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韵:探寻故乡乐亭影的红色基因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石睿 发布于:2021-10-20 09:28:20
乐亭县,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的故乡。乐亭皮影,发源于乐亭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剧种之一,中国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史》中评说:“因为熟在人口的关系,几乎成为一般皮影的代称。”郭沫若同志曾经赞誉:“大钊故乡乐亭影,唱腔优美,词句丰富。”
乐亭皮影历史沿革悠远,群众基础深厚,传统皮影戏的影卷故事多以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等为主,内容积极、劝善明礼、起着娱乐群众、教化民风的作用。“红色基因”是传统皮影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传承发展,宣传英雄人物事迹、展现时代精神风貌,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革命先驱李大钊编写的《安重根刺伊滕博文》彰显的是爱国主义精神,为皮影戏红色基因传承奠定了基础。李大钊从小就喜爱乐亭皮影,1919年,他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时,回家乡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为了激发家乡人民的爱国热情,根据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剌杀日本在朝鲜的统监伊藤博文的故事,编写了影戏剧本《安重根剌伊藤博文》。当时,正在翠荫堂影班当掌班的孙兆祥主持把《安重根刺伊藤博文》搬上了影窗,公演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部乐亭皮影戏不仅让当地群众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为皮影戏红色题材的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新长城影社”“抗日影社”“大众影社”等以皮影艺术形式参加抗日活动的新型影戏团体。创作了《田玉参军》《齐心杀敌》《国害家仇》《春秋镜》《潘家峪》等以抗日故事为内容的剧本。影社的同志一边演出,一边同敌人直接拼杀,活跃于滦河两岸,乐亭皮影成为宣传抗日、打击敌人的重要力量。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为庆祝抗战胜利,乐亭县东石各庄张春龄联系老艺人杨荫亭等人成立了一个业余影社,在各村巡回演出。演出的节目有新编剧目《枪毙巩翻译》等,轰动一时。1946年2月,中共汀流河区委将这个业余班子命名为乐亭县汀流河区皮影社,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在区内外巡回演出,演出的剧目有《地主蛇心》《小二黑结婚》和一些传统折子戏,皮影社成为了文艺宣传的“轻骑兵”。
1946年秋,随着皮影事业的逐渐恢复,由皮影艺人齐怀组建皮影社(乐亭县皮影剧团的前身),演出新编剧目《顽固回头》《打据点》等。1948年,乐亭县解放,影社主要上演新编历史剧《李自成起义》,现代戏《拥军优属》《王宝山参军》《劝夫归队》《抬担架》《四姐妹归队》等,还移植了《白毛女》。1949年,县委批准收费演出,从此影社转入职业性质。1955年,乐亭县皮影剧团正式成立,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更新设备,扩大队伍,排演的现代剧目有《红云岗》《杜鹃山》《红色娘子军》《海岛女民兵》《水乡游击队》《冰海战歌》等红色剧目。
传承红色基因,担负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乐亭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倾力创作和打造了《为了明天》《红嫂》《刘胡兰》《影调儿声声颂党恩》等剧目。其中,《为了明天》讴歌的是李大钊“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的坚定信仰和高尚品格。家乡皮影再现革命先驱的亲切形象,乡音乡情演绎家乡走出去的伟人“铁肩担道义”的光辉一生。百年征程,百年辉煌,告慰先烈,他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如今的乐亭美丽富饶,家乡人民的生活幸福美好,家乡的皮影戏用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作者石睿,乐亭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