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老秀才领头闹暴动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李荣亭 发布于:2021-10-20 14:54:40
在席卷冀东的抗日大暴动中,老秀才巢晋臣激于民族义愤,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宣传教育下,以近花甲之年,毅然在家乡竖起抗日的大旗,组织红军参加暴动,后又率队奔赴抗日前线,一时传为佳话。
巢晋臣,原名巢沐恩,乐亭县汀流河镇丰庄人,清末秀才,在村塾执教多年。民国初年,曾任我县北区公立第一高等小学的首任校长。抗日大暴动前,赋闲在家。凭其资望,成为乡里的头面人物。
七七事变以后,家乡沦陷,老秀才痛心疾首。1938年夏,冀东抗日大暴动一声炮响,老秀才拍案而起,不顾年迈在本村组织红军。暴动伊始,还有些人对红军还在观望。他在村中树立暴动的大旗,带领堂弟巢雅亭、长子巢速、外孙张九如(燕英)组织红军,影响很大。凭他的威望,增强了人们对红军的信赖。都说:“老校长都当了红军,那红军就错不了。”“秀才都造反了,咱们还等啥。”当时,附近的年轻人大多是他的学生,一听是校长组织红军都纷纷报名,连已经在外地参加了红军的,也纷纷回来跟随校长。
抗日的红旗树在丰庄学校,袖标鲜明、人心振奋。他常给红军战士讲抗日的道理,历数日寇暴行。他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当亡国奴,愧对祖宗,遗耻子孙。”“晋臣不才,愿率子弟、学生与倭寇决一死战。”
队伍初创,缺少枪支,老秀才亲自在本村和到外村协员献枪,有时竟远至滦南县张狼窝、庞清水一带。他不顾年老体弱,不顾发水路滑,毅然脱下常年不离脚的布袜,趟着水往来奔波。光脚,对老秀才来说也并非易事,他出自书香门第(其父也是秀才),自幼苦读,长则进学、教书。连迈步都有分寸,现在光脚蹚水,只此一举,就感动了所到各村的头面人物。他们一看老秀才满身泥水,光脚扶荆,都说:“你老何必亲自来,捎个口信儿,我们就办了。”
几天功夫,老秀才就组织起近百人的队伍。随即,他告别老妻,带领儿子、外孙,率队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攻打乐亭县城的战斗。
后来,巢的队伍编入了抗联高志远部刘冠英的第二十总队,他就任总队秘书长。部队每到一地,都要宣传群众,张贴布告。老秀才总是白天行军,晚上挑灯草拟布告,审批文件,往往忙到深夜。
老秀才束身自好,对部下要求甚严。他在军中虽然年纪最长、职务较高,但从不搞特殊化,他徒步行军,与战士同甘共苦。当时高志远部纪律较差,而老秀才对秘书处的人员严加管束,不许从员随便外出,对自己的警卫员不时地查点,以免外出生事。
在西进路上,他是行列中的最长者。每夜行军他总是拄根棍子,蹒跚而行,虽两脚血泡,却从不掉队。当时敌情四伏,处境困难,条件艰苦,但他意志弥坚,决心西进。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身边的战士,特别是跟随他出来的战士,没有一人离队。
西进受阻,二十总队驻密云一带。有次日军来袭,部队要突围转移,本村来的战士张运昌有病,他想隐蔽下来。老秀才知道后,亲自找他说:“一定要转移,宁死军前,不当俘虏。”夜间转移时,老秀才又派外孙张九如来催促关照,使张运昌突围而出,幸存至今。
第二十总队在密云县八家子被敌人打散。老秀才突围后,在密云县城被敌人逮捕,投入监狱,被判徒刑,后花钱保释。出狱后,他目睹日伪暴行,人民涂炭,回村又为当地反动势力所不容,因而精神非常痛苦。加之在狱中身体遭到致命摧残,所以出狱不久便在北京含恨去世。
(作者李荣亭,乐亭县政协退休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