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故园纪事:乐亭县城杂忆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陈士元     发布于:2022-04-27 16:04:33


政府网题字202110.jpg

乐亭于金朝天会(1123年)元年由马城析出建县,明朝成化年(1465年)始建砖城。据《乐亭县志》记载:当时乐亭县城方圆一里,四面城墙环绕,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县城中心地势最高,那里建有拱真阁,俗称“阁(gǎo)上”。以阁上为中心向东200米至东门吊桥为东街(当时叫兴仁街);向西200米至西大桥为西街(慕义街);向南200米至现在的老汽车站为南街(秉礼街);向北200米至北关市场为北街(明智街)。乐亭县城虽然不大,但由于邑内文化底蕴深厚,商业兴隆,历经明朝中后期、清朝、民国,前后四百余年苍沧演变直到新中国成立,历代人将自己的家园精心打造得兴盛繁华,实可谓“小城春秋”,享誉京津乃至东三省。

想当年,乐亭县城的规模是“四门对四庙,进城八股道。四街不漏风,围着阁上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护城河、四门已不复存在,只是在东街南部尚有灰图画影的残墙断壁。关于旧县城的情况,早有学者刘荣兴、王占连、呼景山等老辈人在《读乐亭》辑书上已有过详细记述,今要说的是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改革开放(八十年代)乐亭县城的基本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党和国家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县城中心阁上附近原大有斋鞋帽、宝兴原布店、益发银行、太和药局、吊桥饭庄、日增昌杂货等私人商号都变为公私合营,或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企业。随着计划经济的确立发展,阁上东北面的大有斋变为供销合作社的食品公司门市部,卖烟酒茶糖副食糕点等。紧挨着东面就是“仁义胡同”。这条胡同是从清朝雍正年间传下来的,当时是城东街名宦李兰家与邻居崔家、刘家、王家宅基引发争议,几家都有老文书,各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县官知道几家都有背景,不敢轻易判断,久拖不决。李家遂派人到京城请示李兰(时李兰在朝为官),李兰看罢书信后说:“邻里相处,礼让当先,房产事小,仁义长存”,于是,他按照当朝大学士张廷玉之父张英处理同类的事的四句诗给家里人回信,这四句诗是:“一纸书来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照办,主动让了三尺。邻居三家深受感动,也自愿让了三尺,这就形成了六尺宽的胡同,因而官府就将此胡同命名为“仁义胡同”,此段佳话竟成为乐亭文化遗产,和睦礼让的美德一直流传下来。

“仁义胡同”的东邻是县委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乐亭县委就设在这里。大院南北通行,南面是东街,北面是北关市场。大院里留下了多少任县委书记的业迹。县委南门总是呈现出政治氛围,两旁悬挂着配合中心工作和重要会议的红色条幅,金色大字,诸如“热烈庆祝乐亭县三级干部会议召开”“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赛”等标语口号。

县委对过(南面)是国营百货公司门市部,俗称“三门市部”,售货大厅宽敞、明亮,货架上的布匹、鞋帽、小百货、文具等各式各样的商品分名别类,琳琅满目,可算是当时县城最大的商业中心。当时,这里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方,尤其是冬季,农村生产队年终决算分红后,农民手里有了些钱,就纷纷到城里百货公司购物,大厅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售货员来来往往,忙忙碌碌,一派繁荣的景象。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服务员的工作非常羡慕,因为在当时,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算是最好的职业。

在“仁义胡同”出口处,常年横挂着一白布条幅,上写“仁义刻字”,是一个矮身材弯脊梁的师傅,他总是坐在桌旁认真刻字,他刻字的手艺在乐亭堪称一绝。那时根本没有电子,全凭手工,他刻出的印章字迹清楚,楷、行、隶、草各式书体苍劲有力,个人、各单位的图章多愿去找他刻制。无独有偶,“仁义胡同”的对过路南,也有一个狭窄的小胡同,那里有一个修锁头配钥匙的师傅,此人心灵手巧,也算得上能工巧匠,两个互相对应的手艺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出摊,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如今那配钥匙的师傅已年过八旬,仍在那里挂牌出摊。

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城中心阁上是人流量最多的地方。三年困难时期过后,城乡呈现出国泰民安形势,乐亭城里三七大集又兴旺起来,尤其是年关切近的时候,阁上全是卖年画的地摊,人们围起来左挑右选,购买自己喜欢的年画,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离阁上不远,南街路西是中国人民银行乐亭支行,在当时,人民银行是全县唯一的金融机构,既管各镇营业所,又管农村信用社,还指导农村生产队搞好现金管理等财务事宜。

人民银行南面是新华书店,属文教局管理。全县各学校每季领书都要到书店办理手续,平时教师们来到书店办理工作事宜,都会受到服务人员的热情接待,就像到了家一样。

南街中段往东便是文化街,街背面是县立高(一小)。县立高建校较早,教师教学水平高,是乐亭名校。县立高东面就是坐北朝南的县政府(旧称衙门)。旧社会有句名言:“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可见历代都有贪官污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了,原衙门变成了人民政府。县政府是个前后六层正房,两侧是厢房的大院套,当时文教局、卫生局、水利科(后来水利局)等单位都在这个院内办公。

南行百米左右道东是乐亭棉油厂,主要是用于棉籽、豆类等油料加工。棉油厂建有一高高的烟囱,这在当时是乐亭县城最高的建筑物。

六十年代的阁上西北转角处有个大理发店,叫“三八姐妹理发馆”,是集体所有制单位,收入归公,职工按月发薪。理发馆里有9名女师傅,一名男师傅,他姓高,50来岁,干净利索。我每去县城,只要头发长了,就去让他理发。时间长了也就熟悉了,有一次他给我理着发,我问他:“你们门市上明明写着‘三八姐妹理发馆’,你这个男师傅在这儿有些‘滥竽充数’吧?”他幽默地说:“那我就留着长发,来个男扮女装!”逗得一屋子人哈哈大笑。

理发馆北面是个小茶馆,属供销社管,由一个老头看锅炉。茶馆里有几张旧桌子,显得十分简陋,我去县城办事,中午时候,就买点点心去茶馆就水吃,那老头问我:“你怎么不去饭店吃点饭,太抠心了。”我说:“我是个教员,学校是清水衙门,哪里有钱去饭店?买点点心喝口茶水也得自己掏钱啊!”

乐亭县城东街,人们一提起吊桥饭庄,便会想到那色香味浓的熘三样、熘里脊、辣子鸡、烧茄子。还有那从清朝传下来的乐亭特产——吊桥缸炉烧饼,这种烧饼外酥里嫩,肥而不腻;还有一名吃,也是从清朝传下来的——刘美烧鸡,地点在南街西面,香气袭人,风味独特。旧时,很多人家囊中羞涩,食不果腹,缸炉烧饼、刘美烧鸡都属奢侈品,哪里吃得起?而现在人们手中有了钱,都能将这些食品端上了自己的饭桌上。然而有的人却说:“如今的缸炉烧饼、刘美烧鸡制做时偷工减料了,没有过去那滋味了。”当然,也有人说:“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口味也高了,所以感觉不出来原来的味道了。”

在东街北面,建有铁厂和拔丝厂,是乐亭的重要工业制造基地,主要为群众制造生产、生活用具。

值得一说的还有,在县城东南街有一座坐南朝北的大院,此院房屋高大,砖木结构,粗大的红色檐椽突显坚固,原是大财主刘梦斗家的宅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曾在那里设立政治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粮食局所在地。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局既管粮食征购,又管商品粮供应,是很重要的政府部门。

1970年,县里在西大桥西北处建立了一座化肥厂,有千百余名工人,是当时全县最大的工厂,生产出的化肥供本县农村生产队施用,为全县发展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西大桥以西还设有农机站和农机公司,主要服务农业生产,为基层公社农机站培训拖拉机手,农机公司还维修各式农机,销售各种农机配件。

乐亭县建城以来,即定立农历三七是大集,集市在各条街道分布有百货(日杂)、粮食、日杂、旧物(破烂)、鸡、蛋禽、牲口市等,尤以东马道街市最为繁华。菜市、果品、海货、肉、猪、柴草、木材等大宗物资市场在北关。在计划经济时代,有的物资如粮食、棉花、布票等不允许公开交易,但人们仍在街市角落偷偷进行交易。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县城改建,集市又从西大桥西、北关、王庄上南到今天县城西南郁庄上南部冷大路西,经历了几次搬迁。

五六十年代,乐亭的教育事业非常兴旺,一中、二中为县内最高学府。一中也称“省中”;二中称“县中”。那时,学校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教师队伍素质高,教学水平一流。建校几十年间,两所学校为全国名牌大学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毕业后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乐亭县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城东西南北外环方圆十里开外,比过去的县城扩大十几倍。城内街道宽畅,四通八达,楼房林立,雄伟壮观,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真可谓大钊故里,冀东明珠,沿海强县,美丽乐亭!

  (作者陈士元,陈渡口小学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