来帮忙,他们不忘一句老话“众人捧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东边村和南房子距离武园很近,因此,去那里打工的多。人们说:“近水楼台先得月,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随着时代的演变,芦葭河十仨庄归属也在变迁:东边村、西地归属芦葭河村;张家庄、小梁庄、小孔庄、三官庙、牌楼庄归属车门村;四姓庄、谢庄、南房子归属东刘村;小裴庄归属陈渡口村。

上世纪60年代,芦葭河村就称芦河村。建国初期,车门村属陈渡口乡。1954年至1955年乡镇重新划分,陈渡口乡变为大乡,芦葭河也归陈渡口乡,乡政府却设在芦河王苞大院。1955年至1956年,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初级社变高级社,陈渡口乡各村的初级社合起来变为一个大社,叫芦河高级农业合作社,社址也设在芦河村王苞大院,同乡政府在一起,当时乡社干部共有五六十人。1958年公社化(大公社),陈渡口乡归闫各庄公社。1961年,闫各庄公社又分为几个小公社,因而就有了芦河公社。公社机关先是设在车门村三官庙老韩家大院,后又迁到车门村东新建的院内。随后信用社、供销社、卫生院等也都建在公社大院附近。芦河公社(后称乡)存续时间较长。1989年,撤消芦河乡,归闫各庄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芦葭河十仨庄虽已成为历史,但这片热土上的往事却是说不尽,道不完。

(作者陈士元,陈渡口小学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