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尊师重教行释奠 李杭创办庙学堂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周景宝 发布于:2022-01-13 09:22:04
由于新占领区原有的官吏或逃散、或死亡,致使管理人员奇缺,再加上女真人不谙汉人政事,不通汉语。为了稳定统治,统治者决定从当地的汉人士大夫中选拔官吏,推行旧官制,以此来统治新归附州县地区的汉族人民,这就需要相当数量的熟悉汉制的士人来担任地方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金朝审时度势,于天会元年(1123)十一月颁行实施科举考试的诏命。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筹备工作,翌年二月方开科正式考试。考试分为词赋、经义、同进士、同三传、同学究等五科。因为急需人才,故时间没有定期,取士亦无定额。八月在平州再次举行。
天会年间的几次科举考试都是在不同的地区举行的。天会四年(1126)冬季,在新占领地真定府境内举行。天会六年(1128),下诏南北各因其素常所习学之业取士,设南北两科,分别考试(即南北选),在燕京竹林寺举行。北人以词赋,南人以经义、词赋、策、论。用辽制取辽人,宋制取宋人,授官开始制度化。天会十年(1132),在西京白水泊(今内蒙古兴和西黄旗海)举行。
考试科目除上述诸科外,又有律科(始于1156年)、经童科(始于1136年)。其试词赋、经义、策论中选者,谓之进士,试律科、经童中选者,谓之举人。大约到了天会后期,才逐步形成了乡、府、会试三级考试。
金初实行贡举之时,根据实际情况,往往一试即放进士,并立即授官。
乐亭县置县以后的第一位进士李杭,也是天会年间及第的。据《(天启)乐亭县志》卷之二:“先师庙,……始自金天会间进士李杭剏建。”《(乾隆)乐亭县志》卷之八:“李杭,天会初举进士。时平滦兵甫定,民未知学。杭择地建文庙,行释奠礼,以振兴学校,维持风俗为己任。仕至州刺史,有声于时。”核对《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金代卷)里附录的《金代进士题名录》中,李杭曾官“赵州刺史”。
且说文庙的建立,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春秋末期,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奉为国学,所以历代君王就将尊孔视为尊天一样。在古代社会里,文庙一度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其影响亦遍及五湖四海。
文庙最初只供奉孔子一人的遗像,但后来渐渐演进,所供奉的“圣”或“神”有了变化。历代儒学文化的顶尖学者,在其身故以后,纷纷被奉为“圣人”,被后人制造成“金像”,摆放在文庙里让人们岁时供奉,顶礼膜拜。释奠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孔宣父,以先师颜回配。七十二弟子及先儒二十二贤从祀焉。祭以太牢,乐用登歌,轩县,六佾之舞。”这些附祭系统,是彰显对于圣贤人格的推崇,是士人感受群体优越性和文化价值的一条重要渠道。如果能够进入文庙从祀,将证明其得到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庙在历史上的地位也随之得到提升,建筑规模与日俱增。文庙里尊孔的礼仪后来扩展到国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甚至民间,可作为普天下均为儒学的礼乐盛典。因此,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及其身后的代代圣哲,加上文庙的豪华气派,竟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
乐亭文庙在县治西北,东邻县学,是本县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原制甚简”。至金朝明昌年间,经过县令韩昶修葺后,也仅有一殿。后由明昌年间乐亭进士鲜于仲权修缮一新,并雕塑十哲坐像分左右配座,置于殿内,东西墙上各绘有先贤画像。在殿前建造“大成门”一座,再前起为东西学舍以居学子,南开一门名为“敬业门”。元代至元年间县尹柴本立,明代洪武、正统、天顺、成化、弘治年间皆有重修。弘治十二年(1499),知县田登购买了南面民房,经拆除后以通天衢街为表,以绰楔(官署牌坊)于学宫前辟一泮池,池上架桥一座,并购得文庙左侧民地以便往来。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亦皆重修。之后知县潘敦复又购置旁地辟为环桥街;建了“敬一亭”三间并修饰乐器;路南建立“就中亭”三间;还建有课士斋、厨共八间。天启年间知县刘檄又有修缮。进入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又相继修葺。民国二年(1913),县知事孙奂仑亦加增修。
据地方志不完全记载,文庙一共修缮了37次,并有14人留下了《重修文庙(学)碑记》,这些撰者上至首辅大臣,下到训导小吏,详细记述了修缮文庙与县学的过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随着文庙的建立,孔子尊师重教的思想得以普及,各地办学之风日益昌盛,儒家文化亦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无形中就为天下的读书人进入仕途铺设了一条通道。金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逐渐恢复和新建了一些地方的府学、州学和县学。金制有学亦有庙,而所重在庙。
乐亭县学,在县治西北约一百步,原在文庙大成殿后。据《(乾隆)乐亭县志》卷之三:“儒学,在县治西北。金天会中邑人李杭建。”在修建文庙的同时,李杭一并建成了县学。
县学是旧时设置于县级正规的地方官办学校。科举制度规定:学生只有在经过童生考试合格后,方准进入县学读书,以备参加高一级的考试,读书人都把进入县学作为进身之始。县学定制设有教谕一员,训导一员。从元代以后,县学与府学、州学并称为儒学。
据地方志统计,县学共修缮了23次,其中有22次是与文庙同时施工的。如金朝明昌年间县令韩昶、邑人进士鲜于仲权,元代至元县尹柴本立又有修葺。元季兵燹后,明代洪武三年(1370)知县王文贵又重建。天顺年间知县董昱及县丞狄春,开拓民地,重修堂斋馔舍。成化十三年(1477),知县王弼又重修之。成化十八年知县李瀚以学居文庙之后,规模狭隘不足容生徒,遂迁建于今地。其后弘治、嘉靖、万历年间又有增修。万历十八年(1590),时任知县潘敦复在重修时,门外树屏,南向建坊曰“天衢”。后天启年间知县刘檄,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皆相继增修。
当年在文庙与县学之间,还建有一座“就中亭”,是为诸生会文之处。“就中亭”为明代万历中知县潘敦复所建,“购学前地,扩隘辟塞,……又于学宫之南,北向为亭三楹,左右为厨,前为门,使诸生会文其中。”因位置在“大成殿”与“明伦堂”之中,故名“就中亭”。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县金星瑞移建于大成殿南,改为“文昌祠”。民国十三年(1924),其祠又改为公众图书馆。民国二十三年(1934),经知名绅士、馆长肖式猷捐建馆舍附阅报室并为民众图书馆,后称新民教育馆。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乐亭县的置县时间,另有一说为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查《(天启)乐亭县志》卷之二记有“金大定末,于乐安镇置乐亭县。”又,明《(弘治)永平府志》卷之一中亦有“金大定末,又析置乐亭县。”后来,《(乾隆)乐亭县志》编著者在该志卷之二中提出疑问,“按县之建置,《金史·地[理]志》无明文。稽学宫旧碣,乐亭李杭以天会四年登金进士,五年建学。是天会间已建学,不应大定时始置县矣。”
金元以来的各地学校,多是庙学并建,庙以祭祀孔子及前贤,学则用以施教。根据各地学校不同的条件,这两部分的建筑多寡不一,有的混杂在一起,有的则划分的比较清楚。一般说来,只有在置县以后,方可修建文庙、县学等文化设施。李杭始建乐亭文庙与县学,就是天会初年乐亭县置县的一个实证。
道光年间乐亭举人史梦兰在《(光绪)乐亭县志》卷二里指出,“按《金史·地理志》:‘滦州,辽为永安军,天辅七年因置节度使。’乐亭之建,疑始于此。”核实《金史》卷二十四在“天辅七年因置节度使”句后,整理者出了一条校勘记,“按此下当记某年改降,盖史有阙文。”光绪年间进士肖开甲在1924年8月撰写的《重建乐亭县监狱记》文中,对乐亭的置县时间亦有自己的主张,“乐亭始建,史未详明何年,按《金史》天辅七年,因辽永安军置节度使,则县治之置或在此时。”
最后,我们查阅《(光绪)畿辅通志》卷二十的记载,“滦州,中,刺史,本黄落故城,辽为永安军,天辅七年因置节度使。县四,义丰(依。今永平府滦州地)、石城(今永平府滦州地)、马城(今永平府滦州地)、乐亭(今永平府乐亭县地)。”对于乐亭县的置县时间,本文暂依天会元年说。
正是:取士安民,天下不可马上治;倡导教育,文庙县学共振兴。
(作者周景宝,乐亭镇新埝村人,北京市政管理处退休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