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红色记忆:记昌乐办事处主任高纯一

    发布于:2021-07-06 14:21:01


高纯一,原名夏永林,河北滦县人。在冀东大暴动前,高纯一在滦县路北高各庄一带活动,当时与李光宇等联络各村小学教员从事抗日宣传,并积极发展了一批农村优秀党员。1938年冀东大暴动时,担任第五总队第三大队队长。1939年9月参加北方局党校学习,1940年5月毕业后回到冀东。1943年年初,冀东地区抗日斗争形势开始好转。3月初,中共路南工委在乐亭地区建立昌乐办事处,高纯一任主任,负责开辟昌黎(滦河西)、乐亭地区。肩负三大任务:即建立政权,建立武装,发展党员。办事处成员由刘志一、李明、刘仲一、王慎斋及文书宋晓波和三名警卫员组成。临行前,李运昌写给王滩大乡长王建涵一封信,让高纯一拿信与其联系。在一天夜间,高纯一率办事处成员由路北沿秘密交通站到滦南,从滦南过青河进入乐亭沿海地区。

高纯一率乐亭办事处人员进入乐亭后,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抗战。办事处人员先到了何新庄村,住在赵书元家。赵书元是一个开明的上层人物,在本村学校当校董,同情抗日。在何新庄,高纯一召集教师、学生开会,进行抗日宣传,教唱抗日歌曲,对师生影响很大,师生们的抗日情绪很高。此后,反对顽固教师,学生们曾集会罢课,有几十名学生要求参加革命工作。进入乐亭十几天后,高纯一把李运昌写的信交给了王建涵。王建涵表示支持抗日斗争,被争取过来,为办事处做了不少工作。后来,在建立昌乐亭联合县政府时参加了工作,任财政科科长。

昌乐办事处在开辟抗日游击地区时,采取逐乡开辟的方法。为站稳脚跟,便于开展工作,防止大乡长们向日伪报告,办事处人员就住在大乡长家里。当一个大乡的工作做好后,就到另一个大乡。首先,向大乡长讲述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进行抗日宣传,然后让大乡长召集保长会议,由办事处人员向他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让他们参加抗日工作。在会上,要保长们立下誓约:必须真心向我,假心向敌,否则就要杀头;日伪军来了,也要应付,日伪军召集乡、保长会议也要去参加,但每次会议内容,必须真实而及时地向办事处汇报;日伪军问八路军的情况时,不许报告真实情况。这样,保长看乡长靠近办事处人员,保长们也开始接近办事处从员。办事处人员深入到村里开展工作,逐渐顺利起来。

在农村的工作有了成效之后,办事处又向城里深入,与县城的上层人物取得联系,做争取工作。1943年4月间,高纯一派赵书元、安蕴普到乐亭城里与绅士王书元、秀才李皋之取得联系,将他们二人请到石碑大乡,准备了几桌酒席,饭后向他宣传抗日救国的意义和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见面只做了一下宣传,并没有交给他们任务。5月间,青纱帐刚起来时,高纯一又把王书元、李皋之请到赵书元家,给他俩布置了任务,让他们争取伪县知事张树森和商会会长孙慎封做抗日工作和征收物资。

过了一段时间,高纯一收到王书元的信,说伪县知事张树森的工作不仅不好做且受到了威胁,没有做通。高纯一得知情况后,他给张树森写了一封信,主要意思是:劝张树森不要当铁杆汉奸,应干些抗日工作,否则人民是不会饶恕的。同时,办事处暗中在城里贴出抗日宣传的布告。但是,过去了好多天也没有张树森的消息,争取商会会长进行征收物资的工作也很迟钝。对此,高纯一和区长们研究决定,打县城城门的岗哨,给伪政府以警告。在一个集日,高纯一带办事处人员,打扮成富人模样进入乐亭县城,高纯一负责打南门,李明打北门,王慎斋打西门。结果打死南门岗哨1名,俘敌2 名,缴大枪3支。

打击县城城门的岗哨后,高纯一又给张树森写了一封信,对其进行威慑和劝说。同时,也给商会会长孙慎封写信,要求商会征收物资。不久,商会会长就征收了1600匹大布和两麻袋伪币,交给了办事处。将这些钱物交送军分区供应部队,李运昌写信表扬了办事处的工作。此后,伪县知事张树森也有所转变,在以后的赈灾中,张树森还筹集了几十石玉米。

1942年,乐亭遭到严重水灾,农民收成无几,沿海一带更为严重。加上秋季日伪政府强征民工,摊派太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1943年3月,沿海一带农民大闹粮荒。高纯一把乐亭的灾荒向地委成员丁振军做了汇报,并提出了开展赈灾工作的意见,丁振军很同意开展赈灾工作。昌乐办事处成立了赈灾委员会,由高纯一任主任,赵书元、王建涵等进步人员任委员。通过开展工作,征粮100多石。开始,在新开口、贾滩上等村设立了粥锅数处,给灾民放粥。十几天后,遭到日伪军破坏,粥锅被砸。随后,由放粥改为放粮。办事处从征收的粮食中拨出30万斤,通过上层人士筹集粮食30万斤,在沿海设立放粮摊点,向灾民发放粮食。放粮摊点又遭到日伪军破坏,改为放款,共向灾放款百余万元。

在高纯一领导下,赈灾委员会确定了“救死不救贫”的赈灾原则和粮款发放的具体方法。每次放粮放款前,先摸底排队,经过评议确定人员,然后才进行发放。粮款发放工作由各总区长亲自掌握,边检查、边发放。各村放粮时,每5天放一次,放给5 天的粮食。款每10天放一次,每次的钱数不同。放粮放款,从1943年3月开始到新粮上市结束。

通过开展赈灾工作,使沿海百余村庄1.8万余人得到救济,安全度过了灾荒,群众深受感动。办事处和区政府工作人员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党在群众中有了较高的威信。赈灾过程中,通过抗日宣传,群众情绪高涨,抗日工作在沿海一带很快展开。

在日伪推行的“治安强化运动”期间,党的基层组织屡遭破坏,急需恢复。1943年3月,高纯一受上级委派,带领刘海波、常振忠等几名妇女干部从路北来到乐亭开展抗日斗争,负责发展党员工作。从沿海一带十家子、八家子、赵滩、高各庄、王庄子等十几个村开始,每个村发展1至3 名,村与村之间不发生横向联系。发展的对象是贫穷的农民、渔民、长工、武装班长、办事员和小武工队员。村设党小组,没有建立党支部。当时,党组织没有形成正式机构,总区长也做党的组织工作,党员隶属于所在区区长领导。到1943年底,乐亭发展党员近百名。

1943年4月,昌乐办事处成立四个总区,按路南工委总区序列为六、七、八、九总区,建立了区政权组织。区政权建立时,各区仅设总区长和一名通讯员,总区长由办事处人员担任,通讯员从各区挑选,在各镇都设有日伪军据点,高纯一和各区人员就活动在日伪军据点的周围。

1943年5月,高纯一组织建立妇救会。妇救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解放妇女等。因乐亭的妇女比较开明,在沿海一带村庄妇女工作开展很快。

随着区政权的建立,各村设武装班长和办事员,武装班长做民兵工作,办事员做征收工作。武装班长和办事员由村产生,大都是可靠的群众,也有些村是由被争取过来的乡丁担任。

同月,昌乐办事处颁发布告:严禁贩卖、吸毒。砸毁各镇之熟膏店(鸦片烟馆、白面馆),举办戒烟所。很受群众拥护,但是有些人仍置若罔闻,继续出售毒品。高纯一与区干部研究决定,打掉四镇的大烟馆。他们利用集日先后进入四镇,把大烟馆全部砸掉,令卖毒品者将大烟土、大烟膏、白面儿和烟具全部交出,否则就要杀头。据统计,共收缴大烟土和大烟膏180多斤,收缴烟具装满了两麻袋。

此后,高纯一安排在沿海王滩、王各庄、何新庄等村开办了戒烟所,集中100多名大烟鬼强制戒烟,用没收的大烟配制了戒烟药,并由区政府出粮供戒烟人生活。肃毒戒烟工作感动了吸大烟者本人和其家属,有的主动将自己儿子送去参军。同时,也受到群众和上层人士的赞扬。

由于昌乐办事处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因而上下层关系都很密切,使开辟地区工作有很大进展。群众也团结在党的周围,抗日情绪很高。通过对上层人物的宣传教育和团结改造,多数人转变了态度或被争取过来。

当时,盐场设立盐警队,这些人经常借检查私盐为名到各村打骂敲诈群众,百姓恨之入骨。1943年6月,高纯一与各区长研究,决定缴下红房子盐警队的枪支。一天拂晓,高纯一与王慎斋等10余人来到红房子盐警队,见盐警正在睡觉,便从窗户进去缴了3个岗楼盐警的枪,共缴获大枪18支,用这些枪成立了武工队。武工队成立时有十几个人,后来发展到五六十人,沈英任副队长。武工队员多数是贫困的青年农民和渔民,经常活动在沿海一带和日伪军据点周围。这是乐亭沿海发展起来的第一支武装组织,到昌乐联合县政府成立时,已成这县武装力量的骨干队伍。

1943年8月,成立昌(昌黎)乐(亭)联合县政府,李海涛任县长。高纯一与李海涛交接了工作后离开乐亭到路北工作。1947年6月,高纯一第二次来到乐亭,任乐亭县县长。

1947年初冬,为围困乐亭县城,乐亭县发动几万人,在离城四五里的地方一夜挖出了一道深五尺的封锁沟,使县城内的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断绝粮草。不久,守城之敌弃城逃跑。为支援解放战争,乐亭县积极发动群众,搞好支前工作。1948年夏收,积极交公粮,多次组织大车万余辆去路北送粮,由县财政科带领,运送粮食一千五百余万斤。11月,支援平津战役时,乐亭县出去八个团的担架队,达万余人,高纯一任担架队司令员,各区长任团长。后来,担架队胜利而归,受到部队的表扬。

1949年2月,乐亭抽调百余名干部南下,高纯一任乐亭南下工作队政委。5月,在李楚离的领导下,由唐山出发奔赴湖南、广西。后来,高纯一任广西玉林地委监委书记等职。

  (资料来源:乐亭县委党史研究室)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