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纪念先驱:相伴启明星

    发布于:2021-07-06 14:34:46


您用泥土的芳香,酿就丰腴和清醇

您用博爱与真诚,溶化炽热的情愫

您是一朵绽放的兰花,用馨香沁人肺腑

您虽是一个平凡的女性,却用热血浇铸灵魂

您追随播火者迎接自由女神,您陪伴着启明星释放周身温度

您用平凡展示着伟大,您用大爱变成了精神

——题记  

她生于滦河岸边一个古老的村落,这里是启明星升起的地方。她以朴实和圣洁陪伴着晨星散发着馨香,她,就是李大钊的夫人、伟大女性——赵纫兰。

赵纫兰,光绪九年腊月二十四(公元1884年1月21日)在乐亭城东大黑坨村出生,父母给她起名叫小翠,因在姊妹行中她排行第三,人们又习惯地称其为三姑娘。后来父亲又给她起大名叫纫兰。此名不仅别致文雅,叫起来也琅琅上口。

小纫兰少年聪慧,性格真像她名字一样,温顺儒雅,在父母的教育引导下,知情达理。向母亲学做针线,跟兄长学识文字,十几岁后,出落成既熟练针线活计,又识文懂事的大姑娘,颇得乡民称赞。1899年,在阵阵唢呐声和鞭炮声中,赵家福臻堂的三姑娘出嫁,婆家是相隔十几家的西邻怀德堂李家的小耆年(李大钊幼时名字)。由此,赵家三姑娘就由一个妙龄少女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主妇。

含 辛 茹 苦

赵纫兰出嫁当年17岁(虚岁),而丈夫耆年却只有11岁(虚岁),正是幼年时期。当时的李家,小耆年父母双亡,上有年迈的祖公祖母,尤其是老祖母崔氏,她又憨又傻(老年痴呆),对这个过继而来的孙儿并不喜欢,只有老祖公十分疼爱他的孙儿,亲自将他抚养,自三四岁上就教他认字,六七岁就让他到私塾读书学习。赵纫兰进了李家门后,家中可谓是老的老、小的小。李家原有经商根基,祖公也置办了一些家业,尤其是土地,房产,而此时他人老了,很多事情已力不从心,家中又无其他男人管理,这都需要这个新过门的媳妇帮助祖公料理。她自然担起了家中生活的重担,上要伺候爷爷、奶奶的饮食起居,下得服待年幼的丈夫上学读书,而个别亲属也乘家中俱是老小,刚过门的媳妇社会经验不多,经常前来索取财物,都需妥善处理。尤其是侍候丈夫耆年,她更是尽心尽力,平日做衣做袜,洗涮缝补;清晨打点洗漱、饮食和上学事宜;晚上,还要预备茶饭,秉灯伴读,在伴读中,小耆年经常利用学习间隙,给她讲解历史、社会方面的知识,打开了她那扇传统思想的封闭的天窗,使她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历时5年多,直到耆年考上永平府中学。在这期间,老祖母故去,她又帮助祖公料理了丧事。

1906年秋,80岁的老祖公辞世,她作为家里的主妇,亲手料理了老人的丧事。丈夫大钊继续求学,考上了天津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为求真理,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读书,她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因为丈夫求学所需的一切学资费用都要自己筹措,无奈之时,只好求乞亲友,东奔西走,典当挪借。而家里的一切生计和社会庄情,均需她经手处置。特别是家里的土地经营租种,虽然有自己家父兄帮助,但一些具体事宜还都得她自己上心管理。在这几年里,葆华、星华相继降生,不仅家里家外的事情需要忙活,还得抚养两个幼小的孩子,真是让她操尽了心。然而困难不仅没有把她压垮,经过十多年历练,却使这个柔弱女子变得愈加坚强起来。

铮 铮 铁 骨

斗转星移,纫兰凭着坚强的意志,熬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1916年5月上旬,李大钊从日本回国。两个月后,他从天津乘船回乡与家人团聚。赵纫兰终于见到了阔别三年的丈夫。按常理,在此时期她夫妻应该放松心情,一家享受天伦之乐,缓解几年离别之苦。但赵纫兰知道,丈夫心系事业,非常忙碌,不能长期沉浸于儿女亲情,也不能挽留他在家多住时日。不久,大钊就回到北京工作了。此后,李大钊只是在假期才能回家。

李大钊在北大任职后,纫兰和子女往来于京城和故居,极尽往返途劳。直到1920年,她才带着孩子定居北京,能够尽心地照顾丈夫了。

在常人看来,李大钊是个大学者、教授,一家人团聚,从此可以尽情享受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对于赵纫兰来说,真正凶险的日子却是刚刚开始。

李大钊在青年时代就目睹帝国主义侵略,人民大众在苦难中挣扎,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决心推翻反动统治,解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当他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后,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积极组织志同道合者写文章、办刊物,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在北大工作期间,极力组织学生、工人游行、集会、演讲,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胜利使他受到极大鼓舞和启发。积极组织进步分子探寻革命真理,为唤醒“睡狮”而奔走呼喊,深入学校、工厂、农村和军营,开展革命活动,发动学生、工人、农民和军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与陈独秀等共同谋划建党大计,十分忙碌。深明大义的赵纫兰作为妻子,深知丈夫干的是救国救民的大事,积极支持李大钊。那时,心怀正义的李大钊关爱青年,乐于助人,他自己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生活简朴,却非常关爱自己的学生,多次用自己的工资帮助学生解决学费和生活难题。赵纫兰即使在自己为柴米油盐发愁时,对丈夫的举动不仅没有怨言,还大力支持。有时家中生活出现困窘,她也是自己承担,从不给丈夫增加半点精神压力。她这种俭朴豁达的表现,不能不说与李大钊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

李大钊在革命活动中,经常召集革命分子在自己的家里开会,有时还会见外国友人,在关键时刻,赵纫兰总是主动承担警戒,默默为他们站岗放哨,在周围巡视,一旦有情况,她那一双警惕的眼睛一下就能洞穿“豺狼”和“野狗”的动机。

在李大钊开展活动时期,经常有流氓暗探在住所周围巡视,侦察监听。李大钊外出工作时,家中还不时遭到歹徒的搜翻、偷盗或破坏。有一次,李大钊外出,其子葆华正在自家门口玩耍,胡同里突然蹿出一伙流氓匪徒,把他包围起来就是一顿痛打,希增表兄看见后,急忙跑回家抄起大钊的手杖前来还击。而流氓们却像一群“野狗”闯入家里,对李大钊书房进行搜索,把书架、书桌、书柜搜了个遍,折腾得书本文件散落一地,最终什么也没搜到。

一年冬天的黄昏,赵纫兰和儿女们有事不在,流氓匪徒们又乘机溜进家中,把一只大白箱子偷走,现场也一片狼藉。赵纫兰回来后还以为是孩子们淘气扔散的。谁知第二天天蒙亮,在门房里却放着一件什么东西,仔细一看,才发现是自己的箱子,张开的箱子空空如也,里面的物件却已杳无踪影了。

为了躲避流氓匪徒的骚扰,赵纫兰只好搬家,但不久流氓匪徒又闻讯追踪而至。在李大钊被捕前,他们骚扰得就更厉害了,每天天一擦黑就来捣乱。后来,他们不只是偷盗东西,还经常砸东西,祸害物件。赵纫兰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在大钊精神的影响下,革命信念越来坚定。在这一点表现在李大钊被捕后,他和女儿星华、炎华也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彰显的完全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由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受到李大钊革命精神的影响,使赵纫兰的革命信念越越来坚定,什么样的困难都吓不倒她,就是在狱中、在法庭上,面对凶狠残暴的敌人,她依然是沉着冷静,决不向反动派低头,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坚强本色。

铁 肩 担 当

李大钊遇难后,赵纫兰和她几个儿女的生活愈加艰难。但困难没有把她吓倒,她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在艰苦环境的最后时刻,丈夫李大钊曾对她说:“今后,你应当坚强起来,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生活颠沛流离而焦急,应当振作起精神来抚养和教育子女。”在丈夫牺牲后有限的时日里,她一直牢记丈夫的嘱托。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养子女的责任,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培育子女,供他们上学读书,并先后将他们送进了革命队伍,在革命斗争的历练中,都成长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赵纫兰为了料理丈夫李大钊的后事,曾多次来往于京城和故乡之间。1933年4月初,北京党组织知道赵纫兰到北京祭奠大钊,就派互济会的同志与她联系,要为大钊出殡安葬,搞一次群众性的悼念活动,前来征求她的意见。赵纫兰毫不迟疑地说:“李先生是属于党的,他是为革命而死的,党组织怎样指示,就怎样办吧!只要我能做到的,我一定尽力去做。”她的慷慨举动,得到北京党组织的肯定。当时丈夫牺牲,赵纫兰家中已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很艰难,如果按旧俗出殡,需要花很多钱,这会使家中的生活更加困难,但是当她明白党组织为什么要这样做时,没有说一个“不”字,一一答应,而且要办得更加隆重,她说:“李先生生前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又死得这么惨,马马虎虎出殡,我于心不忍!”她的意见得到了组织的批准。

1933年4月23日出殡那天,当丧事主持人一声令下,乐队在浙寺里就奏起了悲壮的哀乐,杠夫们抬出了绣着蓝白花朵棺罩里的深红色的棺椁,送葬的人们胸前佩戴着蓝色或白色的纸花,左臂上裹着黑纱,有的手里拿着传单,有的拿着花圈,有的扛着挽联挽帐、红红绿绿纸扎人,旗伞执事紧随其后。队伍上路以后,沿途群众知道是为李大钊烈士出殡,纷纷加入送葬队伍,群众越聚越多。队伍在行进中,人们还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在大街上高声唱起了《国际歌》,紧跟着又放开喉咙呼起了“李大钊精神不死”“为先烈报仇”等口号,一时间,歌声和口号声响遍大街小巷,一浪高过一浪。浩大的声势轰动了京城,震惊了反动派。突然,一辆辆满载着武装的军警、暴徒大卡车开来,他们跳下车,狂吼着,杀气腾腾地驱赶着人群,疯狂地追打着送葬的群众,一时间,喊声、吼声、打骂声、哭叫声乱成一片。混战中,送葬队伍被敌人的武装暴力冲散,很多人流血受伤。花圈、挽帐等祭品扔得满地皆是。事情平息之后,人们又重新收拾起一应祭品,继续前进,终于将大钊安葬。在回来的路上,心情悲愤的赵纫兰一直叨念为先驱送葬而惨遭反动军警毒打和被逮捕的群众,并愤怒地说:“为什么不让我们参加悼念  !……”直到临终前,她仍然忘不掉一位被敌人毒打抓走的孩子。

1933年5月28日,也就是为李大钊举行公葬的一个月后,操劳了一辈子的赵纫兰溘然辞世,终年50岁。赵纫兰病逝后,中共河北省委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3年,中共中央将李大钊和赵纫兰的灵柩移葬于李大钊烈士陵园。

文章之后,奉拙词“党魂”敬赞,以衷诚表示对这位伟大女性的追怀。

你虽不是共产党员

却用行动书写入党誓词

你虽不是共产党员

却具备党员风范

你虽不是共产党员

却承担党的后勤重担

你虽不是战士

却甘历斗争风险

你虽不是斗士

却面对敌人大义凛然

你虽是普通农家妇女

却和天下劳苦大众骨肉相连

你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却坚信“英特纳雄纳尔一定要实现”

你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

被先驱的革命精神感染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

铸就了忠心赤胆

其实,在你的心目中

早已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神州海宴河清日

母亲迎回了自己的女儿

因为,党不会忘记你

人民不会忘记你

中国共产党史册上

铭记着你的卓越贡献

(作者刘文秩,乐亭文化研究会会员)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