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历史巨变:走进大钊故乡

    发布于:2021-07-04 16:14:03


上篇:

在新纪元,创造新生活

“新纪元来,新纪元来!”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1919年元旦,李大钊曾写下一篇《新纪元》。他以笔为武器,在新年伊始,唤醒暗夜中沉睡的灵魂。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百年后。2021年春节,乐亭县大钊路上,包裹着羽绒服的行人步履匆匆。但在路过李大钊纪念馆时,人们频频回头凝望。

透过历史的云烟,李大钊纪念馆内展示的一件件文物,承载着厚重的记忆。

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于海英介绍说,李大钊写下《新纪元》时,在世界,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为世界上被压迫民族、被奴役的国家指明了解放的道路;在中国,满清政府垮台,新文化运动兴起,旧社会日薄西山,新社会曙光微现。这篇写于黎明与黑暗之交的文章,昭示着“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

时光回溯到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乐亭县大黑坨村。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在大黑坨村,古朴的李大钊故居中,一把土黄色藤椅已经被用得油亮,扶手有些破损。这把藤椅,是故居内最珍贵的一件文物。

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李大钊买下了这把椅子。他牺牲后,夫人赵纫兰将其运回故乡。

就在这把藤椅上,李大钊曾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写下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纪元》等重要文章,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李大钊写下《新纪元》不久的5月4日,是个无风的晴天,却有一道闪电惊雷劈开。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印证了李大钊对于“新纪元来”的预言,也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0年,临近旧历年关的一个凌晨,一辆带篷的骡车,从北京朝阳门驶出,急匆匆南下而去。

车上有两个人,坐在车篷里的那位,头戴毡帽,身上的背心油光光的,看上去像个“掌柜的”。坐在车沿上的这位,微胖的脸庞蓄着八字胡,戴着副眼镜,拿着几本账簿,像是随掌柜收账的“账房先生”。

这二位身份可不一般。“掌柜的”是41岁的陈独秀,“账房先生”是31岁的李大钊。二人乔装打扮,是为了躲避监控。

在从北京到天津的路上,二人谈话的内容旁人难以知晓。但这次分手后,二人相继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流传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一段佳话。

1921年7月23日,“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当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由于有敌探闯入,会议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就在这次党的一大上,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共一大后,李大钊等派出大批同志到各地建立党组织。他们作为强而有力的辐射源,影响遍及全国,使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

但是,共产党的壮大,加剧了反动当局的仇视。在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坚持高擎革命的火炬,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开展卓有成效的斗争。即便在绞刑架前,他依然“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定”,就义时尚不足38岁。

李大钊虽然牺牲了,但是他对中国未来的描绘正在成为现实——有一种思想,诞生西方,却在遥远的东方开花结果;

有一个政党,诞生之初如星火微茫,却带领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今年春节期间,乐亭县的“80后”返乡大学生姜骏鹏和媳妇一天都没休息,在大棚里忙着为樱桃树疏果、通风。“樱桃还有点青,但是已经长到手指甲盖大了,3月份就能上市,估计能卖100多万元。”姜骏鹏擦着汗说,“我俩年轻,要接力奋斗!也希望更多青年带着知识和本领回到家乡,和乡亲们一起创造新生活。”他们身后,一片片温室大棚,宛如大海翻滚的波浪。

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创造新生活的视野就会更宏阔、志向就会更高远。

尤其大黑坨村,是出了名的“敢为人先”。早在1991年,周边地区还在种植玉米、棉花等作物时,大黑坨村就在乐亭县第一个发展起设施农业。如今,这个只有2000多人口的村子,就建有1000余个果蔬大棚,还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余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50多倍。

“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李大钊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感召和激励人们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的不竭动力。

“人类全体的历史,联结无数的新纪元,才算能贯达这人类伟大的使命。”

新年伊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重读《新纪元》,我们依然备受鼓舞——“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作出一点有益人类工作。这点工作,就是贺新纪元的纪念。”

 

下篇:

点种百年,已是花开遍地

“三姐夫,听说你在北京当大学教授  ”

“嗯呐。”

“那教授,平时都干啥  ”

“点种!”

“三姐夫逗我呢,点种那不是我们庄稼人干的活吗  ”

“我点的,是不一样的‘种’。”

春节期间,在唐山市乐亭县李大钊故居,李大钊故居管理处副主任、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弟弟的孙子赵书明,用浓浓的乡音还原了这段100多年前的对话。

那是1918年或1919年夏天,身为北京大学教授的李大钊,回老家过暑假时,与一位妻弟聊的家常。

新中国成立后,乐亭县第一中学师生访问李大钊故居时,这位亲戚无意间谈及此事。

没想到,老师听后激动起来,提议全体学生起立:“同学们,李大钊同志点的‘种’,就是革命的种,共产主义的种!我们要让他点的种,在我们心里开花结果!”

百年已是风雨兼程,百年正是风华正茂。

如今,这位“三姐夫”点下的“种”,已经收获了超过9000余万的共产主义追随者。

岁月流转。百年光阴,写就一段历史的传奇————

在故宫博物院的东北,有一座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近代建筑。这里,宁静与力量共生。

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相约建党。当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来到北大红楼,介绍了十月革命和苏维埃各项政策,使中国人看到了新型社会主义社会的轮廓,对世界革命燃起了信心。李大钊说:“我们这些人只是几颗革命种子,以后要好好耕作,把种子栽培起来,将来一定会有收获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栽培种子”上,李大钊十分关心新思想的传播和青年的培养。

“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时至今日,大黑坨小学依然将这副对联奉为校训。

李大钊年幼时,大黑坨小学所在地还是华严寺。李大钊眼看着村里人常到寺里烧香祈福,可是穷人还是照样穷,并没有被保佑。

回首近代中国史,在探索救国图强的道路上,君主立宪制、封建帝制、总统制等各种政治体制轮番登场,但是梦想一概幻灭。那么,中国人民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离家求学后,李大钊开始逐渐接触马克思主义。特别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更是以极大的热情和敏锐的眼光,认为马克思主义才是“拯救中国的导星”。

农村人要想翻身过上好日子,就得有觉悟,要让子孙后代接受新思想。怀揣着理想,1919年,李大钊利用放寒假回家的时机,挨家挨户给乡亲们做工作。

在他的力促下,华严寺被改造成学校。开学那天,热闹非凡,乡里乡亲都兴奋地把子女送来。李大钊也很激动,亲手题写下那副对联。

对联的背后,是李大钊浓浓的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和亿万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视这样的责任为使命。

2021年春节,万家团圆的灯火亮起,薄雪中的街道格外清冷。而在大黑坨村口的简易彩钢房里,村党支部书记杨晓波为疫情防控而坚守:“咱村里安全,大棚里的果蔬就好卖,老百姓才好过个安生年!”

昏暗的灯光下,杨晓波的脸色泛黄。他被检查出患有肝癌,

已做过9次手术,“可是,既然组织相信我,大伙儿支持我,我就得负起责!”杨晓波向村民隐瞒了病情,默默转让了自己经营多年的两个温室,以便腾出更多精力来工作。

时空变幻,惟精神永恒。在李大钊的故乡,信仰之光始终照耀着前行的路。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唐山一中校园内李大钊塑像背后,雕刻着其所著《青春》。

李大钊的母校直隶永平府中学堂,是唐山一中的前身。李大钊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播撒革命火种。

大钊点种,后人耕耘。

“大钊校友曾讲,‘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新年伊始,唐山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王卫国就向全校师生致以新年献词,“只有善待今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耕耘,才会构建美好的人生。”

崭新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展现了一幅更加美好的画卷。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建党百年来前所未有的重要关口。

百年前,李大钊曾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在唐山师范学院,大钊精神被写入《形势与政策教学读本》等,作为全国普通高校教材在全校使用。“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唐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英勉励学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必将在一代代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在唐山市中心,新华道与建设路交叉口东南,坐落着一个唐山人都熟悉的地标——大钊公园。公园西门附近,大钊半身花岗岩雕像高高矗立。

虽然春寒料峭,依然有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游玩。驻足凝望雕像,有孩子不禁好奇:“大钊爷爷的肩膀,为啥特别宽呢  ”

这时,家长就会告诉下一代,这象征着大钊爷爷“铁肩担道义”的志向。背后的油松、侧柏,则是他万古长青精神的化身。

在雕像中轴线四周,配植了不少品种的常绿树和花灌木。正如李大钊播下的种子,在他鲜血的浇灌下,已花开祖国大地。

  (文章来源:《唐山劳动日报》2021年2月18日)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