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故园纪事:与身边动物和谐相处的传奇故事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刘梦钊     发布于:2021-10-18 14:55:06


政府网题字202110.jpg

在人类历史中,留下了很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传奇故事,写下来留在记忆中。

老  骡  子

据祖父辈的老人们讲,曾祖父是哥四个,当时他们曾驯养了一头大青骡子。这头骡子主要是拉车,它个头大,力气也大,也很受使,用“不用扬鞭自奋蹄”最为合适。这头骡子留下了两个故事。

古人曾有老马识途的故事,实际上,这头骡子也留下了“老骡识途”的故事。100多年前的运输,全靠骡马牛这些家畜,而家里照顾的大青骡子,不管走多远,只要装上车拉上载,车主人困了、累了、不时地在车上来一阵小睡,碰见对头车,它懂得交通规则,一定礼让错车,绝对不会发生交通事故。每逢大雾天,夜间出车,主人迷路,而它却不迷路,准平安地与主人回家。更令人感动的是:一次夜间出车,去海边拉柴火,起早雾大天黑,走到半路,突然车停了。在车上坐着的主人,使劲“驾驾”的吆喝。大青骡子说啥也不走,主人打了两鞭子,大青骡子挨了打,很委屈地叫了两声,蹦了两蹦,仍旧不走。主人没办法,从车上下来,低头一看,不远处躺着一个人,仔细一看,是一个死人。太爷爷他们一般出车,都是去两人,这才明白大青骡子停车的原因。如果当时,车从死尸上压了过去,人命官司就摊上了。哥俩个一商量,把车转过来,这车不出了。

大青骡子为这个家服务到终老,死去,被主人安葬。

恋家的狗

四爷爷不知讲过几次,他家那只狗的故事。

民国初年,四爷爷正是青壮年的时候。那个年代,庄稼人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尤其是年头歉收,生活地很紧巴,吃饭都成问题。他瞅着家里那条狗,心里说:“照顾不起你了。”但是毕竟是家里的狗啊,不忍心把他卖了。一次,四爷爷出车去昌黎,他就把狗装在了麻袋里,把狗带到了昌黎,有意在昌黎城的集市上,趁着人多,把这条狗从麻袋里放出来,在这条狗正在迷茫的时候,四爷爷躲开了。心里说:“对不起了,你有本事就找一条生路吧。”

四爷爷心里觉得去了一块心病。他办完事,赶着车回来了。

第七天的时候,这条狗摇摆着尾巴回家了,见了家人,特别亲昵。

全家人都很激动,都说:100多里的路,是装在了麻袋里,而他用了7天的时间还回家来了。

最后,四爷爷决定:有人吃的,就有这条狗吃的。一直照顾到这条狗终老。

落泪的老黄牛

“大包干”的时候,我的一位近亲属买了一头黄牛。刚买来的时候是一头小牛,随着牛的长大,它学会了拉车、种地,几年光景,长成了大黄牛。这头牛,每天由主人喂草、喂料、饮水,它也每天为主人干活。

近些年,农村种地都机械化了,运输也有大车变成了三轮车,所以种地拉车用的牛、马、驴也就都“下岗”了。很多牲畜,都变成了人们的肉食。

有一天,我这位近亲属卖了这头牛,是卖给了杀牛的。

买牛的付了钱,牵着牛往外走,若是平常,拉车、下地,主人走多快,它就走多快,腿脚轻松有力。这次当买家牵着牛向外走,这头牛的四条腿好像铸了铅,几乎是一步一停顿,一步三回头,两只眼睛目送着主人,泪水从眼眶里向外流。买牛的几次吆喝着让它快走,而它就是不肯走,用留恋悲怆的眼神望着主人。主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对买牛的说:“对不起,这牛我也不卖了,钱我退给你。”说着主人的泪也流出来了。

狗确实管“闲事”

多年前,自家也养狗,为的是看家。这条土狗,黑色,个头也比较大,每天吃饱了,就卧在车棚里休息,车棚也成了狗窝。一般白天来人和主人一打招呼,它就从棚子里出来,望望来人,摆摆尾巴,表示欢迎。有一年春天夜里,刮着西风,有人在墙外扒着向院内窥探,刚要越墙,惹怒了大黑狗,这狗一声怒吼,窜上两米高的墙,扑了过去,吓得贼人屁滚尿流地跑了。

看家是大黑狗的正式工作,但是它也管“闲事”。它居住的棚子里面有老鼠,它见了就抓;棚子里还有刺猬,因为刺猬很怕狗,就轻易不敢出来,一旦出来,其狗狂吠报警,因为它身上有刺,狗惹不起它。因为棚子里有老鼠,也引起蛇的光顾,难怪造出了蛇鼠一窝的成语。

有一天午间,其狗发出一阵怪叫。我觉得惊讶,原来有一条蛇,想进棚子找老鼠,被大黑狗捕获。当我出去时,这条蛇已被狗咬得血肉模糊,似乎没了体征。

可见,看家的狗确实管不少“闲事”。

鱼也有灵性

20年前,上班期间,单位有一块鱼塘,鱼塘里养了不少鱼,其品种是鲤鱼、白鲢、花鲢、草鱼等。

为了给鱼塘润色,还种了一些莲藕。每到盛夏,粉红色的荷花、水绿的荷叶,鱼儿在莲藕间穿行,别有一番情趣。

莲藕和鱼由一位工友管理,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位工友喂鱼,这位工友左手提着一个装着鱼饲料的铅皮桶,右手拿着一个大勺,他走到鱼塘岸边,用大勺有节奏地敲着铅皮桶。铅皮桶“砰砰”的响过,只见塘中的鱼听到敲击声从四面八方而至,有的是跳跃蹦高,有的是畅游。鱼塘里立刻响起“啪啪”的响声。这时,喂鱼的人从铅皮桶里用大勺舀出饲料,投放到鱼塘,鱼儿们见了饲料,个个在争食。喂鱼人是从塘的一头开始的,然后走几步再敲击铅皮桶,再投放饲料,鱼塘面积不大,一时间饲料投放完毕,整个鱼塘沸腾了,看到各种鱼儿在进食在狂欢。

事后,和几位上年岁的老人们谈及此事,其中一位年龄最大的老人因谈及此事,他给讲了一个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鱼的故事。

那时候,正是伏天,一块瓜田正种在坑塘边。那时候降雨量大,坑塘里常年有积水,他就在坑塘边的瓜田里搭了瓜铺看瓜。伏天的天气,三天两头下雨,越是在雨天或是后半夜露水大的时候,紧挨坑塘的瓜田里的瓜,就被糟蹋性的吃掉。往往有的瓜,只吃了那么一点点。是什么东西吃的呢那时候,当地有獾,獾是吃瓜的,但是仔细看看,又不像是獾吃的。为了抓到这些偷瓜贼,让看瓜人下了不少力气。一天雨后,天气晴朗,月色如水。后半夜,从坑塘到瓜田,响起“唰唰”的响声,这些响声,引起了看瓜人的警觉,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偷瓜贼上来了。因为月色好,让人看的再清不过,原来是一条条的大鲤鱼,一个个头咬着尾,成了一个圆圈,整个圆圈滚的极快,滚到了瓜田以后,全身放松了,然后对香瓜吃起来。这下看瓜的看清了,原来是一群大个的鲤鱼。它们吃饱以后,又用嘴咬着尾巴,顺着带露水的草滚进坑塘,钻进水里。看瓜人追这些鱼,很想抓几条,还没容人赶到,就钻到了水里,没影了。

按照这位老人的说法,一切动物都有生存的本能。

把这些故事,送给大家。

  (作者刘梦钊,闫各庄镇刘马庄村人,中学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