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回眸寄情: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李伯华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文秩     发布于:2022-01-13 10:36:51


政府网题字202110.jpg

李伯华,男,193612月生,大相各庄乡翟各村人。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乐亭大鼓专业演员,曾任乐亭县曲艺队队长。他钟情乐亭大鼓演唱艺术,积极投身党的文艺宣传事业,在60余年的演艺生涯中,刻苦学习,勤恳敬业,自编自演,改革创新,为继承发展乐亭大鼓演唱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热衷民间文艺,坚定地走从艺之路

李伯华生在农家,自幼痴情民间文艺,好说爱唱,只要是庄里有热闹,他都不落场。在少年时期,不管是皮影、大鼓还是评剧他都能唱上几段,但他特别钟情的还是乐亭大鼓。当时,不管是本村或相邻各村,只要是有说书的,他都要追着去听,并边听边记,回来后还私下跟着模仿学唱,很快就学会了一些经典小段。在闲暇之时,他就为乡亲们来上一段,博得人们的叫好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村里成立业余剧团,年轻气盛的他积极参加,在演出剧目中,担任过各种角色,小生、老生都唱,锣鼓家伙抄起就打,是团里的活跃分子。1957年,他考入迁安县评剧团,学习演唱小生。然而尝试诸多文艺形式中,他最后还是选择回乡学习乐亭大鼓,决心做一名大鼓演唱艺人。

为学得乐亭大鼓演唱技艺,1958年,他拜师滦南县坨里乡赵庄子村民间艺人李恩科。老艺人李恩科(瞽目)自幼聪慧,底蕴深厚,才艺俱佳,不仅弹得一手好三弦,而且唱腔也新颖独特,在滦南、乐亭西部颇有影响,因而李伯华慕名从师李先生。

李伯华在学艺期间,认真刻苦,虚心勤勉,从练发声、吐字到手势、动作的基本功开始,再到唱腔、道白、板眼节奏、鼓板技巧,乃至诗词赞赋、扣儿、卦儿的使用,演唱与伴奏的默契配合等演艺功夫无不苦练穷究,直到弄清弄懂并能够运用。他这种刻苦执着的学习精神,深得老师钟爱,因而把自己看家的本事都倒给了这位来自乐亭的痴情弟子。通过近三年的学习,李伯华全面继承了老师的表演才艺,尤其是熟练掌握了乐亭大鼓长篇书“趟水”技巧,将“双扣”、“单扣”、“连环扣”、“实扣”、“虚扣”等表现手法熟稔于胸。出徒后,李伯华参加了滦南县业余曲艺队,在社会上一亮相,即博得观众的一致认可。随着演出地域的扩大和场次的增加,他的演出水平不断提高,经验越来越丰富,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李伯华之名就迅速在滦南、乐亭曲艺界传播开来。

1963年,他回乡参加了乐亭县曲艺队。在曲艺队从艺期间,他因工作表现、业绩突出,受到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1972年被任命为曲艺队副队长,1975年任曲艺队队长。

 

在艺海里求索,在演艺实践中提高

李伯华嗓音洪亮,音域宽广,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具有良好的演艺基础。从艺后,他接触了众多的乐亭大鼓演唱艺人。他看到老艺人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都因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在乐亭大鼓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虽具备一定演艺基础,但和那些多年在大鼓舞台上演唱的老艺人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作为一个初涉乐亭曲坛的新人,就像一块生铁,必须经过精心锻造才能成形。他决心以老艺人为楷模,虚心学习他们演艺经验,从吐字到唱腔,从鼓板到节奏,哪怕是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认真进行分析、总结,探究他们的演唱技巧、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演唱条件借鉴、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演唱艺术。

在学习老艺人们经验里,他重点学习了韩(东路)、靳(西路)两大派的演唱艺术,并将他们不同的风格作为自己的学习典范。他曾认真分析研究两派的演唱艺术特点,最后从中抓住了两点,一是学习韩派规范的发音吐字,高亢质朴的唱腔、声情并茂的表演;二是学习靳派委婉动听的唱腔,多变的板腔、调式等技巧。尔后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将其精华融入到自己掌握的各式各样的调法、句式里,经长时期打磨,将演唱艺术锤炼得炉火纯情,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演唱风格。在他演唱的曲调里,两派的风格、韵味儿虽得到了充分显示,但却不是单纯的模仿和借鉴,而是通过加工提炼进一步升华,使两派演唱艺术营养变成了自己的精神财富,从中受益良多。他这种不懈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乐亭曲坛里,可谓独树一帜。

李伯华善于学习积累民间文艺素材,多年潜心研究乐亭大鼓演唱艺术,博学善记,熟谙说长书。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学艺期间向老师学到的“趟水”本事,只不过是基础,而更重要的是,要使“趟水”达到最佳效果,一定要熟练地积累、掌握大量的书目内容、情节、诗词赞赋乃至唱段的风格、节奏、曲牌、辙韵等知识和技巧,只有长期地、不断地学习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才能随时科学合理地将这些“资源”融入到所说书目的内容里。如果心里没有这些资源,是趟不了水的,要是勉强凑合,也收不到良好演唱效果,不仅演唱的故事、情节不能打动观众,甚至还会闹出笑话。当然,善心的观众听后就会说:“唉,今天吃了一顿夹生饭”,而不原谅你的就会挨“通”、叫倒好。然而,作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的艺人来说,这就是失职,糟蹋了艺术,欺骗了观众,李伯华深谙这个道理。因此,从艺多年中,他就是坚定一个信念——学习,也是他多年坚持不懈地从艺态度,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机会,就不放过,甚至连从艺之余,茶余饭后都不忘初心,直到离开曲艺岗位他还是这个习惯。几十年间,他向老艺人们学习积累了大量传统鼓书曲目、诗词赞赋,鼓词的各种词牌、声腔、调式、句式,仅人物、器物、历史、地理、环境等各式各样的诗词赞赋就搜集积累了100多个。在唱腔乐音上,他还学习吸收了皮影、评剧、西河大鼓、河北梆子、京剧、山西二人台等戏曲音乐、唱词格律精华,充实到自己唱腔曲调中来,使唱腔音乐更加多姿多彩。积累的财富多了,在演唱时特别是在“趟水”时,才能游刃有余,这一点,李伯华在演唱实践中有深刻体会。

多年学习演出,李伯华的演唱技艺不断升华,人们曾对他的演唱作出评价:鼓弦合奏突出“谐”,说唱情节讲究“情”,鼓板敲击追求“准”,手、眼、身、法做到“美”,唱、念、做、打恰到好处,“发头卖相”(艺人术语)处处到位,努力将所演唱的曲目达到最佳效果,他认为,这就是一个曲艺工作者对待艺术态度,正如传统艺人所说,这就是“艺德”。

李伯华从艺多年,经多年奋斗,走出一条自己的演艺之路,创出了独到的唱腔风格。如,他的唱腔,多使用倚音、滑音,发声行腔舒展柔韧,张弛有度,不涩不僵,做到以剧目内容为根本,以文词结构施腔调,以唱腔音乐为灵魂,演唱与伴奏珠联璧合,灵动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谐的伴奏,赋予了他说唱的乐亭大鼓曲目的道白、音乐和表演不同形式的变化,使演唱谐而不谑、俗而不伧,观众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观众一致认为:听李白华说书,唱腔规范,鼓板娴熟,高音不尖不燥,低音不闷不沉,越听越上瘾,越看越爱看,因而李伯华的声名享誉乐亭曲坛。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李伯华多年的艰苦付出,得到了丰硕的回报。历经几十年的从艺生涯,他的最大收获是:会唱的书目多,掌握的曲调多,创作的书目也多。因而在说唱时,他那绘声绘色地道白、多姿多彩的诗词赞赋,演唱腔调不断地变化,再配上精彩独到地表演,将所演唱曲目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表现得栩栩如生,深得观众赞许,在乐亭群众中被誉为“李摆划”。

在几十的演艺生涯中,李伯华突破了有的艺人只说文书,有的只说武书的固有模式,他说唱过很多曲目,其形式涵盖袍带、短打、红粉、公案、灵怪五大类,涉及历史、传说、传奇、演义、民间故事等方方面面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计有传统中长篇曲目《呼家将》《杨家将》《三下南唐》《大破孟州》《香莲帕》,现代曲目《艳阳天》《金光大道》《平原枪声》《苦菜花》《赤胆忠心》《节振国》〈闪闪的红星〉10多部;传统短篇曲目(书段)有《双锁山》、《野猪林》、《三下寒江》、《古城会》、《蚀化赔情》和大量现代经典唱段几十个。特别是在党文艺方针指引下,自己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创作新曲目。1964年,上级主管部门号召乐亭大鼓说唱现代曲目,鼓励有文化水平和创作经验的大鼓艺人动手整理、改编小说、戏剧中的精典作品。李伯华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他根据自己博览群书的有利条件和演唱特点,相继改编创作了《平原枪声》《苦菜花》《节振国》等中长篇书;创作了紧跟形势、配合中心的书段如以根治海河为内容的《钢骨红心谱赞歌》和“节约用粮”“计划生育”“水利工程建设”等内容的曲目。是乐亭曲艺界演唱整理创作书目、唱段最多的乐亭大鼓艺人之一。20世纪中期,他将长篇小说《平原枪声》、《节振国》改编成曲目后,即为群众演唱,不仅在乐亭唱,还走出县域到外地唱,历时几个月,唱遍了冀东各县,走一路红一片,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说起李伯华唱的乐亭大鼓,无不津津乐道,以他一番努力,使乐亭大说唱现代曲目达到了最佳效果。

 

热情为群众服务,献身乐亭大鼓事业

李伯华于1963年加入乐亭县曲艺队后,积极参加县组织的文艺宣传活动。经常随队下乡、进厂、到工地为农民、为工人、为民工演唱。每到关键时刻,他都紧跟形势,配合中心,自编自演曲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乐亭大鼓的战斗作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他的业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70年代中期,县组织由曲艺队参加的慰问团,深入到海河工地慰问民工。李伯华作为其中一员,奔波在工地上,为民工演唱乐亭大鼓,和民工在工棚同吃同住,还和他们一起推车、拉土,为海河民工带去了家乡的温暖。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他多次带领曲艺队深入地震灾区,为灾民演唱,并自编自唱大鼓书段,激励鼓舞他们的斗志,坚定信心,战胜困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当时艺人们下乡演出,条件很有限,常常是自己带着演出的家什(道具)行头(行李)从东庄到西村,日夜奔波,有时风雨兼程,坐车的时候很少,几乎都是骑自行车,甚至有时还要带着弹弦的先生(瞽目的伴奏员)步行。他这个农家出身的子弟不怕环境艰苦,不怕辛勤劳累,为了搞好慰问宣传,他作为曲艺队负责人更是率先垂范,勇于承担责任,任劳任怨,兢兢业业,鼓舞大家的斗志,尽管风风雨雨,但却乐在其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乐亭曲艺工作搞得异常活跃,多次受到主管领导的表扬。1983年—1985年,他连续三年被评为乐亭县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1973-1974年,迁安县举办乐亭大鼓培训班,迁安县文教局邀请李伯华担任培训班为主讲教师,他欣然应邀前往。在培训班上,他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为学员授课。先后共办了两期,为迁安县培养了青年学员多人,受到了迁安文化界领导和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1975年,全国部分省市曲艺调演在北京举行,李伯华与肖云霞赴京参演,在西苑礼堂专门为国家领导人及文艺界知名人士演出,同台献艺的还有侯宝林、高元钧等曲坛名宿。李伯华和肖云霞演唱的乐亭大鼓《刘大帅》以其独到的乐亭地域风采,收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轰动了京城鼓曲界。

1981年,中国乐亭大鼓学术研究会在唐山举行,李伯华与刘少然、贾幼然、赵文凤、肖云霞受邀参加。并在燕山影剧院为中国曲协领导罗扬等进行汇报演出。李伯演唱传统书段《三下寒江》。他上场敲过鼓板,开口唱出第一句“眉锁春山恨万重”,台下观众立即报以热烈地掌声。在他接着往下唱直到结束,掌声不断。

2000年,李伯华演唱的乐亭大鼓书段《三下寒江》《古城会》由百灵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6-2007年,乐亭大鼓韩派传承人王立岩组建“香圃老年艺术团”,李伯华踊跃参加该团演出活动,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多次举行乐亭大鼓展演,他和团内艺人们一起,无偿为各乡镇敬老院及贫困村演出,先后达80余场。

2010年,乐亭建立北京桂云文化中心,将培养乐亭大鼓后继人才作为重要内容。20129-20142月李伯华受聘于该中心教授乐亭大鼓新人。

2011年,文化主管部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制乐亭大鼓传统曲目,李伯华作为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应邀为乐亭电视台、乐亭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录制他说唱的乐亭大鼓传统长篇书《呼家将》,长达40小时。

李伯华在中年后,开始授徒培育弟子。在授徒中,教程严谨规范,教学严格得法,培育的弟子个个出类拔萃,成就斐然。晚年后,他仍在为传承乐亭大鼓培养后继人才尽心尽力,授徒教学。先后培养了爱好乐亭大鼓演唱艺术的青年唐桂义、朱翠英、王兴杰、郑燕燕等十几名弟子。在他的精心教授下,这些弟子学习勤奋,进步很快。出徒从艺后,继承了李伯华的演唱风格,在乐亭曲艺界大展其才。其中郑燕燕、王兴杰先后获“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银奖”等多项大奖。弟子荣耀,老师高兴,师徒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乐亭大鼓的勃勃生机。

李伯华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铄,不忘初心,为继承发展乐亭大鼓演唱艺术,毅然抛弃自己遭遇的不幸和烦恼奉献自己的余热。

愿终身奉献乐亭大鼓艺术的骄子安息!

(作者刘文秩,《读乐亭》编委)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