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回眸寄情:回忆小时候母亲对我的教育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王如炎     发布于:2021-10-20 14:39:28



《读乐亭》邀我写篇稿子,这是家乡给我的任务,必须完成。但写什么呢,在思考中想起小时候母亲对我的教育,我虽然已是91岁高龄了,但想起母亲的教诲,乃是感恩不已。于是就决定写这个吧,介绍家乡过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纪念母亲。

我写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事情,那时是抗日战争年代,我父亲、哥哥跑关东,因战争影响,常年在东北,罕见回家。母亲带着我和奶奶、姐姐、嫂嫂在乐亭农村老家过日子。

母亲没有上过学,不识字,连个正式的名字也没有,户口本上写 的姓名是王王氏,那是因为娘家和婆家都姓王的缘故吧。母亲对我的教育,没有引经据典长篇大论的说教,也无严词厉色的批评责备。但母亲的高尚道德情操,是我心中的道德楷模。我就是照母亲的样子学,按母亲的要求做。我小时候经历过的几件事情,是母亲教子的经典事例,直到现在,还历历在目,铭刻于心,受教终身。

一、母亲对我说:这孩子吃了饭扛山去呀要吃干的!

冬天一日,我和一群十来岁的男孩子玩骑马打仗,左手拿一根两尺长的高粱秆,骑在胯下当马,右手扬着一条小树枝当马鞭。孩子们排成一队,领头的大孩子一声令下,冲啊!我们就一边摇着小树枝,一边嘴里喊着:“驾!驾!”疯跑起来——冲锋,跑的满头大汗。突然,一位中年妇女高喊,铁头(一个孩子的名字),回家吃饭了。领头的大孩子一愣,停下来,双臂向上一举,叫一声:“吃饭了——”大家一哄而散,分头往自家跑去。此时,我顿觉非常的饿起来。那时,我每天吃两顿高粱米稀粥,早上吃的粥到现在已经八个钟点了,能不饿吗!

我进了屋,奶奶在炕上招呼我,拉着我的手,一边擦我头上的汗,一边说:“看把我孙子累的,饿了吧!”奶奶招呼母亲快开饭。一时,摆好了炕桌碗筷和饭菜。奶奶坐在炕桌东面上首,母亲坐炕桌东面下手,挨着炕沿,我坐在奶奶与母亲中间,嫂嫂坐桌子西面炕沿,与母亲对面。粥盆放在母亲和嫂嫂中间炕沿上。这个坐法是有讲究的。嫂嫂的位置便于饭时的劳作,母亲则监督饭食的分配。我的一碗粥,稀里呼噜,急急喝下去了,但还是觉得肚子里空空的,不实在。因为那粥是一半是米,一半是水。我的直觉是要吃米多汤少的干粥才解饿。于是,我伸直胳臂把空碗举到母亲面前,高声说:“妈,给我盛干的。”这一声,惊了全家。姐姐惊愕,弟弟竟然提出这样不合规矩的要求!我嫂子愣了一下神,但很快伸手接过我的碗,要给我盛干的。奶奶倾身面向嫂嫂,微张着嘴,频频点着头,表示赞许。这时母亲伸手示意嫂嫂把碗交给她,母亲接过我的碗,微笑着说了一句我一生不忘的话。母亲说:“这孩子吃了饭去扛山呀,要吃干的!”接着,把饭勺在粥盆里搅了几下,把米和汤搅匀了,下勺盛了一碗递给我,和前一碗一样,汤多米少。奶奶虽然心痛孙子,想给孙子干粥吃,但不改变母亲的决定。奶奶把家里的财权物权管理权都交给了我母亲,从不干涉。只是连连对我说,多吃菜疙瘩,多吃菜疙瘩。菜疙瘩是用干白菜叶子加少许豆面团成的瓜菜代食品,也能短时解饿。我向来听从母亲的话,我吃了饭不去扛山,当然不能吃干的。于是,接过碗,呼噜呼噜的喝着粥,大口的吞咽着菜疙瘩。

以后,我长大些了才明白,我们家的饭是人多粮少,以水代饭。我吃了干的,其他人吃的米必然更少了,要挨饿。嫂嫂要给我盛亁的,是下了决心自己少吃挨饿来满足小叔子的心愿。而母亲虽然心痛小儿子,却不愿让儿媳妇受苦。母亲的这种高尚品格,我一生铭记着。公平公道的对待每一个人,不论亲疏远近,哪怕对自己最亲近最疼爱的人,也不偏心。公平公道,平等待人,应该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原则。要做到公平公道,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贪心。儒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是基于这个道理吧!

二、奶奶对母亲说:不给我孙子吃,我也不吃了!

晚饭时,奶奶吃了不多就放下了筷子,母亲探身向奶奶说:“妈,再添点吧!”奶奶摇摇头说:“吃不下去了。”我见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母亲要给奶奶改善生活了。母亲曾经对我说,奶奶年纪大了,天天和我们一起吃高粱米粥受不了。母亲经常给奶奶开小灶,隔三差五给奶奶蒸小米干饭或白面(小麦粉)花卷。你可知道那时白面的珍贵吗,我们那时一年中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回白面哪!第二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大碗金黄黄热腾腾的小米干饭,放在奶奶面前。是在熬高粱米粥的大锅里放个井字形的木架子上蒸的。奶奶见了,首先就拿我的碗,要往我的碗里拨小米干饭。母亲连忙伸手拦着:“说,东西少,别给他了。”奶奶执意要拨,母亲又说,他还小,将来吃的日子多着呢。婆媳争执不下,这时只听啪的一声响,奶奶把手里的筷子用力拍在桌子上,身子颤抖着生气地说:“不给我孙子吃,我也不吃了。”说着,就把身子从桌旁往后挪,摆出罢吃的样子,威胁母亲就范。这时我母亲只得让步,奶奶给我拨小米干饭时,母亲但还不停的说:“少给他点,少给他点。”

我是母亲的小儿子,乡间俗称宝贝疙瘩。母亲绝对把自己的宝贝疙瘩摆在奶奶之下,一切以奶奶为先。那是母亲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执着做法。母亲也给小儿子的心里培植了敬老的根。

每次给奶奶改善生活时,都要争执一次。每当这时,我都会说:“奶奶,我不吃。”但我知道,我的话不起一点作用。我还知道,奶奶会胜利,因为,不给我吃,奶奶是绝对吃不下去的。我是奶奶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15岁从抗日中学去参加八路军时,那时我母亲已经去世了,奶奶肯定不会让我走,所以是瞒着奶奶偷着参军的。后来,同事去我家乡执行任务,我委托他们看望我奶奶。他们回来告诉我,你奶奶去世了。我问他们怎么去世的,他们告诉我,你奶奶想你想死的。你参军后,你奶奶常常一个人暗地掉眼泪,把眼哭瞎了,后来就精神模糊,也不能走路了,想你想得满炕摸。一边叫着你的名字,一边满炕摸孙子。我听了心如刀绞。以后我常常眼前显现我奶奶拖着年迈瘦弱的身躯,满炕上摸我喊我的情景。我真是一个不孝的子孙啊!直到现在想起来,深切痛感终身对不起奶奶!我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忠孝不能两全了!

三、赶集时,母亲舍不得给小儿子买面吃,却给婆婆买回炸糕

冬天,母亲带我去汤家河镇办事。我虽年少,但十来岁的男孩子,可以作伴仗胆。走了10里多路,到了镇上,见到街边一个卖饸饹面的摊位。白布帆架起的棚子里,烧着锅灶,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母亲在摊位前停下来,像是要给我买一碗吃,但想了一会儿,又毅然离开了。待办完了事情,快到中午了,在回家的路上,又走到这个摊位前,而且停在那里思索踌躇着,母亲似乎在想,回家还要走10多里路,孩子肚里没食,天又冷,挺得了吗,是否给他买碗面吃这时摊主过来说:大婶,给孩子买碗饸饹吧!又解饿又暖和。我妈听了,立刻拉着我离开摊位走了。在路上毫不犹豫地买了三块油炸糕,让我拿着回家给奶奶吃!把给我买面的钱节省下来了。

我绝对自觉服从母亲,相信母亲做的事总是正确的。我拿着油炸糕,老老实实跟着母亲回家走,绝对没有想自己先吃一块的念头,更不会说自己饿了累了的话。有了东西先孝敬奶奶是天经地义的,孝敬老人的思想在我的脑子里扎了根。

我心里有个直觉,孝敬老人与热爱国家是相联系的。连自己的老人都不爱不敬的人,能够爱国吗这种想法对不对呢

四、母亲从不给我钱花,却终年供奶奶钱用

我从不向母亲要钱花,母亲也不给我。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一次,母亲给我钱买了两样东西。那是我由本村初级小学升到小黑坨高级小学读书时买的。一支钢笔,学习用的;一个饭盒,从家里带中午饭去学校用的。为了儿子的学习,母亲舍得花了钱。除此外,母亲从未给过我钱花。但是,母亲却经常供奶奶钱用,主要是奶奶打小牌用的。那牌的玩法与麻将一样,只是牌是用纸做的,输赢很小,主要是老人们消遣。

我知道奶奶有钱,也会给我,但我不常要。即使想要钱了,也从不说要钱两个字,好像要钱花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心里羞愧。但在一种情况下,奶奶会主动给我钱。比如,街上小贩长时间不停地吆喝,热白薯啦,甜白薯啦,香白薯啦,我经不起诱惑了,于是靠在奶奶身上,揉搓奶奶两下,叫声奶奶。这时奶奶看看我,微笑着,伸手到衣襟下的口袋里掏钱给我。给我一个或两个大铜板。我跑到街上,买一块白薯,跑回来先送给奶奶,说奶奶你吃。奶奶笑着,掰一块,张大着嘴,装着吃的样子。可是当我把自己那一块吃完后,奶奶又把她那块拿出来给我吃,给小孙子一个惊喜。有时候,我舍不得买了,把钱存下来等到攒到三个大铜板时,买一个豆馅饽饽,祖孙快乐共享。

现在细想起来,我母亲对儿子的爱是德为先,把道德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不为满足儿子一时的物质需求,而违背道德原则;摒弃对物质利益的索取诱惑,专重道德灵魂的铸就。这是大爱,真正的爱。

回忆起小时候,奶奶、母亲和我,祖孙三代相互的爱,这个范式,太经典了。我母亲孝敬婆婆,珍爱儿子;奶奶疼爱孙儿,又尊重儿媳;我非常敬重母亲,孝敬奶奶。家里每个人都发出双向的爱,又接受双向的爱,这是爱的加法乘法。我家祖孙三代叠加的爱,深厚浓重,使整个家庭凝结在醇厚亲情之中。我们穷人的家里,虽然物质贫乏,但快乐却无限呀!使我在快乐中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是道德的威力吧!

我想:假如,母亲只爱儿子而嫌弃婆婆;奶奶只喜欢孙子而与儿媳不睦,会使爱与怨对冲,甚至爱不抵怨,这是爱的除法减法。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成长就会受到影响!

(作者王如炎,汤家河镇甘草坨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原副部长)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