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回眸寄情:西沙东岛的野牛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齐平     发布于:2021-10-20 10:34:08



凡是在西沙当过兵的乐亭籍战友,一般都知道或听说过西沙东岛有三宝:一是鲣鸟,二是野牛,三是水芫花。众所周知,西沙东岛是我国著名的鸟岛。因为这里栖息着40余种海鸟,且总数多达十余万只。然除此之外,东岛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牛岛”或“野牛岛”。西沙官兵和渔民们之所以称东岛为牛岛或野牛岛,是因为驻守该岛的官兵在执勤和军训过程中以及渔民们在岛上生活之际,常可在树丛中看到不少“野牛”奔跑或嬉戏。多年来,守岛官兵在执勤训练过程中除爱护鲣鸟、军舰鸟等国家保护鸟类外,也一直深深爱着并随时随地保护着这些与他们朝夕相处的“野牛朋友”。1990年至1995年我在岛上服役期间,一直对这些野牛很有感情,每当陪同水警区首长或司令部首长到东岛考核部队军训时,总是利用业余时间,披着自制的“蓑衣”,经巧妙伪装,趁阴雨天到林中细心查找,一旦发现目标便近距离窥观野牛群活动,暗察其生活规律。由于对这些野牛及其来源很感兴趣,除了向来西沙的老渔民请教外,还不时到海南琼海县潭门镇向老渔民进行专门询问和考证,然后结合自己查阅的大量相关资料对其进行长时间的系统研究和探秘,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关于东岛野牛的来源,主要有四种说法(传说):一是在公元二世纪,东岛上就有牛了,这些牛均为黄牛,由人工喂养。据有关刊物报道,有少量研究专家和学者认为,它们有可能就是当今东岛野牛宗祖。相传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西沙时,曾将不少黄牛带到岛上,并将其全部放养于各个小岛(包括东岛),但长期活下来并能延续至今的究竟有多少头,无从考究;二是1907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舰队到西沙群岛考察时,也曾带来了不少黄牛,并将其放野于永兴、东岛等小岛上,但也不能排除它们有可能是东岛野牛的最早来源。这种说法缺少足够证据,可信度不高;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者抢占西沙后,亦曾多次将他们从大陆和海南岛抢来的活牛活羊运到西沙供驻军食用。有一次,笔者随榆林基地情报处领导到琼海县(现为琼海市)潭门镇渔村调研时,当时健在的符姓高龄渔民亲口对笔者讲述:日本人投降前夕,老人家曾多次到西沙附近海域捕鱼作业,亲眼看到永兴岛上有围栏,栏中有不少黄牛和山羊。老渔民的话显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较高的可信度;四是1959年海南“西南中沙工委”成立后,海南省琼海县的渔民曾将不少黄牛、山羊等家畜带到永兴岛,后又将其转运到东岛并指定专人负责牧养。1960年,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渔民们开始把东岛上的黄牛全部放野,1988年初正式移交东岛守备部队管辖。笔者认为,被人们称为“西南中沙海洋作业生力军”的海南省琼海县渔民提供的事实,既有人证又有物证,可信度颇高。他们一致认为,如今人们在东岛上所见到的野牛,就是他们带到西沙的黄牛(含其中的母牛与日本人留下的野公牛交配生的黄牛)演变而来的。在这四种说法(传说)中,前两种因年代久远,加之相关专家众说纷纭,更重要的是至今未找令人信服的可靠证据,故实难确认。而后两种因其有据可查,特别是有不少人证、物证作论据,应该说其可信度是比较高的。故本文拟着重讲述后两种,尤其是第四种说法(传说)。

如今,笔者离开西沙已经过去26年了,该岛上的野牛数量虽然已先后经历过由少到多,而后又由多变少,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目(50头)之内,但从未使野牛群的总体布局受到影响。有些读者朋友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牛群的数量自然是应该越多越好,你怎么能说先是由少到多,而后又由多变少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还是多听听有关专家的回答为好。他们在解释相关原因时说,这主要是考虑到保护生态环境不得已而为之。为了确保岛上的牛群长期安全生存下去,又考虑到他们目前尚没有天敌与之相生相克,维持生态平衡,必须忍痛割爱使其数量保持在50头左右才比较适宜。据有关资料介绍,上个世纪50年代有人粗略统计过,这里野牛的数量约为40余头;2003年已猛至500头,达到顶峰。此后,由于驻岛官兵精心保护,而又没有天敌伤害,牛群无序繁殖,使岛上的绿色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因此,专家们向部队首长建议:为了很好地保护东岛的绿色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必须忍痛将牛群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否则必会出现令人非常遗憾而又不堪设想的后果。驻西沙守岛部队首长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多次召开会议,发动广大官兵想了诸多方法。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筛选和认真征求了有关专家意见后决定,暂使其数量保持在50头。如发现异常情况,随时进行科学调整。这一措施推行半年后,东岛绿色环境得到了迅速恢复和极大的改善。目前,这里已成为绿色环境非常优美的自然保护区。东岛亦随之成为野牛天然园场(文后附照片)。为了很好地保护这些野生动物和鸟类,上级有关部门明确规定,除部队人员外,一般人员禁止上岛。

写到这里,有些读者朋友可能会问,你为何在野牛二字上面打上一个“引号”,难道它们原来不是野牛,而是后来因某种原因而变成野牛的吗是的,答案确实如此。笔者在岛上服役期间,常听一些老渔民说,“二战”以前,他们就曾多次到西沙东岛捕鱼作业,但从未发现该岛上有野牛、羊、猪等牲畜出没,显然这时候岛上是没有野牛的。日本侵略者抢占西沙群岛后,他们立即在永兴岛等岛礁上修筑了营房、码头和碉堡等工事。渔民们在海南岛至西沙群岛之间海域捕鱼作业时,常可看到挂有日本国旗的军舰或其他船舶由海南岛三亚港直接驶往西沙。日本人宣称这里是军事禁区,严禁百姓渔船或人员登岛。偶而因刮大风,并经他们允许,才准许渔民在岸边短暂停靠。日本投降后,岛上的日军全部撤离。此时渔民们又重新登上西沙永兴岛、东岛、珊瑚岛和甘泉岛等岛屿。几位年轻后生在永兴岛和东岛上首先发现有牛,接下来他们又相继在珊瑚岛和甘泉岛上发现有羊群出没。据说这些牛和羊都是日军从大陆抢来的,他们先是用围栏圈养,供守岛日军享用。后来因盟军飞机轰炸,畜栏被毁。那些有幸没有被炸死的牛、羊便立即跑到树丛中才躲过一劫。随着时间推移,求生的本能加之无人管理,这些幸存下来的牛便慢慢演化成了今天的野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大难未死的牛应该算是东岛野牛祖先的一部分。

然而,实际上东岛大多数野牛都是海南省琼海县渔民放养后慢慢演化而来的。大量人证物证表明,这一结论是确定无疑的。有关资料记载:1957年1月,靠近海边的潭门和青葛两地合并成立了潭青乡人民政府(隶属于广东省琼东县,现为海南省琼海市)。乡政府成立后,乡长率先提议并亲手负责组建了“西南沙开发队,由28人组成,其中妇女16人。乡长亲率渔民船队赴西沙进行开发。不久,渔民们便遇到了日常生活中吃肉困难的问题。为此,开发队立即派人购买了17头黄牛、30多头猪崽、20多只山羊,并指定李根拔船长驾驶“琼万胜号”机动渔船将这些畜类运到永兴岛。乡里根据队员特长进行了详细分工,指定三位姑娘负责放牛、放羊;一位姑娘负责养猪和鸡、鸭;一位姑娘负责膳食;其余妇女负责垦荒种植。起初,队员们在驻地附近搭建了两三个简易的牛、羊圈。白天,三位姑娘到林中放牧;傍晚,她们便将牛、羊赶回圈里。不久,她们却遇到又一问题:有母牛发情,而且突然引来了数头野公牛与之交配,而据一些年长者判断,这些外来公牛极有可能是日军遗下来的。更让她们没有想到的是,自外来的野牛加入后,有些牛便开始逐渐改变习性,不愿再回到牛圈受管制了。这一突发情况,有人建议:干脆顺水推舟,让这些牛放任自流、自行交配繁衍,岂不更好当时这一建议很快便得到了队员们的认同。由于岛上植被茂密,到处都是麻枫桐、海岸桐、草海桐、羊角树等树木都是野牛群极好的饲料。更令渔民们感到高兴的是,这些树的叶子被牛群啃吃后,过不几天就可以长出新叶,再加地面上和水塘中的大量野草,都是牛群吃之不尽的食料。岛上虽然一年四季酷热难奈,但是,正是由于岛上树木繁茂,全岛面积百分之八十的林荫处都可容纳牛群避暑纳凉,不少的低洼处雨天还可以积蓄足够的雨水,形成天然的水塘,非常适宜牛群生长和繁殖。几年下来,不仅牛的数量逐渐增多,而且发展势头良好。解决了渔民们日常食肉难题后,1958年底又组建了潭门西南沙渔业公司,下设一个“妇女队”,由65名妇女组成。她们除了专门负责从事畜牧业和饲养鸡、鸭,还要负责在永兴岛上开荒种植甘蔗、瓜菜等,以满足西沙各船队作业渔民的生活需要,在她们精心管理下,岛上的畜类得到很快发展,牛群数量增至50多头。1959年西南中沙工委成立后,随着来岛人数日渐增多,特别是较大面积土地开发,供牛群食用的牧场草地日渐萎缩。公司领导果断决定把永兴岛的牛群全部运到东岛牧养。翌年,潭门西南沙渔业公司被撤消,东岛的牛群转交西南中沙工委管辖,岛上的牛群亦随之放野。出现了人为随意捕杀现象,牛群的数量明显减少。为了保住牛群,防止滥捕滥杀,1988年1月,西南中沙工委正式将野牛移交给驻守东岛的部队。部队接管后,牛群得到驻岛官兵很好保护,重新得以迅速发展。然而由于战备执勤任务繁重,无法安排专人负责牛群管理,实际上全部处于放野状态。

野牛为了生存下去,出于求生本能,不得不自找吃喝。几年后,就慢慢演变成了如今的野牛。说它们野,基于以下理由:一、饿了,就吃岛上的野草和树叶;渴了,就喝海水或坑塘中的雨水,已完全脱离了人工饲养的生活习性。二、与家中饲养的牛相比,其最大特点是,警觉度高,听觉特灵,见人就跑。因此,人们平时很难看到它们的踪影。通常它们大都群居在树丛最茂密的地方,不易被人发现。繁殖期自行交配繁衍。因为交接时官兵们只接到了一份内容完备的手续,而实际上却连一头牛也没看见!所以岛上究竟有多少头牛,战士们一直心中没底。

一年后,守岛部队官兵中便有人建议,最好想办法查一查,以便彻底查清楚这群野牛的准确数量。然而话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还真的是费了好大劲儿!这些野牛不但听觉灵,跑得快,稍有动静,马上就逃到极不易被人发现的树丛中躲起来,很难觅其行踪。至于计数它们的准确数目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官兵们试用了好几种方法都没能奏效。后来有一位猎户出身的战士说:必须借助阴雨天才能完成这项任务。其理由很简单:雨天地表沙土松软,牛群活动时必然会留下非常清晰的足印,因此可以顺其走向寻找,这样很快便能发现牛群,从而达到查清其数量的目的。然而要接近牛群,清查数量,还必须再过一道伪装关。这位战士凭着从他父亲那里学到的打猎经验,讲述了这种巧妙的方法:首先在岛上割取一些被称为“晒不死”或“满地爬”的野草,然后编织成类似北方人防雨用的蓑衣,再编织成一个伪装帽。分别将其穿在身上,戴在头上。为使伪装更加逼真,还要在脸部和后脑部缠上伪装网,只露出两只眼睛。看上去活像一个十足的草人!方法找到了,大家非常高兴。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不一会便下起了雨。负责观察清点野牛的战士对这场盼了10多天的及时雨,犹如久旱逢甘露一般,非常高兴。随即按上述方法做好了一切准备后,悄悄地来到野牛经常活动的地方,仔细查找起来。四五个战士呈一字形排开向纵深方向找了不到半小时,其中一个战士就打起“发现目标足迹”的手势。大家慢慢向他靠近,汇合后小声商定“清点方案”:按着各自的观察范围负责各数其数目,然后汇总,即得整个野牛群的总头数。定好方案后,他们继续沿着牛群行走的方向查找,不大一会功夫便发现了数十头野牛!牛群似乎没有任何察觉,有的卧在树丛中反嚼草叶,有的聚精会神地站立着,酷似一个个警惕的士兵,有的正在给小牛舔身,就像母亲吻爱自己的子女……清点结果:大大小小总共39头。然而事后岛上的渔民告诉我们,他们认为十有八九还有一些数量较少的牛群未被发现。

1995年转业后,我一直在想着这样一个问题:该岛上的牛之所以能繁殖这么多,这么快,首先要归功于这里的驻岛官兵,当然还有常来这里捕鱼作业的渔民。他们都自觉地把保护野牛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谁也未听说过有人私自偷猎享受其美味。我想,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吗

  (作者齐平,京唐港退休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