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故园纪事:故园徐家店村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徐金镛     发布于:2022-04-27 16:01:18


政府网题字202110.jpg

徐家店村于明朝永乐二年建村,当时这个村不叫徐家店,叫槐树营。大概是因为村里有一棵大槐树而得名,不过,这棵大槐树早已不见踪影了。

徐家店村坐落在西支滦河(二滦河)东侧,距汀流河、二里庄尚有四五华里。明永乐二年,从安徽移民到乐亭的其中有两户徐姓人家,一户落户新寨北徐烧纸庄,一户落户槐树营。落户槐树营的徐姓人家为了生计,除了经营农业外,还开了个小小的客店。由于槐树营位于二滦河东岸,来往过客夜宿小店的人员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家小店的名气越来越大。就这样,槐树营的名字被边缘化,而徐家店的名字却越叫越响,槐树营变成了徐家店。

徐家店村徐姓是大户,其次是王姓、张姓、李姓、赵姓等等。我童年的徐家店村已是千余人口的大村。几条街道横向平行走势,从北向南依次排列分别是后巷、大街上、小胡同、大胡同、南关。另外,还有两条不大的街道像耳朵似的靠挂在村庄的东西两侧。挂在西侧的叫狗屎胡同,现在叫小南天;挂在东侧的叫王府。徐家店村最长的街道是大街(gāi)上,东西长约一华里。街的东西两端各镶嵌着一座大庙,东端是老爷庙(供奉关公老爷),西端是老母庙(供奉观世音菩萨)。这两座大庙坐北朝南,高台构建,雕梁画柱,做工精细。走进大庙,只见泥塑的坐像、站像让人悚然而敬畏。看来是教化人的地方。平日里,两座大庙山门紧闭,到了节日,特别是春节前后,山门敞开,村上的人们不管富人还是穷人,大人还是小孩,都进庙送香,顶礼叩拜,真是山门里烟火缭绕,山门外人群涌动。在老爷庙的前檐下,端庄地悬挂着一块牌匾,匾上庄重地刻着“亘古一人”四个金色大字。这四个字是我儿时最先认识的汉字,也是我最早理解的匾额。它是对关羽关老爷的赞誉和褒奖,也是对关羽的敬仰和神化。

村西头老母庙前的平台上,有两尊石羊。据老人传说,这两尊石羊是一公一母,它们通人性,行善事,为民造福。那时候的社会没有什么水利建设,虽说人们都在辛勤耕耘,但耕耘的成效全凭老天爷安排。天旱了,人们就组织起来,光脚赤背,抬着关老爷的塑像求雨。大家磕头、烧香,走村串庄,敲锣打鼓,一闹腾就是几天十几天,下雨了,就是关老爷显灵了。可遇到涝灾,就没辙了。北方的夏季,雨量集中,经常闹水灾。一旦洪水泛滥,庄稼欠收,广大群众尤其是那些贫雇农就要衣食无着,糠菜充饥。自从这两只神羊常驻老母庙前以后,徐家店的老百姓就祈到福祉。每次闹洪水,这两只羊就面朝西咩咩地叫。只要这一叫,洪水就往西退。西支滦河也由东往西移位。经几次移位,西支滦河也由徐家店村西移到了五里以外的汀流河、二里庄村东。现在徐家店村村西叫做头道沟、二道沟的地方就是西支滦河西移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不过,因年代久远,现在只留其名不见其沟了。

小时候,在满天星斗的夜空之夏,人们围坐在打谷场上,经常听老人们讲羊的故事,这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一个神奇的民间故事。不过,老母庙前的两只石羊是我亲眼目睹的。

徐家店村,由于是西支滦河东岸的第一村,也算是交通要冲,所以街面比较繁荣,文化比较发达,形成了一个小集镇。大街上有多家店铺,比较出名的有《福合永》《天增元》《天顺兴》等。农历逢五排十有集贸市场。市场虽说不是很大,但从小型生产资料到生活用品,从粮棉到生熟食,样样俱全。在我的记忆中,徐家店商贸活动最热闹的除面铺外,还有三个烧锅、两个油房和十余个粮栈。

徐家店村民纯朴、善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这里的人民酷爱学习,渴求知识,文化底蕴较深。历史上也出在过不少的文化名人。如榜眼徐寿春,进士徐元瑞,举人徐焕章等,到了秀才这一级就更多了。

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徐家店有两处私学,一处公学堂。有钱人家的子女要读私学,贫穷人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上一两年书。我家很贫穷,几辈人给人家做长工、打短工,可我爷爷还是让父亲读了两年公学堂,家乡人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渴望可见一斑。

(作者徐金镛,乐亭县人大退休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