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教育:我的求学之路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贾云亭 发布于:2022-01-13 10:50:21
今年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早饭后,我路过学校,见校园内外,鲜花怒放,彩旗招展。孩子们张张笑脸,迎着灿烂的阳光。兴奋之余,不由得想起了我的求学童年,一幕幕浮现于脑海。
1940年我出生于乐亭县城南的沿海村庄——贾滩上。我自幼失去父母,爷奶把我带大。解放了,家里分了十来亩盐碱薄地,收成无几。那时爷爷已有七十多岁,奶奶积劳成疾,整天咳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里办了小学,小伙伴们都要去上学。我跟爷爷说了也要去上学,爷爷听了闷闷不乐,不说话。这天正巧姑姑来我家,见我不乐,查问原因。爷爷说:“趁我还走得动,我想让云亭跟我学种地,到我不行了,他也能靠种地养活自己”。姑姑不同意爷爷的想法,她说:“孩子上学是一辈子大事,家里再困难,也不能苦了孩子,再者,不让他上学,也对不起他死去的爸爸……”天黑了,姑姑住下和爷爷说了半宿,终于说服了爷爷。第二天姑姑要回家,我送她到门口,她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咱们上学不容易,好好念书,听老师的话,别打架……”我连连点头,看着她走远了,鼻子一酸,眼泪直流。
第二天,奶奶用毛巾给缝了一个书包,爷爷买了一块石板、几根石笔,我和小伙伴们走进了学校。从我背起书包的那天起,我既是学生也是一个小农民。爷奶年迈,体力不佳。从春耕到秋收,大部分农活都干:牵牲口、种地、除草薅苗。大点了,扶犁、耪地、收秋,样样都会。地离家七八里路,天刚亮就下地干活儿,中午带饭和水,天黑了回家。农忙季节,我经常是几天不上学,为了不让课落下的太多,不管回家多晚,我也去补课。我有一个很好的小伙伴,他很聪明,是我的小老师,他每次都把老师当天讲的课给我说一遍,我手记、脑记,又读又算,忙了一阵子再回家吃饭。饭后在煤油灯下看书写字,复习当天的功课。遇到困难,还要到隔壁去问比我大几岁的堂兄,这样一天的功课,就知道了大半。农忙过后,回到学校老师见我能跟上班,经常表扬我,说我要强、用功、聪明、记性好。听了老师的鼓励,我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就这样,不管多累多忙,我一直没有放弃读书。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拉秋太远,买了一头小毛驴。从此,我又当上了饲养员,割草、喂牲口、饮水、打扫牲口棚。那一年是雪上加霜,奶奶的病情加重了,卧床不起。上学前在奶奶的床前放上水,摆上痰桶尿盆,放学后倒屎倒尿、烧火做饭、煎草药、砸碾、挑水。当时我只有十一二岁,个子小,扁担担不起,只好把扁担钩双过来,每次担多半梢,井离家200多米,中间还要歇两歇。起早贪黑,家活总也干不完。到了晚上,煤油灯下开始温习一天的课程,还得补上落下的课程,时间总是不够用。太晚了,爷爷怕费灯油,总是催我睡觉。我只好倒下装睡,睁着眼睛把学过的课程在脑子里过电影,在心里背诵当天学过的课文。大约到四五年级的时候,课程越来越深,特别是算术四则应用题,做起来很费劲。现在想起来是一本书帮了大忙。那是寒假一天,到马头营集上帮爷爷置办年货,爷爷给我一仟圆(相当于现在一角),让我买点儿好吃的,我没舍得花。走到破乱市,一个旧书摊儿吸引住我,见了一本旧书,书皮发黄有点儿破,书皮上写着“算数大全”,我不由得蹲下来,前后翻阅,爱不释手,如饥似渴的看了好长时间。我问多少钱,老人说伍仟圆。我一下子愁住了。他见我没钱说:“你这个孩子很好学,这是我收破烂儿收来的,送给你吧”。我高兴的不得了,给老人鞠了一躬,把攥湿的一仟圆给了老人,从此我如获珍宝。时间不长,我就做完书里的各种类型的难题。从那儿以后,我学算术的兴趣越来越浓。成绩提高很快,每次考试都是满分。老师经常表扬我,同学们送给了我一个外号“算数大王”。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奶奶久病不愈,离开了我们,家里只有爷爷和我相依为命,直到小学毕业。
毕业那年(1955年),全县仅有两处中学,每年只招几百人,全县就有上万人参考,录取率很低。我自知上中学希望不大,但我还是参考了。过了20多天,我收到一封挂号信,打开一看,是省中(即一中)的录取通知书。这一下,我心里乐开了花,全校99名学生,只考上了我们两个。这个消息在村里传开了,乡亲们说我:“中了状元”。回到家里给爷爷报喜,念了通知书,当听到每月伙食费8元,每学期学杂费3.5元,书费文具费自备时,爷爷呆住了,不但不高兴,反而唉声叹气并说:“不是爷爷心狠,这个学我们上不起呀”。爷爷的话如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喜悦的心情一下子凉了下来。那时我已有十四五岁,懂得爷爷的难处,单靠几亩薄地,缺工少肥,收成无几,勉强够家人口粮。点灯、买盐,没钱只能用鸡蛋换。我不能反驳爷爷,只能偷偷抹泪。村里人听说我没钱上学,都很惋惜。同村的三叔在省中读书,他得知后到我家劝爷爷,告诉他国家政策,贫困学生上学有助学金。最后爷爷总算答应了我去上学,我也露出了笑容。开学前,亲戚朋友为我凑齐了伙食费、学杂费,旧被褥重新拆洗,旧衣服洗干净,亲友给我了一个旧床单,缝了一个草褥子,上面打了几个补丁。几经周折,我终于走进省中的大门,走完了我坎坷、泥泞的小学求学之路,开始了我新的学习生活。
走进省中校门,我的心豁然开朗。偌大的校园,图书馆、实验室、阅览室、仪器室、标本室、体育场……样样新鲜,食堂饭菜随便吃,每周有粉条炖肉、肉包子,改善生活,这都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东西,我高兴极了。头一年我只享受每月3元的助学金,初二5元,初三7元。我知道家里没钱,三年的初中生活,我处处从简,没有乱花过一分钱。袜子破了自己补,衣服坏了自己缝,一袋牙粉用半年,一条毛巾用三年,洗脸洗衣服没有香皂、肥皂。有人嘲笑我行装、生活寒酸,我只能红着脸一笑不做声。尽管这样,我还是觉得比上小学强多了,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每月回家周,是我高兴的日子,也是我难受的日子。回校要交伙食费,我知道家里没钱。爷爷总是省吃俭用,卖点儿粮食、鸡蛋,攒够了钱,早早地站在村口等着,我回家返校时还要送到村口,看着我走远。爷爷年岁大,体力不佳,还要种地供我上学,我的心里总是不安。每到暑假第二天,我就去割草,晒干捆好,挑到马头营集上去卖。只要天好,天天不误,一个暑假能挣够一学期的大部分费用。庄里有个四爷爷,整年下散海,是个好心人,知道我想下海挣点儿学费,很同情我,带我下散海,教我摸鱼、抠蛤蜊。有一次跟他去赶潮,天快黑了,步行到二三十里地海垱上睡觉,大约在第二天三、四点钟,四爷爷把我叫醒,去摸起落网漏下的鱼。我没有工具,不会摸,只摸了两三斤,太少了。四爷爷和船老大很熟,向船老大介绍了我的情况,很同情我,给了我十来斤鱼。回到家里已是中午12点了,我不顾一夜的疲劳,又到十多里地庄里叫卖(为了多卖点儿钱),直到天黑,共卖了两元一角钱,这在当时是我挣钱最多的一天。一个暑假除帮爷爷干活外就是割草,下散海挣钱,能挣足一学期的大部分费用。我的中学生活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但心里无比快乐。学校离家有四十多里路,回家周我从未花过一角钱坐车回家。每个回家周和同学结伴儿回家,冬天11点从食堂里领两个馒头,为了赶路边走边吃,直到天黑才到家,鞋不跟脚,时常打血泡。第二天返校时更是艰难,一瘸一拐地勉强走到学校。春夏之际,遇到雨天就更惨了。记得初二一个回家周,我和邻村的同学回家,走到中途变天,雷闪大作,乌云翻滚,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没有雨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全身湿透,无奈之下跑到附近一个瓜棚里避了会儿雨,等雨停了才上路。初夏的晚上冷得我们浑身打颤,一步三滑,总算到了家。初中三年就这样风风雨雨地过去了。毕业前夕,填报志愿面临人生选择。班主任老师说我年龄不大,成绩好,聪明好学,有潜力让我报考高中,准能考上名牌大学。老师的一番话使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冷静一想,我的家境困难,只好放弃了美好的梦想。被保送上了丰润师范。上师范不用花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从此我上学没有经济负担,两年的师范学习生活轻松愉快,这是我求学路上最幸福的日子。但好景不长,在上师范二年级时,爷爷已年近八十身体不支,无人照料,我又面临失学的危险。一封急电把我召回了家,为了爷爷有人照顾,又不使我失学。亲戚们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我结婚娶妻,照顾爷爷。当时我在学校有个要好的女同学,无奈只好忍痛割爱。三天之内,从简完婚。师范毕业了,总算过完了我一生的求学之路。
毕业,我被分配到乐亭县当了一名教师,开始了我从教40年教学生涯。我的求学路告诉我,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献给党,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把它还给人民。40年教学我一直教初、高中的物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学生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有的还成为国家的栋梁,真是桃李满天下,感到无比幸福与自豪。
年老了,回望我的求学之路,感慨万千,有喜有悲,有苦有乐,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经历了一般儿童没有的求学经历。现在想起来,虽然不易,但它是我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人生只有不断排除困难,战胜自我,才能进步。社会也只有排除障碍,才能发展。有山就有路,有海就能渡。在困难面前,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敢于拼搏,敢于胜利,最后总能实现美好的梦想,达到胜利的终点。
(作者贾云亭,马头营镇贾滩上村人,乐亭职校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