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故园纪事:童年嬉戏知多少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苏玉志     发布于:2022-07-05 15:20:20


政府网题字202110.jpg

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之一,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社会交流的奠基,智力开发的渠道。孩子们是在玩耍中成长起来的,但是玩耍要受时间、空间和条件的制约。回忆我小时候虽然条件不好,但受天性所驱使,玩法还是蛮多的,如滚铁环、悠槐球 、打木猴儿 、扔坑儿、打冭、弹球、弹城、走子儿、怼捶儿、抖嗡子、放风筝……这些都是普通家庭孩子玩得起的游戏。不妨先谈一下铁环、槐球和木猴儿。

滚铁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男孩子很喜欢。 所谓“铁环”就是一个金属圈,当时多数是利用废旧的水筲(木桶)箍代用,直径约尺余,宽厚约为2.5×0.3cm。外加一个推棍儿。推棍儿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高粱秫秸揻成一个角度极小的锐角三角形,两个边长60cm左右(可据身高酌定),底边长不超过10cm。揻成后,锐角顶部留出10cm余地用绳扎紧作为手柄;还可以用两根粗铁丝并在一起揻成一个∪形兜状推进器,开口宽度约5cm,其背部折成90度,留下10cm长柄,将此柄插入一根约60cm长度的粗秫秸芯内,就成了一根可手的铁环推棍儿。还可以把家用的火炉钩的钩部稍加改装后替代之。

玩时,选一个宽敞平坦的地方将铁环放在地面上竖起并稍稍用力向前一推使其滚动起来,推棍儿马上从铁环的后侧顺势帖(靠)上去,继续给铁环加点前进的动力,它就滚动起来了。另一种启动法就是左手拎环,并使环底帖地面,右手持推棍用其前端∪部帖住铁环前部内侧,稍稍向前推,就滚动起来了。与骑自行车和推独轮车一样,开始时铁环不太听指挥,老是摔倒,练久了它就“听话”了。玩这东西讲求快、稳、准。快是指滚的速度;稳就是不倒;准的要求比较高级一点,就是在滚动中能够准确地通过“障碍”。所谓“障碍”就是在前进的通路上放两块砖头或插两根秸秆,中间留下适当宽度的开口(空隙),让滚动中的铁环从口子中间顺利地通过,能做到不倒、不撞就是好样的,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为了更有趣,有的人在铁环上再套上23个小铁圈,使铁环滚起来哗哗作响,操纵者会得意洋洋。现在市场上可以买到不同型号的玩具铁环,推棍(杆)儿还能够伸缩,价格也不贵。

槐球。其形状和玩法与当今运动场上的链球很相似,但比链球小得多。它是用国槐籽(孩子们叫它“槐巴头”)做成的;而链球是用合成金属所制;虽然它们都是球形,但后者的大小和重量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前者(槐球)没有。制做槐球的材料很简单:深秋时采下成熟的国槐籽几簇、一根约6090cm长的粗线绳,其一端挽一个套,另一端栓牢一根不超过两公分长的细棍,再从锅台灶口处刮点黑烟灰,凑到这三样就够了。制做方法:将槐籽捣碎成泥状(粘性很大),再将其搓成球状,搓前先将线绳带棍的一端置入球心之中包起来继续搓,待球的圆度搓到满意后,再趁粘性尚存之际,将槐球放在黑烟灰中均匀地滚一遍,然后继续搓,待黑灰融入球面并泛出光亮时就基本成功了,将其放在通风处晾干后就可投入使用。其大小相当于如今流行的悠悠(溜溜)球,直径约在4.55.5 cm,太大太小都不便于玩耍。 这种球的玩法与链球相似,也是远抛,但与链球不同的是,它也可以高抛。因此,孩子们在悠球时不慎失手,球被挂在高树上的失误也时有发生,一旦挂在高高的大树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望树兴叹了!

“打猴儿”。正宗的称谓应叫作“玩陀螺”。这种东西在我国五千年前就有了。在现存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有江苏常州出土的木陀罗、山西夏县出土的陶陀罗等。北魏时期称它为“独乐”,宋朝时称其为“千千”,明崇祯时期就称为“陀螺”了。那时有个叫刘侗的文人在《杨柳活》里就出现了“陀螺”二字 :“杨柳活,杨柳多。小孩小女闲不过,丝线结鞭鞭陀螺”。宋朝有个画家叫苏文臣,他画了一幅《婴戏图》,画面中就有两个小孩子正在尽情地玩陀罗(千千)。

现代的陀螺游戏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我的家乡叫“打猴儿”,有的地方叫“打牛牛”,“打冰尜儿”,“打地牛”……等等。那时陀螺多为木制,上三分之二为圆柱体,下三分之一为圆锥体,为了旋转时减少磨擦,其尖端多嵌入一粒钢珠或钉入一枚铁钉。圆柱部分直径约4.55.5 cm,陀螺高约67cm。在当时,这东西可从“游学”(串校贩卖文具的)那里买,也可以自制。但自制起来颇为麻烦,成品也欠美观。买入的“木猴儿”多为镟制品,并带有镟刻的“眼皮纹”,颇为美观。玩前必须另做一根小鞭子。鞭杆和鞭绳的长度、粗细可根据玩者的身高来确定。玩时右手将鞭绳顺时针在“木猴儿”的柱部平行缠上几圈,然后左手持猴(锥朝下),右手握住鞭杆柄部向右横向快速拽绳;与此同时,持“木猴儿”的左手,将“木猴儿”维持在直立状态即可,并配合右手的拉力,任“木猴儿”在拉力下在手中转动,直至绳脱猴落。落地后再用鞭子顺势抽打,使其“恒动”起来。打“木猴儿”的场地越硬越平展越好,冰面上最好,这也是“冰尜儿”的来历。

那时的学校多很简陋,几乎没有体育器材,下课后满院子都是打“猴儿”的,有的学生技高一筹,可将“木猴儿”打的飞将起来,落地后照转不停,很让人羡慕。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孩子们在“打猴儿”时还边打边唱歌谣 :“中国的鞭子日本的‘猴儿’,打得日本不露头儿”!

那时的条件很艰苦,但孩子们总是苦中有乐的。现在条件大变了,玩具多得数不过来。我在想,如今的孩子们对上述这些古老的嬉戏是否还会有兴趣?

(作者苏玉志,姜各庄镇沙崖人,蚌埠坦克学院原政委)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