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乐亭乡贤文化传承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阴鹏鹤 发布于:2021-10-19 15:19:49
2019年9月3日,上海博古斋拍卖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则关于拍卖清朝《癸巳纪程》手抄本的公告。虽然已是一年多前的旧闻了,但是透露的信息却让人惊喜。据拍卖公司介绍:“拍品癸巳纪程·三卷为清代直隶乐亭才子阴振猷稿本,竹纸、线装一册,尺寸为26*16cm ,起拍价3000元,内有‘史树青读书记’和‘东北文史研究所藏书’钤印两枚,均为阳文。书前半抄录其《癸巳纪程》三卷,为其道光癸巳年(1833年)秋冬往来复州、保定之游记。书后半抄录《阴子翼先生诗文集》,书末附有手书家书数封。”同时展示了四张图片,即稿本的封面、癸巳纪程上卷首页、读史偶笔引、重修隆兴寺碑记。
原来此拍品为当代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的旧藏,封面有史老所题“癸巳纪程稿本”,并签有“阴子翼先生诗文集在内、阴子翼撰、史树青题”。
史树青先生(1922-2007)是鉴定国宝的“国宝”。作为乐亭人,史老十分关注家乡,敬重先贤,收藏有李广滋、史梦兰等乐亭先贤的书法。而史老收藏的《癸巳纪程》也是乐亭先贤遗作。其作者阴子翼先生就是“乐邑著名举人阴振猷”①。
阴振猷(约1790-1848),字子翼,又字子犹,乐亭县新寨镇人,清朝嘉庆丙子科举人,历任盛京奉天府复州学正、直隶正定府平山县训导。是清朝“京东第一才子”史梦兰的表伯和课师②。其事迹亦入光绪《畿辅通志》《永平府志》《乐亭县志》。史梦兰先生曾评价:“吾邑自国朝定鼎以来,著姓首推阴氏,而阴氏中品望最著者,则尤推子翼先生。”
阴振猷所属的新寨阴家在清朝乾隆年间属于乐亭望族、书香门第。其曾祖辈的监生阴自全为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仙游知县。祖父辈的监生阴思书先后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九年(1754年)两次在新寨领赈,救济灾民。特别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因捐献工料(工料值银25两9钱2分,作谷51石8斗4升)助县建义仓(用于储备粮食),同当时的新寨杨家、双坨安家、城内宁家等巨族一起被永平府赠匾予以表彰③。父辈、同辈、子侄辈三代共出武进士1名,举人8名,贡生2名,其中5人担任学正、训导等主管教育的官员。他的伯父阴琦字景韩,是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举人,曾任三河县训导,学识笃实,品行端正,通晓经史,爱好文学,终生书笔不离手,在家中建“式好斋 ”,藏书达数千卷,每天和兄弟们在一起谈古论今,教育子侄,《畿辅通志》《永平府志》《乐亭县志》均有传。阴家可谓诗书传家。阴振猷曾有“箧箱有药三年艾,祖父传家一卷书”的诗句④。阴振猷幼年时因父亲(阴玮)母亲双亡,被伯父阴琦过继抚养。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和经过伯父的精心教导,他20岁时考中秀才。后受教于吴健庵、杜石樵二位先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得中举人。道光癸巳年(1833年)被朝廷任命为复州学正。《癸巳纪程》正是写于此时。拍卖公告展示的“癸巳纪程上卷”首页图片,虽然文字只有200字左右,但透露的信息却弥足珍贵。试整理原文如下:
癸巳纪程上卷
予以癸巳秋签掣复州,九月入保定,十月出关到复,十一月入奉天,车马历碌,殊为悒怏,每中歇,辄援笔纪之,日久成帧,存之,以识半生之感。
九月朔,命车西上。适内弟延年王子来相送。送余西桥。过桥登车。时则晓色苍凉,霞捧初日,北风微拂衣袂,一望远树平沙,渐有寒意。不数里,遇舅氏健行公自抬营回。话数刻别去。五十里至四各庄,四十五里至貉子庄,间无一客。与房主闲话,觉栩栩然有别趣。微伤寒,服神砂散稍许愈。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得知,阴振猷任复州学正是朝廷掣签的结果。阴振猷中举后曾参加六次会试,但均未考中。按照清朝有关规定,举人应会试三科都没有录取的,可以到吏部注册,取得任为国子监监丞、翰林院待诏、知县、直隶州州同等官的资格。又在几科会试之后,拣选会试三科以上未取中的举人进行“大挑 ”,由大臣面试,及格的一等任为知县,二等任为教谕、训导等官⑤。会试屡试不中,不知他作何感想,从他在甲申年(1824年)七月己卯喜得第四子所作《洗儿诗》中的“汝父一措大,死书空百读。”一句也许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在道光十一年(1832年)癸巳科会试后,40岁刚出头的阴振猷“终于认命了”⑥,便以举人身份到吏部报到,接受朝廷的安排。吏部采取掣签的方式,派他到盛京奉天府复州任学正。
上任前,他先到了保定直隶总督府,然后十月份赶到复州,十一月到奉天府(今沈阳市)。整个报到过程历时近三个月,长途奔波,车马劳顿,令他忧愁。在奔波的路途中,他写下了若干日记,记下了所见所闻所思。不知道“忧愁”是否一直伴随了整个行程,因为无法见到整册文集,我们不得而知。但忧愁的情绪从他九月初一从新寨出发时就产生了,他的小舅子王延年来给他送行,一直送到西桥,而这段路程并没有提到送行的其他人,族人和朋友呢这使我疑惑。过了西桥“时则晓色苍凉,霞捧初日,北风微拂衣袂,一望远树平沙,渐有寒意。”这寥寥数语描述的秋景,也写尽了远行人的孤寂凄苦。没走几里,途中遇到了从抬营(今抚宁台营)回来的舅舅,闲叙后话别,经五十里到四各庄(今滦南县司各庄),又四十五里到貉子庄(疑似今丰南区毫子庄),“间无一客”,直到和房东闲聊后才感受到了行程中的一点乐趣。但是从家乡到貉子庄百余里的行程竟“微伤寒”,也印证了他“气体素轻弱”。
不管怎么样,他履行完任职手续后,终究是到复州赴任了。他在复州做了两届共六年学正。学正只是正八品的教育官员。但他以“官无大小,尽职为难”为信条,用自身深厚的学识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对复州的学子精心教导,改变了那里的学风,也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与爱戴。上级拟提升他为县令,他没有去上任。复州任上他留有《复州绝句》——“凄迷雪影上窗纱,起立空庭凉月斜。郁郁此中正无限,借谁丈六铁琵琶。”“路出辽东意欲迷,几番魂梦过辽西。一庭明月满园树,阵阵昏鸦来去啼。”紧接着由于阴琦夫人去世,阴振猷便回到了家乡,为之守孝10多年。
阴振猷先生一生好做学问,十六七岁时,喜欢读凄凉悲哀而又华丽的文章,被私塾老师规劝,但他不以为然。在诗词歌赋等文学创造上,深受韩愈、柳宗元的影响。史载振猷先生“诗好作昌谷语,其豪宕诙谲处,时有冰柱、雪车风味”。
作为当时乐亭的文化骄子,他深爱着这方热土。用他那生花妙笔,记录了家乡的秀美景色、历史悠久的古刹名胜、勤劳朴实的故乡人。随《癸巳纪程》文稿拍品展示的《重修隆兴寺碑记》,即是他为县城东杜小口村所做。此外他还为新寨阴庄无神庙、芍榆坨村碧霞元君祠写过碑记。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秋天,他亲登石臼坨,挥笔写下了《游十九坨序》。在这篇文章中描述了“仰攀高丘,俯瞰木末,见其中起伏变灭之状,与水气相涵漾者,若云流,若霞骞,苞孕森秀,远混天碧。”的海岛美景。道光八年(1828年)又做《石臼坨朝阳庵记略》称赞 “朝阳庵,一祗树林也;十九坨,一灵鹫峰也;偃月半环,一华藏界也;瀛海四围,一功德水也。”
在原县第一实验小学西操场,千年古槐下立有一块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文庙碑。那一年,在知县陈炳常等人的主持下,乐亭文庙经过修复,面貌焕然一新。作为乐亭教育界的一件盛事,人们在欢欣鼓舞之余,纷纷提议要把这件事记录下来,那么由谁来担当这个重任呢恰好阴振猷先生两年前从复州回到家乡,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他。在“愧夫文章尔雅不能如欧阳子记”的诚惶诚恐中,振猷先生撰写了《重修文庙碑记》,书法家张太来书写了碑文。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阴振猷被朝廷任命为平山县训导,五月初九卒于任上,葬于今阴田各庄村南家族墓地。“丧归之日,举族如哭私亲,里党之人,无男妇老少莫不流涕者。”史梦兰闻之作《哭阴子翼先生》二首,一首写到“文旌西去正东风,谱入薰弦曲竟终。命尽一官天亦酷,魂归千里梦应通。彭歾理可齐蒙叟,得失机难问塞翁。惟有立言堪不朽,瓣香人共祝南丰。”另一首为“奇行煌煌史笔垂,千秋风教赖维持。斯文欲坠先生重,此老不遗后起谁。晚节愁看黄菊圃,寒宵共忆绛纱帷。可怜一片东山石,只击羊昙泣后思。”咸丰八年(1858年)为其作《复州学正阴子翼先生墓志》。“其所著《庭训笔记》、《前型记略》,世比之孙奇逢《孝友堂家规》。梦兰为刊之行世。”阴振猷先生有两子,长子阴惟霈,庠生,曾参加光绪年《永平府志》校对工作;次子阴惟澍,九品职衔。
阴振猷先生人品和学识出众,得到了世人的尊重,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直到光绪二年(1876年)六月,尊道书院在《登科题名记》中还记述“乐亭前辈如李汀倩先生兰、杨亦闻先生开基、李陶山先生中淑、张快亭先生朋来、阴子翼先生振猷,皆取科第者,品端学粹,至今称道弗衰……”。
如今,《癸巳纪程》这部由史树青先生收藏的先贤遗作初现,但不知最终“花”落谁家,期待它能被全文展示。
注释:
1称呼见《读乐亭》(第22期)“乐邑著名举人阴振猷”一文。
2表伯和课师一说出自石向骞先生所著《史梦兰先生年谱简编》。另据相关资料显示,史梦兰有阚氏、阴氏、郭氏三位祖母。其中阴氏是增广生阴玺的妹妹。阴玺的名字带“玉”,应是阴振猷的父辈人,由此可知史梦兰的祖母阴氏是阴振猷的姑母,因此阴振猷是史梦兰的表伯。
3《明清乐亭县志》第184页。
4《永平诗存》第198页。
5引自《官场现形记》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1061页。
6见《读乐亭》(第22期)67页。
(作者阴鹏鹤,乐亭县城管局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