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回眸寄情:我家父子幸福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

    发布于:2021-07-04 17:15:45


《读乐亭》杂志是从我家居北京的姐姐那里得到的。离开故乡乐亭县毛庄镇后庞河庞康村刘庄已50多年了,乍一看到介绍故乡的书,觉得格外亲切。我一连看了十几篇,对老家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旅游景趣、文化习俗和革命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家乡泥土的馨香使我更觉得故乡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的亲、那样的热,为家乡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变化是由衷地高兴与祝福。

回忆往事,许多美好的记忆历历在目。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生在我家的父子两代人都受到当时国家主席会见的喜事,更是记忆犹新。这光荣喜事,向故乡人汇报一下,愿与家乡人民共乐。

首先受到毛泽东主席会见的是我父亲刘锦杭。1956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职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分子大会。会后,毛泽东主席在朱德、邓小平、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与会代表。作为代表中的一员,我父亲就站在第二排,他清楚地看见毛泽东主席红光满面,高大魁伟,不断向大家挥手致意。朱德、邓小平同志身体健康、非常精神。这一光荣时刻父亲永远记在心中,也永远记在我们家庭每一成员心中,一直传颂至今。父亲受毛主席接见时的全景大照片就挂在我们屋子正中央,它教育、鼓舞我们永远爱党、爱国、爱主席。

提起父亲从事科普工作,还有一段久长的回忆。父亲刘锦杭,1911年出生在乐亭县毛庄镇后庞河康庄村刘庄。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父亲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青年时,他对周围一切不懂的事都想探求,刨根问底,想弄个明白。尤其是对当时还属高端科技的无线电特感兴趣,他就想弄明白怎么就凭一小块矿石、一节天线,就能听到好像是天外之音的广播、歌曲和戏剧,真是太神奇了。为此他到处求人,问这问那,后经人指点,到当时的乐亭县文化馆求知。

那时,要了解、弄懂无线电这样的高新技术,对于只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来说真是难之又难。可父亲就是不畏难,下恒心要实现弄懂弄通,让它为人服务的梦想。那时文化馆的老馆长是勃坨刘庄的刘印清。他见父亲有决心、有毅力,对这个年轻人很关照。只要父亲到文化馆想看有无线电的书,馆里都大给方便。这样,父亲每天都起早贪黑,埋头在文化馆的书海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各方面知识都大有长进。以后他又订阅了专门介绍无线电的杂志《无线电》,还买了化学、物理、辞海、辞源等书籍。那时我们家里生活并不富裕,一家人省吃俭用,为的是省下钱为父亲买书、订杂志。有时实在不够用,父亲就把母亲从娘家带回的私用钱也花了。这样,经过10多年的努力,靠自学的父亲终于掌握了无线电知识。他不但学会制矿石机、收音机,也学会了自制电池、肥皂和雪花膏等。上世纪40年代,正处在抗日斗争紧张时期,为了支持抗日斗争,保卫家乡,父亲用学到的无线电技术为八路军、地下党组织修无线电机械。这是非常危险的,万一被敌人发现,就会杀头,甚至危及全家。虽是这样,父亲还是不顾个人及家人的安危,暗中为八路军办事。一次,为地下党组织修一台无线电机械,因缺少零件,来的同志不能及时带回,父亲就冒死进城,多方周折,找到零件。但怎么带出城  日本军守城森严,一旦发现,自己丢了小命不算,还会误了八路军的大事。虽然风险极大,父亲还是瞒过敌人,带出零件,修好机械,让来的同志及时返回。这件事受到八路军、地下党的好评。日本投降后,转眼到了1948年10月,父亲在当时唐山地区政府的安排下到昌黎县,组建了唐山地区第一个广播站和电料行,为政府提供各种型号的干电池。在这里,父亲的工作更是兢兢业业,舍生忘死。50年代初,父亲在为上级修理一台无线电机械时忽然触电,强烈地电流把线头烧粘在手指上,不住地冒着青烟,时刻危及生命。这时,只要父亲手一松,机器掉在地上,电线就会断开,保住个人安全,但整修机器就要彻底报废了。父亲没有松手,他忍着剧痛,冒着生命危险,用冒着烟的手把机子慢慢地放到桌子上。机器保住了,但父亲的中指却被电流烧出一个洞,留下永久的残疾。父亲的工作精神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上世纪50年代初,他入了党。1956年11月,作为唐山地区的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职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分子大会,见到了毛主席。父亲感到这是无尚的光荣。在以后的工作中,父亲更是以此为动力勤奋工作,克己奉公,忠心为党、为国、为民。50年代,他把在老家的几间房产分文不收地让生产队和村民使用或居住,一住一用就是20多年。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他在家人饿得浮肿、尿血危及生命时,他正在唐山人民广播电台副食场管粮、菜、油,但却从不沾一片菜叶、一粒粮米、一滴油。作为电台记者,他常带有稿纸,当他发现自己还在上小学的小儿子、小女儿拿走几张纸时,不但要回来,还批评了他们,并说:“公家的东西就是一张纸也不能沾,今天一张,明天一张,时间长了就会成大错,个人主义是害群之马,万恶之源,去私就得从一张纸做起。”60年代,他支农下乡在遵化县,曾帮助夏庄子村一位村民割除了压在他背上十几年26斤重的特大肿瘤,挽救了他的生命,救助了他一家。后从农村回唐山后他又送小儿子、小女儿上山下乡扎根农村。70年代唐山大地震,年近70的父亲顶着哮喘和年轻人一样投入抗震救灾。每天步行几十里检查广播线路,一干就是几十天,有时还吃在现场。广播通了,父亲却因肺气肿病严重复发而险些夺去生命。我家人口多,生活有困难,在最困难时,父亲为了给我们几个小点的孩子补点油水,把包点心用的油纸用水煮了,让我们喝这种有油花的水,还不准多喝,每人只一碗。可这时,父亲却从工资中几元、几十元地资助单位有困难的同志。正是在父亲精神影响下,我们姐弟兄妹七人才不断成长进步,才又出现了大哥刘栖山受到了国家主席会见的光荣喜事,姐姐刘秀芝也成为研究煤炭事业的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提起大哥刘栖山受到国家主席会见的事,还得从头说起。我大哥刘栖山,1935年生在乐亭县毛庄乡后庞河康庄村刘庄,他自幼在父亲好学、善问、热爱科学品德的影响下,也是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兴趣。记得在我大哥不到10岁时,他看到我爷爷有一块瑞士怀表,上一次劲就能走一星期,他见这个东西嘀嘀嗒嗒不断地响动,非常好奇,一次他趁大人们没有在家,就一个人偷偷把表弄开,想看看里边到底是啥玩意儿,大小零件,弄了一炕。等大人发现时,零件有的找不到了。从此,爷爷的宝贝怀表,再也没有往日的嘀嗒唱响了。还有一次,幼小的哥哥在玩耍中,发现用一滴水在细小的扎缝中照一下自己身上的虱子,虱子放大了很多,就连它身上的细毛都能看到,同龄的小伙伴都很羡慕他。从此照虱子成了大哥小时候常做的游戏。也许这就是大哥刘栖山以后从事光学研究的启蒙点。

1962年,我大哥从北京工业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仪器研究所工作。在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领导下,从事光学精密机械研究,一干就是40多年。他诚恳好学,刻苦认真。平时总是手不离书,就连出差在列车上,也是一路行车,一路看书。多年来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为研究所十三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承担国家重大国防工程及中科院的重点工程研制项目任务,负责总体设计。他与同志们刻苦攻关,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一个个专题。他还与同志们亲乘远望号科考船,参加我国首次在南太平洋的氢弹发射测量,胜利地完成任务,受到叶剑英主席的亲切接见。授功时,作为代表,他光荣地登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光荣时刻激励他更加勤奋工作,在科研中取得多项成果。198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此后相继获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中国科学院一等奖、中国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三等奖。1991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4年被授予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被吉林省政府授予建设长春一等功臣。哥哥在获得了荣誉后,他不忘故乡人民的关怀教育,也常说是故乡沃土的哺育、人民的教育,他才有不断成长进步,荣誉应归家乡人民。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长春光机所视察,所领导安排哥哥刘栖山为胡主席讲解,胡主席在屏幕前观看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后,他听出了哥哥的讲话是河北口音,就问他是哪里人  哥哥回答说是河北唐山乐亭县人。胡主席听了很高兴地说:“乐亭好啊,乐亭是大钊同志的故乡,你与他是同乡,很光荣!”与胡主席见面并谈话后,哥哥觉得很光荣、很高兴,他把这一喜讯告诉了父亲及家里人,我们也为哥哥感到高兴、光荣!30年间,在我家父子两代人都受到国家主席会见的事,在我们家传颂了几十年。这难得的会见将永远记在我们心中。作为乐亭人,是家乡的故土养育了我们才不断进步,我们永远不忘家乡人民的哺育之恩。

永远爱我们的故乡——乐亭!

  (作者刘长山,毛庄镇庞康村刘庄人)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