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回眸寄情:河东姑娘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程才实     发布于:2022-01-13 10:23:42


政府网题字202110.jpg

在华北平原广袤的冀东大地上,隔一条滦河——乐亭县的东侧与昌黎县的西侧。滦河也正是在乐亭县与昌黎县之间,向着东南方向行进而注入渤海的。

在这里,滦河西侧的乐亭县人,称对岸为河东;滦河东侧的昌黎县人,称对岸为河西。这是我站在故乡乐亭的角度,来审视和认知这一方位的。对于乐亭县和昌黎县而言,滦河充当了一个分割与连接的对立统一的角色,恰似她的泽被苍生与水患祸民。滦河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这也证明了她所富有的巨大的生命力。

作为一位饱经沧桑的母亲,滦河以她那800多公里的血肉之躯,哺育着两岸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河东河西人丁兴旺,两岸儿女血肉融通。

大年初一,人们走街串户,相互拜年。河西有位大嫂,原本也是河东的姑娘。她放下手中的瓜子,掰着指头算了一会儿,突然瞪大了眼睛:我说呢,咱村娶了这么多的河东姑娘!人们一怔,你瞧我,我瞅你,立刻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大嫂又说,不光咱几个,我算了一下全村,再下去都能成立一个生产队了……

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当时还没发生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本人还在上高中。那是人们在拜年中相遇,恰巧我也是其中之一。那位大嫂的话,让我若有所思。多年以后,我对本村媳妇的“河东现象”做过梳理,发现河东姑娘是怎样地来到了河西,在河西过起或平静安然或波澜起伏的日子。

见识了河东姑娘的长相与观念,河西的人们,自然欢迎河东姑娘。河东姑娘的长相,与河西并无迥异。她们有端庄、自重的美,有真诚、纯洁的笑,而绝少呈现妖冶之态。河东姑娘的观念,对于长辈、家庭、邻里等方面,她们具有与河西一样的传统,这些都体现在她们做了河西的媳妇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之中,她们不像某些外地姑娘带有“个色”的样子。

见识了河东姑娘的穿着与特色,河西的人们,自然接受河东姑娘。河东姑娘的穿着,似乎比河西还“土”。春秋时节,最漂亮的,该是红格子、绿格子的上衣。每到夏日,该是碎花、细叶的粗布(偶或细布)衬衫。寒冷冬季,布头巾、毛围巾,便是保暖、漂亮的“行头”。河东姑娘也穿自家织布做的粗布衣服,这是比河西还“土”的主要原因。

见识了河东姑娘的忙碌与巧手,河西的人们,自然喜欢河东姑娘。河东姑娘除在本土劳作,有时还乘滦河上的渡船,到河西一些地块(属河东所有)播种、除草、收割。她们肩扛手提,任劳任怨,个个都是女庄稼把式。河东姑娘会做“千层底”布鞋,这种鞋子结实而实用。她们有的还会织布,在农闲时日织些粗布,补贴家用。

见识了河东姑娘的胆量与脑筋,河西的人们,自然佩服河东姑娘。她们可以几个人结成一支小队伍,每个人胳膊上挎着一个篮子,步行十几华里有说有笑来到河西,然后由每人串几个街道,挨家挨户兜售“猪姨子”。她们对女主人说:“大婶,我是河东的。买块猪姨子吧,忒好使,防冻手,不起皴。”说得那么恳切、实在,女主人便买了下来。

至于河东姑娘嫁到河西,她们的理由不止一条。除了觉得“和她们那儿没大的不一样”、不“个色”、易入群以外,还有这样两点比较公认:一个是,河西属于乐亭县,重教育,人聪明。也就是说,既会过日子,孩子将来也能有出息。一个是,河西的黏土地,比河东的沙地好。庄稼人最看中的,还是种庄稼、打粮食,这是天大的事。

河东姑娘,一个连着一个、一群接着一群地嫁到了河西。多少年来,这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河西的许多未婚男子,就连十几岁尚未成年的男孩,内心深处都对河东产生过憧憬。也有人调侃小男孩,说长大后找那儿的姑娘做媳妇啊?小男孩张口便说,“河东啊,河东啊……”大人们便笑个不停,他们搞笑的目的达到了。

河东姑娘成为河西的媳妇,大多是老媳妇带来新媳妇,这样做两头都知底。总有河东姑娘家长不放心的,他们会以各种方式前来摸底。常常是装扮成什么人,如卖花生的,卖豆片的,也有拾粪的,等等。他们与河西的人唠一阵磕,很快就把小伙子的品行、父母的人性、家境的优劣,摸个透底。回去再和家里嘀咕一番,又对姑娘嘱咐一番,这才稍微放下心来。

嫁到河西的河东姑娘,也不免有哭泣的时候。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绊绊,还有就是特定时期对娘家的挂念。经年岁月,人们由河东到河西,全靠渡船来解决。每当滦河发大水的日子,渡船就不能正常运行了。原先的河东姑娘、今日的河西媳妇,她们因回娘家不成,禁不住偷偷落泪。有的还跑到滦河岸边,心急火燎地眺望对岸的娘家。无奈河水滔滔,只能望河兴叹罢了。

现在好了,她们再也不存在这个忧虑。就在乐亭县与昌黎县之间,在滦河朝东南方向一路前行的河面上,修建了一座宏伟的滦河公路大桥。今天,河东人与河西人的往来活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便捷畅达,滦河两岸的人们充盈着巨大的信心与空前的力量。

 (作者程才实,毛庄镇北常坨村人,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总经济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