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回眸寄情:提发轶事

    发布于:2021-07-04 16:21:59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乐亭县城很多人都知道动力厂(农机厂前身,厂址在阁北路东)有个哑巴,但哑巴的名字、身世及来历却鲜为人知。

哑巴大名叫提发,黑红的脸庞,圆圆的眼睛,是位五短身材的“车轴汉子”。别看提发聋哑,其貌不扬,可他却大有来头,乃是位有功之臣。

提发原籍遵化,父亲提永泰,母亲刘氏,都是勤恳忠厚的穷苦庄稼人。他上有两位哥哥,大哥提明,二哥提亮。抗战时期均系八路军十三军分区区干部。当时提发因年龄小又是残疾人,便留在家里帮父母干农活儿。后来因生活所迫,又去给富户人家放羊、放牛、“扛小活儿”、打短工,过着食不果腹的苦生活。在提发17岁那年,亲眼目睹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胸怀国仇家恨,毅然连夜去找两位兄长,要求参加抗日队伍。大哥见三弟已长大成人,且身强体壮,意志坚定,便根据其自身条件,介绍他到八路军十三军分区兵工厂工作。

当时兵工厂设备简陋,只有十几个人。因鬼子时常骚扰,没有固定地点,常年在冀东各县打“游击”。其任务主要是制造地雷、手榴弹及修理枪支器械,供冀东八路军及民兵抗击日本鬼子所用。提发的工作一是用大锤把铸铁和焦炭砸成碎块儿,二是熔化铁水时拉半人的大箱。这两样工作都是又累又脏令人打怵的力气活儿,而提发却满不在乎,他砸铸铁、焦炭不分早晚,有活儿就干,且砸得均匀粗细适当。拉风箱连续干几个钟头,站得双腿发麻,累得汗流浃背,可他寸步不离岗位,一直坚持到底。一有闲工夫儿,还去厨房帮忙做饭,打扫卫生。提发勤恳坚毅的工作精神时常受到领导的表扬和同事们的赞扬。

后来由于兵工厂规模日趋扩大,声威远扬,鬼子、汉奸恨得要死,怕得要命,经常寻机袭击破坏。1942年秋末的一天下午,兵工厂正在昌黎一带隐蔽处所制造一批手榴弹,准备送往部队。当地一汉奸暗中窥视,然后向鬼子告了密。鬼子马上发动一队日伪军前去“围剿”。我地下党获悉后提前派出交通员前去通知,兵工厂便立即转移去昌黎沿海一带躲避。日伪军闻讯也尾随其后紧追不放。当追到海边时,夜色降临,日伪军心虚害怕,只得匆匆撤回去了。人们跑了多半天,又累又饿,便坐下来暂且休息。当查点人数时,其他人都在,唯独缺少提发。有人说,不知为什么提发“坠了堵”(落在后面),后边鬼子来势汹汹,恐怕他凶多吉少。又有人说,咱们跑得匆忙,什么应用之物也没带来,如果在此过夜,冷饿难耐呀。话音未落,忽听北处传来“嚓嚓”地脚步声,接着又影影绰绰瞧见有人影儿晃动而来。大伙儿定睛仔细一看,都惊喜不已,那不是提发吗  只见他身背一口铁锅,猫着腰“呼哧呼哧”地赶了过来。起初人们对提发此举不解,他背着铁锅有啥用呢  当上前把铁锅放下来时,见他背上还背着半袋米。这下才明白了提发的用意,都乐得手舞足蹈。在这当口儿有了锅又有了米,真是雪中送炭哪!大家当即支锅的支锅,拣柴的拣柴,取水的取水,工夫儿不大,一锅香喷喷的热粥便做好了。大伙儿席地而坐,用树棍儿当筷,用茶缸当碗,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这顿“盛宴”吃得又饱又暖,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儿,浑身也精神有劲儿了。人们没成想提发这样有“转智”,在慌乱中还想到背着锅和米,都不约而同地向他竖起大拇指。提发见大伙儿夸奖他,乐得眉开眼笑。从此提发与铁锅结下不解之缘,一有敌情他准是人到哪里锅到哪里,不离不弃。

1943年春,兵工厂落脚在滦县榛子镇附近,在那里给民兵制造一批地雷。刚刚完工运走,夜间便闻知日伪军要来袭扰。兵工厂人员见情况紧急,快速往倴城一带转移。日伪军在后也蒙头转向地追赶,胡乱开枪射击。追出30多里后,天色破晓,日伪军怕中埋伏,不敢再往前追击,只得扭头返回驻地。

大伙儿跑了大半宿,已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便坐下来歇歇脚,一查点人数,又是提发没到。有人议论说,提发这人一个心眼儿,准是又背着铁锅落在了后边。今天天黑路远,后边又阵阵枪声,恐怕凶多吉少,但愿他能脱险,平安归来。没过一袋烟工夫儿,提发真的背着铁锅赶了上来。第二天大伙儿一看锅底,天哪!有3处被枪弹击中的痕迹,而提发却安然无恙。大伙儿又伸出拇指说他造化不浅,是铁锅救他一命。提发乐得满脸泛起灿烂的笑容。

时光进入1945年仲夏,日本鬼子已到日暮途穷、苟延残喘的地步了。但他们军国主义侵略野心不死,仍困兽犹斗,做最后挣扎。一天拂晓,兵工厂接到地下党紧急通知,说日伪军又去疯狂捣乱,军分区命令他们快速转移到乐亭南部沿海一带躲避。全体人员立刻收拾好应用之物奔向会里,想从会里村北二滦河涉水登岸,抄近道直奔沿海。当中午时分赶到二滦河北岸时,忽听远处传来零落的枪声,是日伪军追过来了。人们见事态紧急,识水性的赶紧凫水抄近过河,不识水性的快速顺河沿从桥上绕过去。提发水性极好,他把大风箱平放水面,再把铁锅扣在风箱上,用绳子绑紧后,立即潜泳水下,用一条长绳儿拉着前进。当鬼子追到河边时,见兵工厂人员已大部转到对岸,气得哇哇乱叫,他们不敢贸然过河追赶,无奈只好朝河中放放枪、解解气拉倒。提发因风箱、铁锅笨重,体积庞大,从而行进缓慢,落在了后头。但他满怀信心,勇往直前,终于坚持游到了对岸。大伙儿帮他把铁锅、风箱搬到岸上一看,都惊出一身冷汗。锅底被枪弹击中两道白印儿,风箱打穿了3个洞眼儿。再看提发却精神焕发,毫发未损。人们起初觉得这事有些蹊跷离奇,但后来才醒悟,这次是那条长绳儿又救他一命。因他在水中远离铁锅和风箱,才幸免于难。大伙儿都说提发福大、命大、造化大,是唐朝有名的福将程咬金转世。提发乐呵呵地瞅着人们对他又竖起大拇指,笑得大嘴咧到耳朵根儿。

1948年初,上级指示兵工厂落户乐亭县城,同时更名为唐山专署铁工厂(也叫红星铁工厂),归地方管辖,并根据当时需要,开始转产制造铁锅、犁铧、炉箅、铁镐等小型生产和生活用具,也兼修其他农机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兵工厂所属人员全部转为国家正式职工干部。提发与刘志杰、李茂田、姜海林等10余名同事都在乐亭安家落户。提发从未结婚,一直住厂单身宿舍,他的工资也由厂工会专人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厂规模逐年扩大,铁工厂也更名为动力厂、二机厂等,职工干部已达数百名。在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开始生产和修理柴油机、电动机、电力高压开关等大型机械和电力产品。车间及工种也随之增多,可提发的工作始终未变,一直干又累又脏被人嗤之以鼻的翻砂工。不是用大锤砸铸铁、焦炭、缸韂子,就是用碾子(由机械带动)把煤块、缸韂子轧成粉末儿(铸件用),有时还端着几十斤重刚化成的铁水浇铸新件。他对待自己的工作始终热情高涨,乐此不疲。

有次提发患了一场重病,他上吐下泻,劁猪割耳朵——两头受罪,折腾得死去活来。医生给他开了7天病假,让其安心将息。可提发放心不下自己的工作,第三天病情刚有好转,便去车间查看情况。当时有个顶替他的青工正用碾子轧缸韂子,因工作生疏,有些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轧得缸韂子粉末儿粗细不匀,且进度缓慢,眼瞅着就供不上下道工序使用了。提发一见急得跺脚,“啊啊”直嚷,想进车间帮忙。车间主任怕他着急病情加重,连推带劝让其回屋休息。而次日上班的人们一进车间,便瞧见提发满头大汗,正忙着赶轧缸韂子。原来他早已工作多时,轧成的缸韂子粉末儿两天也用不完,提发爱岗敬业及忘我的工作精神深受同事们的钦佩与敬重。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提发辞世。当人们收拾他的遗物时,发现床下有只木箱,掀开一看,里边除存放一些衣物外,底部还有个硬纸盒儿,盒儿里有张折叠的褪色黄纸和一个红色小本儿。展开黄纸一看,是张奖状。上面写着:奖给生产劳动模范提发同志。落款是:八路军十三军分区兵工厂。时间是:一九四三年九月。再看小本儿,封面写着:党员证。翻开一看,里面用毛笔工工整整写着:党员提发。入党时间:一九四五年六月。介绍人:李岩。落款是:八路军十三军分区政治处。众人看罢大吃一惊,对提发肃然起敬。原来他还是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老党员。可能因他有生理缺陷(聋哑),不知道向党组织汇报和参加党的会议及过组织生活,所以厂领导及同事们对他一直不甚了解,以为他只是一位老工人,普通群众。后经向上级领导汇报批准,为提发开了追悼会,并号召全厂职工干部向他学习。因提发父母已经故去,厂领导决定把他多年的积蓄作为党费上交了党组织。

回顾提发的一生,可谓历经艰险,饱经风霜。他工作一贯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从不挑肥拣瘦,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作者宁舍,电力局退休干部;李作安,水利局退休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