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纪事:西关里庄名由来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赵志文 刘汝宁 发布于:2022-01-12 15:57:19
西关里(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街巷。古时建制是: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位于汤家河镇东南4公里处,属雷庄管辖的自然村。2014年同雷庄村一并划归唐山海港开发区王滩镇。
《乐亭县地名志》记载:据查,清初(公元1687年)建庄,因此地有一海关衙门,该庄建在这海关衙门西边,故名西关里。
乐亭县村庄名称多以姓氏、地理特征、古代建筑、吉祥词语、古代营寨等命名,西关里这个庄就是以古代营寨命名的。
从地理位置上看,西关里靠近滦河支流长河入海口。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倭寇为患,“倭犯境,闻自此口入”。明《乐亭县志》记载:“万历中,曾派河南车官军三千员各于沙崖、野猪、湖林三口驻防。”此沿海防兵随着倭寇入侵、时局变化,虽有增有减,但却未断,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个朝代,前后达400年之久。清光绪三年《乐亭县志》载:“道光二十二年,西关里建有兵房三十五间、瓦房五间的营盘,驻扎防兵二百名。”县志又载:至天启、崇祯年间,因添设沿边兵马,需粮甚多,青河卒难挑浚,乃从海运,由天津航海三百余里至乐亭刘家墩海口,入滦河二十五里,上至银行柳(汤家河旧称)仓交卸,改用河船运府城西门外,盘入永丰仓。……海漕即通,商舟乃集,南北货物亦赖以通,荒瘠之区,稍变饶膄……
志书中这些记载告诉我们:古时在长河入海处的这片海滩上,由于防兵驻扎,带动了海运通航乃至发展到商舟乃集,朝廷为管理海运、收取关税等事务即在此处建立海关衙门。笔者为《唐山市地名文化丛书》编写时,做过相关资料收集工作,曾多次去西关里反复做过调查,在与庄里老年人座谈西关里小村的来龙去脉时,他们还记得在庄东头有过一个海关衙门旧址,并且有人还能指出海关衙门旧址的所在位置。还有的老年人记忆先人曾传说的一些有关倭寇入侵、闹海洋(沿海土匪)和朝廷派兵设防的故事。
历史上,乐亭县先民除少数土著外,大部分为移民迁入。那么是什么人开拓建立了“西关里”呢?
在西关里调查访问中,一位年近九旬的盲人李先生给我们详细地讲述了西关里建庄的起始,他说:“听爷爷讲,我们李家原住在乐亭县城关,祖上是城里西街李氏家族的仆人,善长捕鹰、训鹰,喜狩猎玩鹰的李家的少爷公子常想得到雏鹰,以便把玩。昔日,荒凉的海滩上,乃是鹰、鹞栖息之地,于是当年受李氏家族主人的指使,携家带口来到了长河入海口处这片荒滩上,搭建了窝铺,一家人就在窝铺里居住下来。祖上给东家当鹰把式,每年到入秋季节,先人为东家捕鹰,捕捉到鹰,挑健壮的留下四、五驾驯养,多余的就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回点零花钱。余时就开垦荒地,种些五谷杂粮,以补贴全家生活之用。这样再加上东家供给的钱粮,就能够维持全家生计了。这里也就成为了李氏家族的老爷、少爷们鹰猎、休闲的场所。每年到秋后、入冬,捕到的鹰已训成熟,李氏家族的人们就来到此处休闲、鹰猎。鹰猎季节过后,他们就把鹰留下来交由我们李家人饲养,以备下年再用。
李家人在此定居后,有些生活贫困的亲朋好友也相继投奔到这里来,在海关衙门西边的滩地上选好地址,打坯建起房舍,自己开荒种地,下散海摸鱼虾蟹贝,养家糊口,繁衍生息。后来,还有些外地逃荒户陆续来这里落脚,逐渐形成了村庄。随着住户增多,需要有一个庄名,经大家一起商量,就根据这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起了“西关里”这个庄名。
西关里经过了清朝、民国,到现在已经有300余年历史了,已由过去只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发展成为东西长350米,南北宽150米,有78户人家、267口人的村庄。改革开放后,西关里由传统渔业、农业发展成为农业、渔业和养殖业等不同产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今,这个沿海小村,生产兴旺,居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展现着新的社会风貌。
(作者赵志文,王滩镇赵滩村村民;刘汝宁,王滩镇赵滩村人,退休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