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红色记忆:铭记悲壮岁月 弘扬民族精神

    发布于:2021-07-06 11:04:2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警醒华夏儿女。在全面抗战爆发一周年之际,1938年7月掀起了一场席卷整个河北省东部地区的抗日风暴,这就是举世瞩目、震惊中外的冀东人民抗日暴动。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即于8月决定在河北省、热河省(今分属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10月起,以李运昌、胡锡奎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共冀热边特别区委会,通过冀东抗日统一战线组织,联系洪麟阁等抗日人士,广泛发动民众,准备举行武装起义。1938年6月,以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治委员的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平西(今北京以西地区)挺进冀东,沿途连克昌平、延庆、兴隆等县城,造成起义的有利条件。7月6至7日,冀东武装起义首先在滦县港北村、丰润县岩口镇爆发。接着,遵化县地北头、蓟县邦均镇及开滦矿区也相继爆发起义,并在滦县杨家院、遵化县玉皇庙等地打退日伪军的进攻。起义浪潮很快波及20多个县,参加起义的人数达20余万,并组成7万余人的冀东抗日联军和近3万人的其他抗日武装。冀东抗日联军与第四纵队转战冀东,一度切断北宁铁路(今北京一沈阳),收复平谷、蓟县、玉田、迁安、卢龙、乐亭等县城和广大农村,初创了以蓟县、平谷、密云为基本区的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8月中旬,冀东抗日联军主力与第四纵队在遵化县铁厂镇会合,8月下旬成立冀察热宁军区和冀察热宁行政委员会。10月下旬,冀东抗日联军5万余人随第四纵队主力向平西转移,途中遭到日伪军的围追堵截,大部失散,剩余数千人,一部抵达平西,一部返回冀东与第四纵队留下的部队会合,坚持冀东抗日游击战争。

冀东人民抗日暴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组织的一次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伟大壮举。暴动震撼平津、轰动全国,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冀东的统治,配合了全国抗战,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为开创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暴动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一方面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细致不畏艰险的工作,另一方面在于保家卫国共御外敌的民族精神激发出强大动力,使得各界民众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之下。

80多年过去了,我们缅怀那场排山倒海惊心动魄的抗战浪潮,仍会被军民联合抗战的民族精神所震撼,深切感受到群情激奋的磅礴力量。

民族精神是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的动力之源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为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首先,从抗战背景看,英雄的冀东人民富有反抗侵略的光荣传统。九一八事变爆发,立时轰动冀东。煤矿工人带头请愿,冀东各地民众、团体、学校等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誓死救国的决心,迅速形成抗日救国高潮。1933年春天,长城抗战爆发,冀东人民成了抗日部队有力的后援。李运昌等人发起的京东民众御侮救亡总会在乐亭县乡间成立。同年冬天,兴隆县黄花川孙家杖子村农民孙永勤率众举行抗日起义,建立了“民众军”,拉开了冀东人民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帷幕。次年5月,在一些共产党人的鼎力协助下,这支发展到约5000人的抗日队伍改编成抗日救国军,在长城内外坚持武装斗争长达一年半之久。

冀东地区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的故乡所在地,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就有了党的活动和组织。东北沦陷后,中共河北省委在乐亭建立了京东特委,为发动和领导冀东抗日斗争做了很多工作。举行了玉田暴动、迁安暴动等武装斗争,建立了一些抗日组织,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日益深入人心,为准备发动大规模的武装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

其次,从抗战力量构成看,英雄的冀东人民富有同仇敌忾的斗争精神。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回顾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的全过程,呈现的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军民联合抗战的宏大场景。在抗战的洪流中,有八路军四纵正规部队和抗日游击队作为中坚力量,还融汇了社会各界的抗日武装。有共产党组织发动的煤矿工人队伍,有地方民团组织,有投笔从戎的教师、学生,有绿林好汉、草莽英雄,也有在民族大义感召下起义的伪警察,甚至国民党“蓝衣社”成员也参与其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参加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的工人、农民、军人、爱国知识分子和各党派、各界人士等各方面力量多达10余万人,参加暴动活动的群众有20万人以上,遍及滦县、乐亭、昌黎、抚宁、迁安、丰润、遵化、玉田、蓟县、宝坻、宁河、青龙、兴隆等县域和唐山矿区。多种成分的武装力量之所以能够融合一起,形成声势浩大的抗日洪流,就是因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所有的人都具有爱祖国、爱家乡的共同情感,都具有共御外敌救亡图存的共同信念,都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正是民族精神的烙印,成了所有抗日武装力量的一个共同标识。

再次,从暴动全过程看,英雄的冀东人民富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北方局的领导下,河北省委从思想、组织准备上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先后派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到冀东工作。深入农村、矿山发动群众,做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1937年12月,李运昌代表冀东党组织在滦县多余屯召开京东10县抗日人民代表大会,民团首领高志远和爱国人士洪麟阁、杨十三等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决定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冀东分会。会议除讨论加强抗日宣传、组织工作外,着重讨论组织冀东抗日联军,开展游击战争问题。

除武装斗争的准备之外,冀东党组织还发动了工人、农民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斗争。1938年3月,开滦煤矿的3.5万多名矿工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并取得胜利。同年6月,乐亭、滦南一带的3000多名农村雇工联合起来,要求“长活价”(工资),并喊出“青纱帐起来抗日去”的口号。经过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加入武装自卫会和抗日救国会。暴动打响以后,不仅有抗日联军按计划统一领导下的起义,而且还有民间武装自发地踊跃参与。7月6日,中共滦县县委和红军干部李润民连夜召集暴动骨干300余人,在滦县港北村宣布起义。7月7日,400多名暴动骨干在李运昌等冀热边特委干部直接领导下,于丰润县岩口镇发起暴动。7月8日,洪麟阁、杨十三在中共代表李楚离的帮助下,在遵化县地北头起义。7月14日,中共蓟县县委领导了邦均起义。7月16日夜间,抗联第二路部队策应开滦矿工起义。在此期间,抗日浪潮,摧枯拉朽,群情振奋。许多民众自带武器投奔队伍,一些上层人物捐枪捐物,多地伪军伪警弃暗投明,更有有志之士自发组织队伍积极响应。卢龙县简师校长高敬之听说滦县抗联起义后,在家乡沈官营自动组织几百名农民起义,解放了卢龙县城,部队很快发展到3000多人。高敬之率队积极寻找党的领导,暴动后期加入共产党。此外,还有多股自动组织起来的队伍。在昌黎南部有丁万友部3500人,曾围攻昌黎县城,随后参加了抗日联军。在兴隆、遵化一带有绿林英雄杨二拉起来的2000多人,抗日很坚决,号称救国第五路军。在唐山附近,有贩卖鸡鸭的小商贩组织的抗日游击队。

冀东人民抗日暴动从7月6日港北起义和7月7日岩口起义开始,首先在以滦县、昌黎、乐亭、迁安、遵化、丰润、玉田、蓟县、平谷、三河地区和开滦煤矿为中心的广大山地和平原发展起来,并推动了周围21县人民参加暴动。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组织起20万人参战,其中有10万人的武装力量,打了许多胜仗,并很快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指挥机构,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胜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中共中央与北方局建立冀东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得益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正是依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面旗帜,先后成立了冀东人民武装抗日自卫会和抗日联军,团结了广大工农、基本群众和知识分子,争取了许多地方士绅、民团头目、伪军伪警,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和社会关系,把广大抗日爱国力量吸引团结在党的周围,带动了全民大起义。为什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面旗帜有如此凝聚力  就在于这面旗帜彰显的是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民族精神,这就是觉悟的力量。

冀东人民抗日暴动胜利以后,确实又受到了严重挫折。幸有李运昌等率部突围,返回冀东。李运昌部直属队只剩下130人,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也是暴动的骨干分子。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李运昌鼓励大家克服困难,树立信心,重整旗鼓。直属队会议决定:把共产党员分散到各地,恢复地方党的工作,收拢失散的暴动人员,待机重新组建抗日队伍。到1938年年底,李运昌已召集原武装暴动人员1400余人,与八路军留在冀东的3个游击支队配合活动,开展分散的游击战争。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的胜利固然让人为之振奋,而挫折之后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更令人肃然起敬。冀东人民抗日暴动中诞生的冀东抗日联军虽然在西撤中遭受严重损失,但暴动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基础。

弘扬民族精神是对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的最好纪念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敬重英烈先贤,就会数典忘祖,迷失本源。今天,我们纪念冀东人民抗日暴动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和平年代,我们虽然不能亲历烽火硝烟,却能传承革命先辈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我们铭记悲壮岁月,弘扬民族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既是对英烈的告慰,更是对历史的敬重。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兴衰,都与是否有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直接关联。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这既是为了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为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凝聚民族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伟大的民族孕育伟大的精神,而伟大的民族精神又必将成为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只有弘扬民族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才能始终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新的征程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弘扬民族精神,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但是如果没有先进力量的引导,一种自发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冀东人民抗日暴动之前,一些自发的地方武装奋起反抗,虽然轰动一时,但最终归于失败,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长远的斗争方向。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的成功,就在于党的统一领导,整合了所有抗日武装力量。

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一心为劳苦大众求解放。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种初心和使命正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拥护党的领导和热爱祖国是一致的,爱党就是爱国。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弘扬民族精神,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主义中国必将走向繁荣富强。

弘扬民族精神,要坚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而不可征服,靠的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优良的革命传统的支撑。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造就了中华民族多方面的宝贵精神,比如:勤劳勇敢、富于韧性的斗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追求统一、反对分裂的团结精神,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节俭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牺牲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如此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结晶。冀东人民抗日暴动中,民族精神像一种无形的纽带,将多种身份的武装力量凝聚在一起,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掀起抗战热潮。

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最本质的特征。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全国上下一片盛世欢歌。历史反复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民族精神必将是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讲话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我们坚信,历史的记忆不会被抹去,悲惨的命运更不会重演,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增强忧患意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有足够的能力维护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

弘扬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需要在国家安危与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也需要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时刻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更需要亿万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屡遭列强掠夺,国力积贫积弱。但每当外族入侵,总会有一批又一批有骨气的中国人奋起抗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凭借民族气节苦苦支撑。这些人堪称中国的脊梁,民族的英雄。当年的冀东人民抗日暴动,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英雄的冀东人民发出“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呐喊。在武器落后、缺乏训练的情况下,冀东人民依靠不怕死的精神战胜强敌,赢得暴动成功。对此,我们应该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在当今和平建设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我们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坚定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一方面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综合国力。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密切同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为全人类消除战争、和平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作者呼晓川,乐亭县委党校原副校长)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