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纪事:失传的手艺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张淑艳 孙绍棠 发布于:2022-01-12 15:54:52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紧邻海边的村庄千百年来浸润着大海的气息,接受着大海的馈赠。如今,由这片大海引发的民风民俗依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延续和发展。出海打渔,回家织网,在这一去一回之间承载了多少记忆,留下了多少故事。
姜各庄镇周家营村北倚滦河,东临渤海,历史上,村里很多农民以打鱼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渔船私有,织鱼网手艺是祖传的。尤其是飞梭走线编织渔网的手艺,基本已经失传,现在只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会。
一、渔网的组成
渔网的组成有网线、网浮漂儿、和网坠儿。网线,网线有粗有细。现在的网线基本上都是聚乙烯,也有尼龙的;网浮漂儿,浮漂也叫浮子,浮子有大有小,原来的浮子是泡沫的,比较轻,形状有长方体的,圆球形的,大小也不等,根据渔网的大小使用不同的浮漂和网礁;网坠儿,也叫网礁,网礁有铁的、铅的、钢的,还有水泥礁、缸礁。
二、加工工具
1、络子。络子是木质的,有两个中间开口的尺寸,穿连接四根腿的缠线工具,恰似四根腿的盆架,全是自制的。
2、梭子,原来的梭子是竹子的,自制的。现在多是塑料的。
3、织网的尺板,当地人叫准子,竹质的。尺板有大有小,根据网眼的大小而定。准子早年自制,现在可以购买。
4、旋风儿。
5、络子墩儿。
三、渔网的加工过程
1、络网线。把网线从旋风上缠绕在络子上。
2、上梭子。用手把络子上的网线缠绕在梭子上。
3、织网衣(网心、网片)。织网主要是打结法,有单结,有双结。先直接起头儿,根据网的宽度,起1.5m宽。这样织出来的是竖网!也可以根据网的长度起头。这样织出来的网是横网,一般80米至100m左右。
4、检网。不论是横网还是竖网,都要检索一下网眼穿上粗一点的纲线。
5、和网。现在的网都是三层的。内层的网衣是小眼儿的。外面两层是大眼的。小眼儿的叫做网心儿或者叫网片儿。外边儿大眼儿的叫大罩。把这三层网放在一起叫做合网。
6、扎网。就是把和成的网两端,用粗一点的纲线扎上浮漂和网礁。
另外,就是在大棚里拴一溜铁桩,把网衣和扎好的浮漂和网礁扎在网的上下两端。需要两个人共同操作才能完成。这叫上网。
当网用过一两次以后,网衣就坏了,就把网衣剪掉。上一个新的网衣。重新加工成一个新网,还可以用。这叫缝网。或叫绷网。
渔网的网眼有大有小,一指眼是网眼能插入成人的一根手指的意思,2cm左右吧。一指网眼抻开,对角线3cm,形成一个菱形,一般的鱼都可以捕到。
最早的网线是先种植亚麻类作物,然后纺织称亚麻线,用亚麻线织网。但亚麻线吸水易膨胀,潮湿时易腐烂,所以用上两三天就得晒两天,以延长渔网的寿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出自于此。后来,当地网线就用蚕丝线。蚕丝线需要时间的整理,捋顺好后落在络子上。最早的浮漂儿是用高粱秸秆儿做成的。高粱秸秆儿要经过加热,用牙咬出凹槽。然后扎在网的上端。下端的网坠是用泥土做成的。先把泥土和成泥搓成细条儿,再码一个较小的窑坑,把泥礁码在上面,用旧鞋等物质烧制。当泥土变成红色时,网礁就烧成了。把它扎在网的下端作为网坠儿。
行走在周家营村,空气中弥漫的都是鱼鲜的气味和大海的气息,村民的生活也与大海息息相关。与海上逐浪撒网的惊心动魄不同,村民们在自家门口织补渔网,描绘出了一幅飞梭走线的渔家生活画卷。
现在周三村有网礁厂四座,网棚有20多座,村民人人参加加工渔网的工作,基本不出门打工就有稳定的收入,还带动周边的村民从事这项工作。村民们年收入日益增长,生活比较富足,早已迈进小康的行列。
(作者张淑艳、孙绍棠,姜各庄镇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