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回眸寄情:恩师孟宪和二三事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俎壮存     发布于:2022-04-27 16:31:53


政府网题字202110.jpg

恩师孟宪和先生,乐亭县东走马浮人,是我在毛庄完小读书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自1959年我与先生相识,凭借出众的才华、过人的能力和勤勉的奋斗,从一名小学老师破茧成蝶,华丽转身,成为一位享誉河北乃至全国教育教学界硕果累累、著述颇丰、影响甚广的著名专家。63年间,恩师从未中断过与我的联系,放弃过对我的面训和奖掖。每念及此,末学辄感激涕零,感恩万千!今将亲历、亲知先生之事略述二三,以表对恩师的无尽谢意和真诚景仰!

博学多才服弟子,妙笔生花“一句师”

1959年某天的一节语文课刚上,校长马宝山与一位20来岁、举止沉稳、信心满满的年轻人走进我班教室,向同学们介绍说:“从今天开始,由孟宪和老师教你们语文课,大家欢迎!”这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聚焦在孟老师身上,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掌声。孟老师朝马校长点点头,缓步走到讲台桌前;待掌声落下,便对同学们说:“好,上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书的故事》。”随即板书课题,范读课文。嚯!大气的板书,潇洒漂亮;浑厚的男中音,磁性悦耳!这番亮相,马上把我的眼球吸牢,将我的心灵震爆:因为此前,我听到的都是浓浓乡音的范读,看到的多是小巧规矩的板书……孟先生别具一格的“这一个”形象,顷刻间折服了我的心田,也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惊艳!

接下来的几天里,先生不仅按常规讲析课文,还给我们补充介绍相关背景。孟先生说,这篇课文的作者唐弢,是鲁迅先生非常喜欢的一位进步文学青年。他写过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散文《琐忆》,《书的故事》就是该散文的缩写和改编。孟老师又给我们转述了《琐忆》中鲁迅先生讲的几段“笑话”,其中“乞丐见老爷”一则我感触最深,对鲁迅先生揭露当时绝大部分国人“求做奴隶而不得”的民族劣根性有了初步印象。直到多年后我给学生讲《琐忆》时,还能把这段笑话演绎得活灵活现,剖析得入木三分。每逢至此,我的学生无不啧啧称妙,竖指纷纷。

聆教日久,笔者对孟先生的了解、信服愈深弥坚。先生的范读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张驰有度,使已开始喜欢朗诵的笔者从先生的声音诠释中就能领会课文大半;他的课文分析言简意赅,重(难)点突出,中心明确……听先生讲课,简直就是乐享场场视听盛宴,美品盘盘舌尖大餐。特别是得知先生在《河北文学》上发表了一首诗歌后,我对先生更是刮目相看!当时,《河北文学》是我们小小少年心中多么神圣的文学殿堂啊!可我们的孟老师竟能登堂入室,据一“版”之席,这是多少文人梦寐以求而“终不得矣”的荣耀啊,学生怎不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此,在笔者的心灵深处,先生文学才子的形象更加丰满,仿佛一尊“文神”样般!

这种感受,在不久后的一次作文讲评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升华。

记得范文的题目是《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写的是我班参加毛庄村庄西“朱庄坑”旁抗旱劳动的事。能入先生的法眼,成为范文,可见这位作者同学的笔力不凡。但听完孟先生的现场批改润色,则教我又一次眼界大开,叹服膺间!

在原习作中,作者在描述同学们用脸盆从“朱庄坑”里端水抗旱的场景时这样写道:“同学们端着盛满水的脸盆,不顾一切地往地里奔跑着。脚下的路早已被洒出的水和成泥泞,滑得很;脸上的汗水模糊了双眼,大家只能凭感觉往返……”先生在这段话下面画了圈,并眉批了“生动、形象”4个大字,他让作者和同学们读完这段话后,先生说:“这段话写得非常好,实属难得,值得大家学习。但学无止境,文无最好。我们刚刚学了《王桂芹日记》一课,其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同学们都感新颖,那我们就要学以致用嘛!如果我将这段话改成“泥水打湿了衣衫,别管它;汗珠模糊了双眼,别管它!路滑摔倒了身躯,别管它!……大家只有一个信念:盆中的水呀,你快快把禾苗浇灌,保它战胜干旱,茁壮成长,秋收灿灿!”同学们琢磨一下,这样是不是更上层楼哇?”“啊!太美了,太妙了!”洗耳恭听的我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啧啧”赞叹!大家品味到,这一改,文字的美感更加靓丽,修辞的运用更加精湛;朗朗的语气更加上口,习作(劳动)的意义更加彰显!“一字师”,是书中流传;“一句师”,乃末学亲验!敬爱的孟先生的生花妙笔,彻底征服了学生;“一句师”的大名,不胫而走,迅速在毛庄完小传遍!更在笔者心中常驻,佩服得终生效范!

耳提面命授偏课,诲吾不倦情殷殷

教诲如沐露,师恩似海深。孟先生对我学业上的呕心沥血之训,不仅体现在毛庄完小近两年的学校课堂上,且贯穿于至今60余年。

1960年暑假后,我从毛庄完小毕业,先后入乐亭二中、一中、城关中学、一中学习。虽然不能在课堂上天天亲聆孟先生教诲,但一遇诸如特意拜访、书信来往、邂逅相遇等机会,先生便问询笔者的学习,特别是语文学习情况,并相机指导。在如实汇报的同时,我也虚心向先生求教,使疑惑解得更透,知识累得愈厚,语文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向好势头,得到各位任课老师的鼓励与肯定。先生还叮嘱我说,教无定法。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一定要尊重他们,虚心上好每节课。要博采众长,教学相长,汲取营养,充实自己,爱屋及乌。孟老师对末学的每位中学语文老师都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且崇敬有加。孟老师特别推崇方之琳、牟云江二位先生,一再教导我,你能得这样优秀的老师真传,太幸运了,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些话,我牢记于心,至今念念不忘。我由衷感到,孟先生身上绝无文人相轻的陋习,只有惺惺相惜的情怀!能亲享恩师这种高阔格局的浸润,多么弥足珍贵啊!

1978年我在唐山上大学后,孟先生对我的耳提面命,更是不厌其烦。

时先生家住西山口,我的学校在南刘屯。每逢周日,我总是到先生家去知识充电。

原来,我一直存有“重文学,轻语言”的短板。谙熟笔者毛病的孟先生,对此心知肚明,了如指掌。先生严肃地批评我说:“你好不容易上了大学,绝不能单凭个人好恶学习,那样是成不了合格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大道理你都懂,我也不再多说啥了。你一定要上好古(现)代汉语课,然后每周日到家来,咱当面交流这方面知识,或完成作业!”

先生的话,使我惭愧得无地自容,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知道,孟老师这是恨铁不成钢啊,哪还有丝毫“理由”懈怠和拒绝呢?从此,我认真上好专业课,不懂就问;周日便到孟先生家中吃“偏饭”,当面再聆先生点拨。我知道孟先生身体不好,总去打扰于心不忍,想少占用些时间。先生总是斩钉截铁地予以回绝:“不行!时间是成功的保障,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咱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按约定办,不能缩水!”教师的态度这么坚决,我还能说什么呢?就这样,我往先生家吃“偏饭”,坚持了整整二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自己学习态度端正,再通过先生“偏饭”的教导、滋养,古、现代汉语成绩日日提升。1979年冬,全国著名古代汉语言(音韵)学专家朱星教授来校讲学,我有幸被汉语老师指定为学生代表,当面向朱星教授请教“兮”字的读音、释义等问题,并阐述个人的粗浅看法,得到了朱星教授的鼓励和广大师生的肯定。毕业考试时,我的古、现代汉语成绩,均超过90分。

历史是面镜子,文学史亦然。若缺口断代,便会使整个文学史走样变形,不能成鉴。开始,我对“魏晋南北朝”这段文学史不感兴趣,理解片面。孟先生身体力行,亲自给我讲述“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背诵曹氏父子的诗作,给予耳濡目染。至今,先生一板一眼、摇头晃脑背诵《龟虽寿》时的神态,他与另一位先生相互接龙、眉飞色舞吟诵五柳先生《归去来兮辞》的场景,仍萦绕在我的脑海,铭记在心田!孟先生的执着和良苦用心,极大地提振了自己对这段文学史的兴趣和主要作家作品的研究动力。毕业时,如同上古、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现当代这些阶段一样,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家作品,不能说烂熟于心,亦可娓娓道来。

孟先生在末学做文织章上堪称“教父”,使拙文得以点石成金之效。大学期间,我曾参与成立所读大学的校广播台,后一直在台里兼职。或受领导之命,或出于学术研讨,或宣泄个人爱好,期间学写过一些消息、通讯、学术论文、文艺评论、寓言故事之类的文字。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将写好的文章先给孟先生审看,先生也总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把手指教,使拙文亦由“麻”成“锦”,“锦”上添花,愚犹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大部被《唐山日报》(时为唐山地委机关报)等报刊发表。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铅字”。但自己清醒地知道,连同前文所述一切的一切,都是孟先生“偏饭”赐教之硕果,师恩泽披之结晶!

恩泽绵绵布无尽,不遗余力掖后生

孟先生除了学业上对我的谆谆教诲、倾心相助外,还对我在事业上有所作为,顺利发展倾尽了心血。

一、1972年初冬的一天下午,乐亭县革委会政治部文教组(教育局)在县电影院召开城关地区全体中、小学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不料,由于音响设备等原因,致会场秩序较乱,效果欠佳。会议过半时,会议组织者之一、已在县教研室工作的孟老师找到我,说:“壮存,给你10分钟时间,你准备一下,一会儿上台去讲一讲你的教学体会,内容不限……刻不容缓,准备吧!”不等我答复,先生便又径直走回了主席台。

原本没有任何准备、连笔和纸都没带的我,先是一愣,刹那冷静下来,梳理了一下头绪,想:一定不负重任,打好这场“无”准备之仗,为老师争气!遂决定:扬长避短,就讲一讲自己怎样利用范读、抓住关键词语,教学毛主席诗词的体会吧!

“下面由毛庄社中的俎壮存老师发言,大家欢迎!”随着主持人的介绍,我“赤手空拳”疾步上了主席台。我扫视了一眼台下,待大家的目光都投向我时,便开始了演讲:“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我先给各位朗诵课文——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游泳》。”话音一出,几百双眼睛即盯住我,台下鸦雀无声,用“洗耳恭听”来形容此刻全场的情景毫不为过!“……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诵毕,掌声四起。我给大家鞠躬并压手示意,接着就结合“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句中的“飞”字,旁征博引,详细讲析了毛主席用词精当之大家风范,革命浪漫主义之伟人胸怀!

由于笔者的演讲感情充沛,声音洪亮,气息饱满,句句入耳,—下就抓住了全场同行的心,从而扭转了会场气氛,为大会的顺利进行作出了丁点贡献。再看孟先生,亦向后生投来赞许的目光,露出欣慰的笑意……

孟先生此次令晚生临时“救场”,为笔者施展自己的长项提供了契机,搭设了舞台,我的演讲亦未负师望,给县局领导和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客观上也为毛庄社中扬了名,争了荣誉,令学校领导喜出望外,全体同仁笑逐颜开,对我的教育教学成绩愈发肯定和赞赏。年终评先,荣获了“乐亭县1972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那份由乐亭县革命委员会(盖有其鲜红大印)颁发的奖状上的“俎壮存”三个毛笔字,还是一中王景祜先生亲手所书。此次荣誉的取得,虽有多方因素,但孟先生的提携起了重要作用。

二、1978年全国高考,笔者忝获乐亭县文科状元。孟先生得知消息后欣喜不已,特意从唐山打电话给我,表示衷心祝贺,随后托人带给我一笔记本予以奖励。回想那一刻,仍教晚生感慨万千!

三、200121日,孟先生亲召末学到其任校长的唐山方正高中任外聘教师。

四、2006116日,经孟先生向时任玉田银河中学副总校长兼高中部校长、唐山一中原校长李和平先生力荐,得以入职玉田银河中学任教师。

熟悉唐山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当时唐山方正高中、玉田银河中学在唐山乃至河北省同类中学中的地位,为众多学子仰慕不已,入这两家学校任教的门坎之高,竞争之烈,令不少“名师”望之却步,但在这样的艰难中,笔者却堂而皇之,一路绿灯,先后顺利入职方正、银河,并赢得信任,站稳脚跟,教学期间,将拙技发挥到极致。

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恩师奖掖、提携的往事件件涌上心田!敬爱的恩师,若无您的时刻挂念,无私奉献,就凭学生那份“教龄短”“啥都干”“在铁路”“青海远”等为主题词的实话实说的简历,怎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我的退休生活又怎享“彩霞满天”?!孟宪和恩师,您对末学付出的一切,弟子没齿难忘,永镌心怀!

   (作者俎壮存,毛庄镇前庞河村人,青海省乌兰县柯柯铁中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