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教育:记忆中的芦河学校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陈士元 发布于:2021-10-20 09:18:30
芦河学校位于闫各庄镇,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完全小学,在历代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因其教育教学质量等项业绩突出,被当地教育界和群众誉为“小宝塔”,前后百年享誉乐亭南乡。
芦河学校原本是一座寺庙,名曰毗卢寺。据《乐亭县志》记载:它始建于辽大康年间,原在芦河村东北2华里一沙隅处,名叫崇法寺。因多年风水侵袭,年久失修,危于坍塌,于金天会年间移迁到芦河村东邻。古时,乐亭境内遍布滦河支流,位于此地的那条河乃是一主要支流,因河边生长着大片芦苇,人们便把这段河流叫芦葭河。崇法寺就移迁到芦葭河西岸,并更名为毗卢寺。“毗”是护佑的意思,“卢”是指芦葭河地区,意即护佑当地黎民百姓的神庙。庙前有一株翠柏,据传,这棵翠柏树与建庙同步,即毗卢寺竣工时人们就在寺前栽上了这棵柏树,算来,至今已有900多年了。所以当地人称之为“千年翠柏”。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大寺倾颓后,这里善良的人们不忍将其砍伐,保留了这棵树,使这棵唯一幸存的翠柏虽经历次风波至今却仍然挺立,展示着雄风。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的演变,清末废除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私塾变学堂,乐亭县的寺庙大多由烧香拜佛的圣地变成了读书育人的学堂,因而,毗卢寺也伴随着社会潮流改建成学堂,将大部分禅房变成了教室。起初,是由芦河村举人裴璞轩的后人裴义中(清末秀才)和两位私塾先生在此执教。随后,在当地财主赵振义、王包、韩老杏等人的支持下,邻村车门、左庄、何新庄的私塾也先后并入到这里,学校规模越来越大。随着学生的增多,又请了几位有学识的先生来任教,这样,毗卢寺的朗朗读书声就取代了昔日和尚们的念经声。
上世纪二十年代,受革命先驱李大钊的进步思想影响,芦河学堂的师生开始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破除封建意识,倡导新的观念,女孩子也要上学读书,车门村财主老赵家的闺秀赵益香、赵益淑率先步入学堂。她俩毕业后又考入汇文中学。赵益香汇文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当时正值李大钊任北大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因乡情之故,他对赵益香的学习和生活倍加关照。不幸的是,赵益香在暑假回乡期间患急症夭折了。赵益淑汇文中学毕业后,在天津学医,毕业后回乡协助父亲开办医院,成为乐亭县著名的“助产士”(接生员)。
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时代变化,学堂改称学校,课程设置不只是国语、珠算、书法,又增加了算术、体育、美术、音乐等,让学生学习多门文化知识。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政府在学校推行的奴化教育,引起教育界和广大抗日军民的抵制。芦河学校教职员工率先反对,采取了巧妙地抵制反对措施,敌人来检查,在课桌上摆上日语课本,敌人走后,就学习国语课本,老师向学生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大唱抗战歌曲,把学校变成了宣传抗日的基地。一些地下党员、爱国知识分子以教员身份出现,明着是教书,暗着向学生灌输抗日救国思想,并配合所在地的抗勤干部和思想进步的学生家长进行抗日活动。很多思想进步的学生高小毕业后,有的参加了八路军,有的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成为抗日骨干。
日寇投降后,芦河学校有了新的发展。1946年,共产党员刘存贵到芦河学校任校长,他来校后,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整顿校风校纪,规范教学秩序,使学生受到了良好教育。此后,由赵振起任校长,在芦河、车门两村干部和群众的捐助下,翻盖了原来的禅堂,并扩建了七八间教室,还在四周叠起了围墙,由原寺堂真正变成了学校,充分展示出文化教育的氛围和形象。
土改平分时期,时任县长李斌带着土改工作组来到芦河村发动群众,在校园里召开群众大会,还在柏树下宣讲《土地法大纲》,振奋了群众斗争精神,将村里土改运动搞得如火如荼。
新中国成立后,芦河学校成为附近各村庄的中心小学(即完全小学,设一至六年级)。
1950年,学校由安立民任校长,吴作辑为主任。吴作辑是一位寄情书画、多才多艺而又德高为范的老师,他为人师表,治教严谨,深受学生们的尊重。还有几位各有专长的老师是:年逾半百的刘洗凡老师,他前额发达,头脑聪明,号称“数学霸王”,他连任六年级毕业班数学课多年,讲课清楚明白;孟宪成和李学敏两位老师语文水平高,讲课风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科任聂本喜老师高高的个子,一表人才,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皆通。他还爱好体育,从老师和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出身材、体质好的师生,组织培养了两支篮球队:一支教师队,号曰“北极光”;一支学生队,名为“新苗”。经过严格培训,队员们球技进步很快。经过多次比赛,都取得了好成绩,因而这两支球队在乐亭城南很出名。他们时而去乐亭一小或其他各校赛球,也邀请兄弟球队来芦河学校比赛。赛完后,大家聚集在古柏树下享受荫凉,交流球技,增进了友谊。
1951年,全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芦河学校的广大师生(包括陈渡口和黑崖子分校)在柏树下集会,愤怒声讨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决心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会议正在进行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但师生们心情振奋,仍冒雨开会,无一人退场。
1956年,赵洪祥任校长,他工作能力强,善于用人,在他任职10年间,芦河小学始终是全县重点小学,其教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学校在总结工作成就时,经常在柏树下召开表彰大会,表扬奖励“三好学生”。这10年期间,芦河小学还是电影放映点,县电影放映队每月到此放映一场。唐山皮影社和乐亭大鼓艺人也经常来此为群众演唱。这样,芦河小学既是教育基地,也是当地的文化娱乐中心。
十年“文革”,一场浩劫,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芦河学校也难以幸免,教学秩序一度被打乱,学生荒废了学业,老师在古柏下挨批判,可谓噤若寒蝉。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随之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文化教育事业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芦河小学又被确定为中心小学,由朱玉文任校长,他尽最大努力,团结全体老师,恢复教学秩序,使之走向正轨。朱校长退休后,由年富力强的魏世臣任校长,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协同全体老师进行教学改革,并努力争取乡村支持,改善办学条件,修缮校舍、围墙,使校园环境大大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芦河小学由平房变成了亮亮堂堂的教学楼,桌椅板凳、教学器具焕然一新,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展望新校园,一片繁花似锦,朗朗读书声,欢笑的歌声,操场上竞技场面,再衬上那棵挺立的千年古柏,优美的校园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展示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汇,可谓乐亭大地上一处靓丽的景观。
2020年深秋,乐亭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芦河学校特聘年逾八旬的笔者来学校为学生们讲校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精明强干的校长刘桂敏表示:我们全体师生要奋发努力,开拓进取,要让芦河学校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作者陈士元,陈渡口小学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