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教育:我的启蒙老师杨培根先生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俎壮存 发布于:2021-10-20 09:21:18
1954年9月至1958年7月,我在前庞河初级小学读书期间,在杨培根、韦春兰、毛君华、徐存祯诸位老师的悉心培育下,初识了一定文化知识,懂得了不少做人做事的浅显道理,明确了学习目的,为后来的学习、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老师们的教容教态、音颜笑貌,至今仍活画在学生脑际,镌刻在后生心间;念兹在兹,感慨万千!
拙文谨以对笔者影响最大、恩泽最深的杨培根老师为范,杂忆于下,聊示感恩和缅怀。
杨培根先生,前庞河柳坨人,时主持前庞河初小工作。先生面容俊朗,戴一副宽边眼镜,显得文质彬彬,儒雅倜傥。1954年秋季开学第一天,就是他给我们新生讲的话。自此,我初识了杨培根先生。但对先生的进一步了解,直至崇拜、仰慕,还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一天早上,课前。随着一串清脆的“叮叮呤呤”声,身着绿装的邮递员叔叔将自行车停到了办公室门前。少不更事的我,对自行车特别好奇,便站在旁边端详起这“新鲜”物件。只听邮递员大声喊道:“杨培根老师,拿戳来,又来稿费了!”喊声把我的注意力从自行车又吸引到邮递员和杨培根老师身上:杨老师把自己的戳子给了邮递员叔叔,邮递员边在一张纸上盖戳,边又将另一纸单递给了杨老师,说:“杨老师,您真厉害,总有稿费!”稿费,啥叫稿费为啥给杨老师稿费……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里猛然蹦出来。不行,我一定要弄明白!
放学后,我不顾母亲的劝阻,马上步行到二中,去向家父求教。从家父口中,我不但知道了什么是“稿费”,更知道了杨培根老师原来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儿童文学作家呢!他有不少作品发表在《小朋友》《儿童时代》《中国少年报》等报刊杂志上,可说是量丰质优。嚯!我身边的杨培根老师,竟然是位能将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印在报刊杂志上的“大作家”!太了不起了!太令我崇拜、仰慕了!从听了家父介绍的那刻起,我便暗下决心:我也要成为杨老师这样能写印在报纸、杂志上文章的“作家”,也要得稿费!
第二天一早,我怯怯地到办公室,对杨老师说:“老师,我也要像您一样,把自己写的文章变成铅字,登在报刊杂志上,得稿费!请您好好教教我,行不”杨老师激动地眼睛一亮,慈祥地望着我,抚摸着我的头说:“好孩子,有志气!只要你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好,欢迎你随时来找我!”
杨老师这番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我随即把早就装在书包里的一封信——自己刚刚写给正在昌黎师范学校上学的姑姑的——拿出来,双手递给杨老师,请他当面阅批指导。杨老师逐字逐句、不厌其烦地边读边给我讲解写信的格式,针对不同对象、内容应注意的称呼、语气及行文风格等事项,并启发、引导、监督我当场补正。杨老师对后生“文章”的当面点拨,犹如醍醐灌顶,使尚处蒙昧状态的笔者豁然开朗,茅塞顿通,好像“嗖”地一下就提升了文字水平。
几天后,我便把这封经过杨老师耳提面命、悉心指导的信——我平生第一部“文学作品”——寄给了姑姑。姑姑读后喜出望外、兴奋不已,即把其公诸于众,在班上诵读,果真获同学一致好评。因姑姑刚好学的是“小学教育”,不久,我的这篇“作品”便做为范文,被加了“编者按”,选登在昌黎师范学校打字油印的校报上予以推介。这虽然离“铅”印还有距离,但也算得上是笔者文章的首次“发表”呀!真教姑姑和我欣喜若狂!至今,年近90高龄的姑姑还经常提起此事,在自夸侄儿的同时,也总忘不了提起杨培根老师当年对笔者的启蒙和教诲呢!
“信”的“发表”,进一步加深了小小少年对杨老师这位大作家的折服之意,激发了不才的写作欲望。这以后,在杨老师的帮助下,我根据电影《护士日记》中王丹凤演唱的《小燕子》歌词,改编了一篇童话《燕子回家》,投给了《中国少年报》。虽未被采用,但我不气馁、不灰心,在杨老师精神的鼓舞和见面时的鞭策下,另辟蹊径,继续笔耕。1979年始,我(或与人合作),在《唐山日报》(时为唐山地委机关报)连续发表了几篇消息、通讯;1983年后,又有涉戏剧、文艺方面的文字和声音作品先后被《戏剧电影报》《燕赵都市报》《唐山劳动日报》《青海日报》《人民铁道报》及有关电台发表、播出,“文章变成铅字”和“得稿费”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些,我都及时向杨培根老师一一汇报。老人家总是如获至宝,连连夸赞,说:“好!好!!好!!!”激动、欣慰之情溢于言表,盈于膺间!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杨培根先生不仅是我“作家梦”的首位编织者,还是事事、处处对我关怀备至、疼爱有加的敦厚长辈。记得有一次,一名同学将篮球砸到我的鼻梁上,顿时,我血流如注,浑身“披彩”。杨老师见状,急忙在脸盆中舀满水,给我清洗止血;可几盆水下来,血仍然不息,吓得我嚎啕大哭起来。杨老师不在乎自己已满身血污,继续不停地耐心给我洗着,边洗边轻声细语地安慰我:“咱是男子汉,不哭,不哭;不怕,不怕;一会儿就好了……”听着老师亲切的话语,享受着父辈般温暖的抚摸,我的情绪渐渐平稳,害怕委屈的泪水化作了滚烫的感动之泉,似断线的珍珠,汩汩涌出……此景此情,67年来,一直牢刻在我的心田!
后来,杨培根老师调至董圈小学任主任。虽不能天天见面了,但先生与后生的互相关注却与日俱增。夏毛庄完小、二中、一中、大学,直至走上工作岗位,我人生的每个重要节点,杨培根先生都给予了学生热情鼓励和鞭策,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当然,每次都少不了的话题,必是督促、激励、指引我早日圆“作家之梦”……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我也更加清楚了杨培根先生当年在我国儿童文学领域的创作状况及影响。他的代表作《我和小山羊》,于1958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随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小学语文课本;还被译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印地文,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向国外发行。除此之外,杨培根老师还创作发表了《我可不像他们》等40余篇儿童文学作品,可说是著述颇丰,影响不凡。至今,杨培根先生家人,还保存着一份1958年其与少年儿童出版社签订的(打字机打印的表格,分项内容、数字等为手写)出版《我和小山羊》的合同,第一版“数目栏”分别写着阿拉伯数字“5,0000”、大写“伍萬”字样!没错,就是伍万册!一次印发伍万册,这数字在当年来说,“那可是相当的可观”了!(杨培根先生及《我和小山羊》等概况,网上仍能搜到,此处不多赘叨)1983年10月,我去上海出差期间,曾专门到少年儿童出版社探访。记得一位瘦小矍铄、彬彬有礼并熟知杨培根先生的亓姓编辑,操着吴侬软语,不无遗憾地对我说:“杨培根同志是阿拉印象中一位很了不起的儿童文学作家……可惜呀!”
行文至此,笔者的心情,用五味杂陈、上下翻滚,惭愧汗颜、无地自容来形容毫不为过!敬爱的杨培根先生,是您首次点燃了学生的文学激情,编织了后生的“作家梦想”,此恩当恒铭;但由于自己的愚钝、懒惰,致“作家梦”经纬错乱,不成体统,暗淡无彩,故一直踏步在“豆腐块”的“作者”线上,有负重培;虽一字之差,却罪愆难恕!真个“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玉壶存冰心,拙笔写师魂;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呜呼!谨忝凑劣文,以缅怀杨培根先生!
(作者俎壮存,毛庄镇前庞河村人,青海省乌兰县柯柯铁中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