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英烈:学习英烈事迹 传承红色基因
发布于:2021-07-06 10:58:10
编者按 乐亭县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从建党到现在,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各个时期英勇捐躯的革命烈士近两千人,其中抗日战争时期337人,解放战争时期1108人,抗美援朝时期370人。
在建党100周年华诞之际,选登赵晓峰、李凡、宋瑞英、甄平、史志军等12名英烈事迹,以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告慰烈士英灵,更好地传承英烈们的红色基因,凝聚成建设美丽乐亭的精神力量。
赵 晓 峰
赵晓峰,1888年6月6日生于胡家坨镇大黑坨村。和革命先驱李大钊是同乡,也是同学。李大钊与赵晓峰三姐赵纫兰结婚后,对赵晓峰关怀备至,经常向他宣传反帝反封建、忧国忧民的革命道理,启发他不要只是埋头经营自己的小康之家,还要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向进步和革命的力量靠近。在大钊的启发引导下,赵晓峰的思想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赵晓峰到北大图书馆帮助大钊同志做一些工作。赵晓峰在这里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这对他后来倾向革命,从事革命活动,直至为革命献身奠定了思想基础。1927年4月28日,大钊同志殉难后,赵晓峰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大钊同志生前留下来的珍贵照片、书籍、墨宝等文物,使这些文物成为教育和激励后人的无价之宝。1933年至1937年,赵晓峰利用伪政府二区23乡大乡长的公开合法身份,掩护了京东特委在大黑坨一带的系列革命活动。曾帮助京东特委书记李葆华及时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马队的抓捕,成功脱离危险。赵晓峰多次资助特委活动,每次都拿出三到五百元,使京东特委的活动有了经费保障。
冀东抗日大暴动期间,赵晓峰的家成为京东特委的联络点,还承担了暴动队伍的后勤供应及枪支弹药的护送工作。
由于叛徒出卖,赵晓峰于1942年5月14日被日本宪兵队逮捕。为问出口供,穷凶极恶的日本宪兵对赵晓峰实施吊打,压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把赵晓峰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却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口供。日本侵略者又脱光赵晓峰的衣服,把铁片烧红,夹在胳肢窝里,烫得他皮肉焦糊,再一次昏死过去……然而,赵晓峰一句泄露冀东党组织活动和抗日暴动情况的话也没说,保守了党的秘密,表现了中华优秀儿女的大义凛然、铮铮铁骨。1942年6月20日,黔驴技穷的日本侵略者将赵晓峰和他的难友杀害于汀流河北的二里庄。
周 景 成
周景成,1915年生,姜各庄镇周家庄村人。他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给地主“扛活”维持生计。
194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乐亭县第五区区委委员、周家庄村党支部治安员。周景成积极协助本村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活动,并带领群众“破交”,为八路军筹款,支援抗战。
1945年底,周景成所在的乐亭县第六区(姜各庄区)划归昌黎县,为昌黎第七区。1946年后,以恶霸地主王书元为首的“还乡团”由昌黎县城来到姜各庄。当时,周景成正在周家庄村东的一座老爷庙里召集抗日积极分子开会,布置反“倒算”任务。王书元率领大队人马由稻子沟进入周家庄村,包围了老爷庙。周景成为保护参加集会的积极分子,挺身而出,说自己是共产党员,其他人都是群众。“伙会”将周景成逮捕,绑在老爷庙院内。
“伙会”逼迫群众来到老爷庙院子里开会。会上,王书元宣布,姜各庄地区他自己说了算。随后,王书元问周景成:解放军把布匹、粮食藏在什么地方,让周景成投降,并许诺给他个官儿当。周景成挺着胸脯说:“投降对不起共产党!”同村的周光义是王书元的马弁,以乡情面子也劝周景成投降,被周景成狠狠地踢了两脚。
有些群众为周景成求情,被王书元拒绝。最后,周景成被“伙会”推出老爷庙院外枪杀了,时年31岁。
吴 殿 杰
吴殿杰,1918年生于乐亭县西河漕村。解放战争初期,吴殿杰任城厢区三街街长。他遵照党的指示开展戒毒戒赌,禁淫禁嫖,维持治安,为军队征收粮草,动员群众做军鞋,支援前线等大量革命工作都卓有成效。尤其在清算复仇运动中,积极组织城关居民斗争汉奸、恶霸,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得到区长李中直的充分信任。
1945年10月底,按照冀东区党委指示,发动群众,开展控诉复仇回头自新运动。城厢区长李中直、城关三街街长吴殿杰协同文救会等群众组织,大力发动城内外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儿童勇敢地投入斗争。1945年11月,在城关三街广场上召开有数千人参加的斗争大会,很多受迫害群众争相控诉汉奸恶霸谢丙成、胡续曾的罪行,取得了重大胜利。
1946年9月1日,国民党乐亭县长张志熙进攻县城时,县大队和县区机关迅速转移,吴殿杰按李中直指示继续留在县城作地下工作。张志熙进城后,被清算斗争过的胡续曾、谢丙成向张志熙报告,吴殿杰、魏尚元是共产党在城内安插下的“间谍”,借机报复。于是,张志熙逮捕了吴殿杰、魏尚元,对他们动用酷刑:用竹签插入他们的手指,并在其两指之间夹上子弹,再将其手指合绑起来用力挤压,疼痛难忍,死去活来,但他们宁死也不招供。敌人气急败坏,终于下了毒手。9月15日,敌人召集全城居民开大会审判吴殿杰等人。他们在县立高小搭起台子,摆出了杀人铡刀、秫秸。见此情景,群众纷纷向场外退去,敌人开枪威胁群众。当张志熙宣判吴殿杰等死刑时,只听吴殿杰大喝一声:“我不忍看乡亲们被你们铡死,就从我开始吧!”敌人用秫秸把吴殿杰捆起来,将他的头按在铡刀之下,吴殿杰身首异处,惨不忍睹。
后来,乐亭文工团以吴殿杰烈士的事迹编演了鼓舞人民斗志的话剧《血泪仇》。
张 更 时
张更时,原名张凤彬,乐亭县毛庄镇夏康庄村人。192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是长子,下有弟妹4人。1942年初中毕业后,在公官营小学教书。1943年,由于家里人口多,难以维持生活,父亲留下张更时在家,带着其他亲人去东北肇东做小买卖勉强度日。家人走后,族兄张凤楼动员张更时参加了革命工作,先后任一区教育助理、民政助理。
1946年12月,国民党九十二军二十一师两个团的兵力,对乐亭进行“拉大网式”大规模进攻。为保存实力,避敌锋芒,乐亭县委领导县、区、村党政干部及县大队向沿海一带转移。面对严峻局面,乐亭县委在曹庄召开紧急会议,作出了化整为零,突破国民党军包围的决定。当夜,绝大多数人员在当地村干部、民兵帮助下,成功突破国民党军包围圈,向姜各庄等地转移。张更时随部分人员撤到姜各庄,准备渡河去昌黎赤崖。此时,追击的敌骑兵赶到,张更时等人纷纷跳入滦河。河中虽有一木船,但无船夫,只好泅渡过河。敌骑兵见河中有人,便开枪向河内射击,张更时不幸中弹被河水溺死,其他大部分人员则游到河岸,突破了国民党军重围。
事后,县长刘志一令人将张更时的尸体打捞上来,安葬在昌黎赤崖。一个月后,张更时祖母得知他牺牲的消息,悲恸至极,晕倒在地,经抢救无效去世。张更时牺牲的事,当时他父母并不知道。1949年,张更时的家人从东北迁回乐亭,母亲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痛苦不已,精神失常,不到一年也与世长辞。
张更时牺牲后,家人从他生前穿的白制服裤子里找到他留下的遗书,上面写满了6张毛头纸。遗书大意是:“由于父母长年在外,音信不通,儿时常怀念。儿所处环境十分危险,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儿受共产党的培养,从事革命活动,任斗争如何残酷,也要坚持到底,目的在于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二妹聪明好学,应多念几年书,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张更时的父亲在世时,经常翻看他的遗书,边看边流泪。两个女儿看到父亲时常哀伤,将遗书焚掉。可惜,这份珍贵的遗书未能保留下来。
宋瑞英和李凡
宋瑞英,1926年10月生于乐亭县于家坨村一个农民家庭。1943年小学毕业后即参加了于家坨村妇救会工作,任村妇救会主任。1944年任北常坨村小学教员。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宋瑞英调到七区,先后任妇联委员、主任。1946年初,在乐亭县进行的清算斗争中,宋瑞英积极组织全区群众斗争这一带出名的恶霸地主王作舟等。
李凡,原名李山,1924年生于兰坨(现城关镇)老母庙村一个贫农家庭。1944年,由东北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教员,并积极参加抗日爱国活动。1945年,任乐亭县七区教育助理。他时常深入学校,向师生宣传革命思想和革命道理,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期间,和在七区工作的宋瑞英经常来往,并建立了恋爱关系。1945年9月,乐亭抗战胜利喜庆之际,二人结婚,成为志同道合的夫妻。
1946年8月,宋瑞英被调到县妇联任妇联委员后,工作更加勤奋,经常深入到各地了解情况,检查工作。这年发大水,工作环境艰苦,她曾多次趟着齐腰深的水去慰问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李凡也因工作需要调到乐亭县委工作。
1946年底,国民党军人二十一师在师长郭会仓亲自督战下,分三路大举进攻路南,对乐亭进行疯狂“扫荡”,乐亭城镇全部陷入敌手,斗争进入了极其残酷的阶段。面对严峻的斗争现实,宋瑞英和李凡没有退却,而是坚持斗争。
一天清晨,何官营村被敌人包围,李凡在突围中身负重伤。组织安排他到于家坨宋瑞英家养伤。宋瑞英回家探望时,由于奸细告密,他俩双双被捕。敌人为了获取共产党的情报,连夜提审。对他们诱降不成,就动用酷刑,瑞英和李凡始终没向敌屈服。家里托人来保他们,瑞英断然拒绝。敌人气急败坏,决定对他们下毒手。1947年1月5日清晨,宋瑞英和李凡被押到县城西大桥。年仅21岁的宋瑞英和23岁的李凡,为了革命事业、人民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高 永
高永,化名高云,1908年生,乐亭县古河乡后小营村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3岁起给地主“扛活”。1944年,高永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小港村劳工会会长。他工作积极,认真负责,深受群众的拥护,在他强烈要求下,脱产参加了区小队。
高永参加区小队后,队长看他眼睛不好,打仗有困难,想分配他当炊事员,但他坚持要扛枪打仗,在战场上和日伪军拼杀。
1946年9月,国民党军进攻乐亭。领导考虑高永眼睛不好,不易被国民党军注意,就分配他当了侦察员。虽然环境艰苦,但他经常出没敌占区了解敌情,获得了很多重要情报。在当时恶劣环境下,曾有人劝高永自首,免得危险。他表示决不向国民党投降。
1947年3月14日,高永在侦察敌情时顺路回家。由于坏人告密被国民党军逮捕。高永被捕后,敌人威逼他投降,追问县区工作人员及公粮下落。高永坚定地说:“我啥也不知道,知道也不说,打死我也不投降!”敌人用皮带、木棍等打得高永遍体鳞伤,却未从他嘴里得到半点秘密。后来,国民党军在他家里翻出两颗手榴弹,就更加凶狠地毒打高永,用刺刀扎得他满身伤痕累累,最后连路也不能走了。
15日,高永被架着走上刑场,他在街上大骂敌人。临刑前,他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高永牺牲时,年仅38岁。
郭 春 瑞
郭春瑞,1927年8月生,毛庄镇北常坨村人,中共党员。1935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41年入滦师学习。1943年3月参加八路军,任第八区队长田川的通讯员。后任连队文书,团政治处干事,《冀热辽画报》社记者。郭春瑞随军参加过保卫四平、三下江南等多次战役采访。八区队和十二团经常活动在乐亭、昌黎、滦县、迁安、卢龙等地区,是八路军在这一带的主力部队。每当部队迂回作战路过乐亭县时,虽然离家不远,但郭春瑞从未回家看望父母,直到光荣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郭春瑞在东北画报社任战地摄影记者。1948年7月28日,他被派往锦州战地采访。到达锦州外围后,他主动要求跟随主攻部队拍摄突击场面。10月,郭春瑞随部队在锦州外围战斗中采访了七八天。10月13日夜间,他随部队攻入锦州东郊东大营。拂晓时,部队占领了国民党军的防守工事,锦州外围被突破。14日10时,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发起总攻。
夜间郭春瑞随一三四师攻入锦州城。15日,在纵深战斗中,郭春瑞一手握着驳壳枪,一手拿着照相机,和“尖刀班”战士们冲进敌军司令部。为了记录下解放锦州的历史性场面,郭春瑞登上国民党军司令部所在地,锦州纺织厂楼顶进行拍摄。战场上炮火连天,巷战激烈。正当郭春瑞举起照相机拍摄时,被两个暗藏的国民党军用刺刀扎进右腹。郭春瑞忍着剧痛与国民党军搏斗,直到战友们冲上来把那两个敌人消灭。
郭春瑞负伤后,被送往辽宁北票一家医院治疗,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1948年11月12日光荣牺牲,时年22岁。如今,郭春瑞所拍摄的照片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他在采访锦州战斗时随身所带的护照,作为革命文物,珍藏在辽沈战役纪念馆。
赵 先 有
赵先有,1928年生于姜各镇庄头村。19岁入伍,编入华北军区独立第一旅当战士,先后参加平津战役、太原战役、解放大西北等战斗。1949年2月,赵先有所在部队改编为第六十五军一九四师五八二团,他任二营六连副指导员。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2月,赵先有随部队奉命入朝参战,不久就参加第五次战役和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10月,志愿军为在停战谈判中争取主动,发起秋季战术反击,第六十五军一九四师奉命夺取敌占的西场里北山和六七高地。10月2日20时15分,五八二团七连和五连在炮兵和坦克的支援下,分别用45分钟和1个小时,攻占了西场里北山和六七高地,歼敌二个加强排,尔后由五连三排坚守六七高地。3日14时,团指令六连干部率二排接替五连防务,连续击退敌5次冲锋。战斗中,连长和指导员相继负重伤。21时,副指导员赵先有率1排和四班冒着敌炮火封锁增援二排,他命令2个小组绕至敌侧翼,占据有利地形,待敌进至阵地前沿时,突然向敌实施反冲击。敌遭意外打击,弃尸40余具,仓皇溃退。
战斗间隙,赵先有仔细察看地形,召集一排长王成林、二排长王贵印研究调整部署,他强调:“立即加修工事,警惕敌人更大规模进攻,誓死守住阵地!”不出所料,4日凌晨5时30分,敌人先后以57架次飞机向他们阵地狂轰滥炸,共投下炸弹500余枚、汽油弹90余枚。9时,敌出动约2个连的兵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分批轮番冲锋,均被六连击退。敌多次反扑未成,于12时出动4辆坦克,企图偷袭六连东北侧阵地。赵先有早有防备,预先埋伏在那里的无后座力炮大显身手,将敌人坦克全部击毁。13时,敌2个连在一五五高地山脚下集结准备进攻,赵先有及时用报话机联络,为志愿军炮兵指示目标将敌击溃。19时,敌一个连分两路迂回包抄,当敌逼近时,赵先有一声令下,战士们以手榴弹、自动武器齐射,敌人慌乱溃退,他又下令阵前出击,并率一个组追歼残敌。此次战斗共毙、伤敌人402名,击毁敌坦克6辆,击伤4辆,缴获大量枪支弹药,赵先有两处负轻伤。
由于数日来连遭挫败,敌人恼羞成怒,动用全部火炮并呼叫来30多架次飞机,于5日7时开始实施地毯式轰炸,投掷炸弹380枚、汽油弹32枚。高地上浓烟滚滚、飞石四溅,六连阵地一片火海。10时,敌集中一个营兵力,在15辆坦克支援下,向六连东北侧阵地猛烈进攻,战况空前激烈。六班伤亡很大,赵先有左臂负伤,仍坚持战斗,并命令七班赶往增援,但终因敌众我寡,前沿阵地被敌突破,赵先有指挥全体指战员英勇抗击。双方短兵相接、白刃格斗,敌人纷纷倒下,但六连也伤亡殆尽。6日,阵地上仅剩身负重伤、双目失明、已不能动弹的赵先有和多处负伤的通信员刘顺武,敌人畏惧不敢轻易接近,哇哇乱叫。此刻在团指挥所报话机里突然听到赵先有急促的声音:“首长,快向我阵地开炮!”英雄的声音感动了所有的人。团长张振川用望远镜看到刘顺武把赵先有背进防炮洞,立即命令火炮压制表面阵地之敌。当志愿军反击部队重新夺回阵地后,见到六连指挥所里静静躺着已壮烈牺牲的赵先有和握枪守在洞口的刘顺武,洞外横着20余具敌尸。
为表彰赵先有同志的英雄事迹,1953年1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为赵先有烈士追记特等功,十九兵团给其所在六连记特等功。
邸 宝 善
1929年3月,邸宝善生于乐亭县汀流河镇徐庄。1948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班长、班长、保卫员、飞行员、中队长、大队长、师射击副主任、副团长、团长、空军028部队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
邸宝善参加革命后,转战南北,参加了数十次战斗,为党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屡屡战功。1948年底,他在华北四纵队五七四团通讯排任副班长时,参加新保安战斗,荣立三等功;1949年4月,在一九二师五七四团任班长时,参加了解放太原战役,荣立一等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邸宝善同志被调到空军部队当飞行员。由于成绩突出,荣立二等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击落、击伤敌机各一架,再次荣立二等战功。
1969年7月16日,邸宝善在执行训练任务中,驾驶的飞机发动机突然发生意外故障,指挥员命令他跳伞,但他为了保护飞机,不顾个人安危,试图靠飞机的滑翔在乡村路上紧急降落,这时飞机失去动力,离地面已经很低,当他正准备着陆时,突然发现在降落地面上有个村庄,眼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一场重大的事故就要发生,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他为了保护村庄,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果断地改变了航向……飞机坠毁在村旁田野而光荣牺牲,年仅40岁。
甄 平
甄平,1957年7月生于阎各庄镇国仙院村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父亲甄文林原任五十五军副政委,母亲、姐姐、哥、嫂都是部队转业干部,弟弟是现役军人。
1974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党的“上山下乡”号召,到某地水电站工地劳动锻炼,被知青连选为排长、团支部委员。1977年,甄平应征入伍后,先后被评为模范团员、学雷锋标兵,第一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中荣立三等功2次。1978年3月,被提升为班长。1979年1月,被任命为排长。
当越南反动统治者不断侵犯中国边境地区时,甄平多次向党支部写决心书,要求参加严惩越南侵略者的战斗。1979年2月26日,甄平所在八连接受担负主攻扣马山的任务并担任突击排。扣马山高800米,陡坡密林,地形复杂,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它是谅山的门户,能否按时攻下扣马山顶峰,事关谅山之战的全局。他连夜召集班长和各班骨干开会,制定出战斗方案。2月27日,八连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向扣马山守敌发起攻击。他们连续通过敌人的3道炮火封锁区,突破了敌人4道防线,攻占了扣马山西北侧八号高山。下午3点35分,八连发起了向扣马山顶峰的最后攻击,甄平带领全排一直冲在全连的最前面。每冲到一个突击部,他就打出信号弹,向指挥所报告突击排已到达的位置。指挥所马上命令支援炮火梯队向顶峰延伸,甄平紧跟在炮火弹着点20米左右的距离上勇猛冲击,组织全排火力连续打掉三个敌人火力点,直插顶峰。支援炮刚停,甄平就冲到离敌人山顶战壕只有15米的地方。躲在防炮洞里的敌人,根本没想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得如此神速,便头也不抬地扔手榴弹。一排排手榴弹冒着烟,从一排战士头上飞过,甄平大喝一声:“消灭敌人火力点!”全排战士一齐开火。就在甄平越过战壕,举起信号枪,打出胜利的信号弹的刹那间,藏在暗堡中的残敌突然打来一个点射,甄平倒下去了。八连战士高喊着“为甄排长报仇”的口号,彻底消灭了残敌,直向凉山挺进。
当时,各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甄平同志的英雄事迹。部队党委给甄平追记一等功,为表彰他在战斗中创建的功勋,团党委报呈上级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
史 志 军
史志军,1972年生于庞各庄乡王庄子村。1991年8月,由乐亭县第一中学考入解放军张家口通信学院,199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7月军校毕业。先后在装甲七师二十七团和装甲一师一团任排长、副连长、连长、技术员、通信参谋。2001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班,少校军衔。2003年8月17日回家探亲时,在乐亭县浅水湾浴场因抢救溺水少年温海宁壮烈牺牲,年仅31岁。
史志军同志壮烈牺牲后,他英勇救人的壮举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2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3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党委研究决定批准史志军同志为革命烈士,2004年4月,总参谋部党委给史志军烈士追记一等功。
(资料来源:乐亭县委党史研究室)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