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乡音乡韵:乐亭话酿造了乐亭大鼓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陈贵民     发布于:2022-04-27 16:16:32


政府网题字202110.jpg

任何一处的方言语音都有其艺术化的内在要求和自发趋势,如果在现实世界没有表现这种方言语音的艺术载体,就很容易借助已有的比较简单的原生态母体通过附丽、延展孕育出与之相应的以方言语音为特征的新的艺术形式。乐亭大鼓就是在乐亭方言音韵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乐亭话对乐亭大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乐亭大鼓的音乐唱腔和宾白上。

(一)乐亭大鼓的音乐唱腔是依据乐亭话的韵律设计的

乐亭大鼓艺人张旭武先生在他所著的《乐亭大鼓说唱艺术》一书中写到:“乐亭大鼓说唱,是以乐亭方言为其音韵主体的,而且是以乐亭区域中语言最标准、最普及的语音为其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础,乐亭大鼓也就失去了它浓郁的地方特色。乐亭大鼓唱腔的设计是按‘以字行腔’的规则,即字音的四声是唱腔旋律走向的依据。也就是按照乐亭话的字音的四声调的调值、调向的变化来安排唱腔的旋律,要求乐亭大鼓唱腔的曲调高低升降与字调的阴阳上去的四声走向基本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形成‘倒字’。如果抽掉乐亭大鼓唱腔中乐亭话的声调,即是抽掉了乐亭大鼓的灵魂。在乐亭大鼓演唱中没有四声声调意识或不重视声调的重要性,就很难做到乐亭大鼓艺术上的‘字正腔圆’”。

乐亭大鼓艺人在唱腔设计时必须遵从乐亭话四个声调的要求。比如普通话的二声字是中升直调,调值35,在乐亭话中通常发声为降升曲调,调值312,类似于普通话的三声;普通话的三声字是曲调,调值214,在乐亭话中通常发声为上扬的直调,调值34,恰恰类似于普通话的二声。在乐亭大鼓唱腔设计时按乐亭话的规律,以充分体现体现这一地域文化特色。

普通话的二声字,在唱腔设计中多先由高音切入,然后下滑再升高。如:

图片1.jpg

在“系一条猩猩血染红绒花的绳”这句中的“绳”字普通话是二声,但它的旋律走向却是先由装饰音5切入,然后下滑至3再升高至5。体现出乐亭话发二声字为曲调的特点,不同于普通话二声字直调发音。

普通话的三声字,在唱腔设计时,三声字的旋律一般由低到高设计。如:

图片2.jpg

在唱腔“小红娘闻听抿嘴笑”一句中,“抿”“嘴”在乐亭话中为中升直调,所以这句唱腔设计为:“抿”字由低音6上行至1,“嘴”字先以装饰音1切入,后滑向主音2。这完全是按着乐亭语音的习惯而来的。与普通话不同,普通话中“抿”“嘴”均为三声,是曲调,而在此唱句中均为直调。

通过以上例句不难看出,乐亭大鼓唱腔设计中唱腔的升、降、高、低与乐亭话中字调的调值、调向基本一致。如果不按着这个规律设计唱腔就会失去乐亭大鼓的艺术风格。这正印证了乐亭大鼓界的谚语“腔要跟着字走,不能让字跟着腔转”。

(二)乐亭大鼓的念白必须符合乐亭大鼓的腔调要求

过去老百姓把观看乐亭大鼓演出称作听说书的,这就说明念白在乐亭大鼓中的分量。乐亭大鼓的念白同样讲究字正腔圆。字正要求语音一定纯正,是指发音吐字要在符合乐亭方言语音要求的基础上清晰准确;腔圆是指发音不但准确,还要充分利用共鸣器官把字音发得圆润、集中、饱满,充分体现出乐亭方言语音本身所蕴含的韵律美,符合乐亭大鼓的审美取向。

乐亭大鼓的念白可分为“叙述体”和“代言体”。叙述体一般就是用乐亭话讲述。代言体既可以用乐亭话,也可以利用“倒口”(亦称“变口”乐亭大鼓的说功),即仿学某些特定人物的家乡方言。

在当代,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受众的需要,乐亭大鼓唱白的字音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入了普通话的语音声调,念白中普通话的使用要远远大于在唱腔设计中的使用。但总体上讲,乐亭大鼓虽然有时兼用普通话语音,但主要使用的仍是乐亭方言语音。

(作者陈贵民,乐亭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