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故园纪事:小城故事多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倪孟桐     发布于:2021-10-18 15:18:27


政府网题字202110.jpg

1978 年3月30日,在独幽城遗址地宫中,出土了多种文物,其中耀眼的是一件四通陶碑,陶碑的上前额上书:平州马县千金千人邑,同建无垢静光佛舍利塔;后额书:大契丹国昭孝皇帝重熙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记。

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从而揭开这座“村级城”的神秘面纱。它不单记载了塔的名称,还记载了当年的国号、建塔的年代及所在地名,这说明了建舍利塔时这里还没叫独幽城。

  那千金千人邑是啥说法呢顾名思义,应是富足人多的地方,还应是小城镇的含义吧!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的环境看,虽多次开槽修路、打井,又开挖过一条贯通南北的泄水渠等水利工程,却从未发现小城镇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在方圆几十里地内也从未发现过其它遗迹,应该说,这神秘之地,仍有未解之谜。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舍利塔在那个年代是乐亭地标性建筑,看到了塔就是看到了乐亭。无疑这也是一处佛门圣地,聚善男信女拜佛上香。每年这里还有一次范围广、规模大的庙会。据“志书”记载:庙会会期在旧历六月二十四日,一连三天,街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家中酒醇菜香,亲朋满坐。在清末民国年间,还有河北梆子、莲花落班社来演出助兴。著名艺人王鞑子、金茶壶、金菊花、六岁红等都曾来此演出过。

  可以说在辽代重熙年间,这里已是繁华之地,也是各类人员的聚散地。曾有多地外来人员的先期来这里落脚,后来又建起过“时登屯”,实际这里还是过度之地。曾因耕地、人口密度等原因,人们只好到周边建庄、落户、谋生,这种猜测是极有可能的。这一重大发现,对早期独幽城的历史,应该是越发清晰了。

相传独幽城是由13个庄组成,如今只有8个庄了。为此笔者曾多次对乡间故老进行考证:这13个庄现已能确定了张庄、小杨庄、刘庄、朱庄、崖坨、后李庄、后庄、王庄、小庄、倪庄、醋李庄、醋杨庄,共12个,但对于“时登屯”人们却知之甚少。而对于这段历史,很多好奇的村民仍在探寻。在乐亭县域内,并非只有独幽城是十仨个庄之说,县内其它区域也有同样十仨庄情况。此事定有原因,令人们又有了求其真相的兴趣,究其根源,可能是当时管理体制形成的,很可能这是一个典故,值得人们探索。

  对于独幽城所属村庄的称谓也有些值得探讨。如独幽城倪庄,“倪”字白纸黑字写出来相信谁也不会念错,有趣的是,在早年间对庄名的称呼却有了别称,人们把“倪”说成了“nie”庄。到了新时代,本庄和附近村庄的人仍这样称谓。除倪庄外,还把“李”读成了“lie”如醋李庄叫成醋李“lie咧”庄,把后李庄叫成后“咧”庄,把张庄叫成“涨”庄,这虽没有典故,但现在叫起来也觉得特新鲜。值得说道的是,一个只有8个庄的小城,其中4个庄各有两个庄名,可能是随着历史的传承、延续,各有不同吧。

  倪庄,庄虽不大,但“县志”载这里是“芳草缤纷 垂钓彩香之佳境,还是一处文人辈出之村塾”。在清代这个小小的村庄,曾中过2名举人,7名贡生,先人们的聪明才智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倪氏后人们。

  成群结伙地玩,这是倪家孩子们的传统习惯,也是倪家的独特之处。小伙伴们为什么爱集体活动,尤爱成群结伙呢回答很简单,这是庄规的传统。据庄里故老相传,自从庄里办起了学堂,就定下了一条规矩,凡是倪家孩子们,凡是来倪家读书的人,穿戴必须要整洁统一,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课堂上衣冠要正。群体外出时,穿着打扮要同一个颜色。

  兴起了穿马褂,每个人头上还得戴个圪垯帽子,一条长辫子耷拉有背后,站、坐在一起时,显得非常整齐,令族人们高兴,外人羡慕。倪家的孩子们更爱结伴外出,好在众人面前显摆自己,整齐一致的服饰特显眼,这是给倪庄增光添彩,只要附近村庄的人们一见到这伙人,就知道这是倪家的孩子们。但不知内情的人还好奇的尾随着观看,驻足议论,久而久之,当地就有了赞扬声:“老倪家孩子忒聪明,那是倴城的落花生——没秕的。”本来当地对倪庄就已有评价,并编成了顺口溜:“权贵之家在郎君庙,秀才举人出在倪庄。小辈人又得到赞扬,这可是锦上添花。这无疑是给倪庄又印了一张名片。

  还有独特之处就是孩子们的胎髦独特,不但发长,留得时间也长,而且发型一致。其说法是:保护好天灵盖。当年,只要小伙伴们坐在课堂上,那是齐刷刷地一片,两眼目视着先生,全庄人都能听到孩子们响亮的高声朗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还有《弟子规》。

  倪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庄规呢究其源,因当时倪庄都是倪姓人,是一个先祖的后人组成的大家庭,世代又都是读书人,书香之门特讲礼仪、讲规矩,这庄规就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心中就有集体烙印,所以孩子们就爱集体活动,因而传承下来的这一独特庄规就不足为奇了。

  新中国成立,孩子们都到国办小学去读书,成群结伙的机会就更多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就在六一这一天,孩子们都穿起了白色上衣,脖子上系着红领巾,显得更加好看,边走边唱“我们都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这几个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规规矩矩,但在玩耍时却是抓耳挠腮,欢蹦乱跳,真是像一群猴子,更加引人关注。乡亲们见了也说些赞扬话:“看几个小猴子多神气!”我们几个人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倪庄人好乐。早在1945年,为庆祝抗战胜利,庄里就组建了锣鼓队,配置着一套锣鼓。后来每到节日里,一面大鼓,一对大镲,二对小镲,一对铙和一面铜锣。每当节日,就敲打起来为乡亲们表演助兴。每年的春节玩得最为热闹。大年三十中午刚吃过炖肉,鼓声就咚咚地响起来,孩子们嘴里还含着饭就急忙跑了出去,成群成伙地聚集在一起,欣赏锣鼓手的精彩表演。锣鼓手们时而举起左右手交错落槌,有时擦边打鼓,鼓点也是时而轻时而重,又像双冠大红公鸡,梗梗着脖子表演对斗,令乡亲们拍手叫绝!打镲敲锣的人也是多种姿式,时而雀跃起来,紧跟着鼓点百态各异,最后都落在了一个点儿上,配合得相当默契。玩出了花样,高超的技艺,博得人们的喝彩。每年过二月初二才结束。此种文化活动在村里延续多年。

  当年,电影都是下乡演出,小伙伴们非常喜欢看,只要附近村庄演电影,他们从不落场,有时还追着电影队走,新庄子、高倪庄离我村好几里地远,但无论多黑的天,他们总是结伙去凑热闹。每看完一场电影还得有收获,学得点什么回来,这已成为了这群人的惯例,如看了歌剧电影“白毛女”,不用老师教,哼哼两遍就学会了“北风吹,雪花飘……”第二天就在庄学唱喜儿和她爹,逗得乡亲们捧腹大笑。

  人们还喜欢曲艺,经常请知名乐亭大鼓艺人韩香圃等到村里来说书,那动听入耳的腔调、流利的道白,顺畅逗人词语,令听书的群众赏心悦目。当说到精彩处时,场上叫好声不断。而每说到关键处时,艺人们还会来个急转唱词,说唱一句“明天接着说!”或是用“请听下回分解!”鼓板一停,令听得入神的人瞪起眼干着急,这就是艺人的演唱风格吧。没办法,人们只得第二天又早早赶去,占了位子,听他继续说唱。

  如今村里建起了村级文化广场,秧歌队也建了起来,为传承这一文化活动,族人倪奎范自掏腰包购置了一套锣鼓,供乡亲们享用,文化文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倪孟桐,独幽城倪庄人)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