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故园记事: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

    发布于:2021-07-04 17:30:04


陈渡口是乐亭城南比较有名的一个大村,距离大黑坨村30里,一条阎汤公路使两村来往方便,亲友之间多有交往。所以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的革命事迹在这里广为流传,在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女孩放脚、上学的良好社会风气迅速传播。

一、革命薪火传起来

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八路军来到乐亭,革命的火种在各村点燃,这个村庄也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地下党员郝忠仁、石久儒来到陈渡口村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发展了苦大仇深的村民陈存德、张助平、陈焕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陈渡口村最早的三名党员,他们按着上级党组织的安排,深入群众开展抗日救国等革命活动。

1939年,在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乐亭县成立了抗日工作委员会。参加该组织的大多数是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培训分赴各学校。他们以教书为名,秘密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骨干分子张延年和李汉生受抗日工作委员会委派,隐姓埋名来到民间集资建立起来的陈渡口村初级小学任教,明着是教书育人,暗中却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首先,做好学校同事的工作,秘密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编印了《马列主义浅说》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及《抗日歌曲集》等油印小册子,以家访为名向群众发放,传播抗日思想。登门拜访了村里文化底蕴深厚、思想开明进步的私塾老先生陈云章和陈存德、陈春煦、陈恩惠等十几名思想进步的人士,在夜间给他们讲述马列主义和抗日救国思想,还把党的秘密文件和革命书籍藏在陈云章家里。他们博学多才,教学水平高,工作有方法,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拥护和爱戴。

1942年,日寇下乡“扫荡”,到处烧、杀、掠、抢,当时陈渡口村西的小河上架有一座木桥,八路军常从木桥上来往突袭他们。敌人对这座桥恨之入骨,决定将桥烧毁。一天,十几个日伪军在桥上倒上汽油,点着后就跑了。村民们远远望见木桥着火,急忙扛着铁锹,担着水桶来救火,经过奋力抢救,把大火扑灭。为便于八路军行动,机智的群众有人的出人,有物的出物,在废桥旁边架起了一条临时浮桥,八路来了就架上,敌人来了就撤掉,这座浮桥为抗日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陈渡口大街中心有一家开烟酒茶糖小卖铺,铺主石慧芳思想进步,精明强干。1944年腊月的一天下午,党的地下工作者石久儒急急忙忙跑进小卖铺,说敌人正在追捕他。机智的石慧芳立即让他藏在储物的地窖里,接着对来追捕的几个警察递烟端茶,并拿出好酒,打开一包点心招待,几个酒鬼吃饱喝足后,钱也不给就醉醺醺地溜之大吉,石久儒得以脱险。从此,这个小卖铺便成了掩护地下党工作者、传递密秘文件的交通站。

解放战争时期,拥军爱民的革命氛围充满陈渡口村,墙壁上写着“兵民是胜利之本”“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大字标语。阎各庄区区长王民安和区小队长郝忠仁,经常来这里动员群众支援解放战争。八路军刘守仁部曾在陈渡口村北烧锅坟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在八里漫滩打伏击消灭敌人。群众多次配合部队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阎各庄“伙会儿”头子刘思静白天不敢从陈渡口路过,一次在夜里偷偷行走时,恰巧被共产党员、治安委员陈存德碰见,当即拼起了刺刀。陈存德越拼越勇,刘思静不敢恋战,仓皇逃走。

陈渡口村各项支前工作都走在了前列。全村妇女动员起来,昼夜为部队做军鞋,心灵手巧的陈士兰两天做出三双鞋,既结实又美观,受到区里的表扬。每年秋后,全村出动20多辆大车,短途或长途给部队运送公粮,携带草料昼夜兼程,一路艰难困苦又担惊受怕,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在每次战役中,青壮年都要组织担架队,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经过战争考验,陈渡口村踊跃报名参军的就有刘北山、陈焕瑞、孙秀元和裴桂珍(女)等21人之多,其中聂俊善、赵有山、陈春林、刘雨生、谢玉芝(女)5人为国捐躯。

二、翻身解放站起来

1947年秋后,区长王民安带领工作人员来到陈渡口村进行土地改革。他们登门入户,访贫问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摸清全村的基本情况后,召开群众大会宣讲《土地法大纲》和党的土改方针政策。进而发动贫苦农民组织成立农会。当时农会的主要成员有陈焕祥、陈存德、赵新民、康秀亭等11人。入冬后,一场暴风骤雨式的土改平分运动轰轰烈烈地在村里开展起来。农会发动劳苦群众斗地主,分田地,分房屋,分浮财,划成分,翻身得解放,真正当家做了主人。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喜讯传到陈渡口,人群沸腾,村里新买了大鼓,重锤敲打,振奋人心。区委书记王民安来到这里,与群众共同参加庆祝活动。80岁的孙老玉激动地流着泪花说:“这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啊,我们老百姓见晴天了,旧社会的苦日子过去了,没想到后半辈儿还赶上了新社会的好生活!”晚上,群众还扭起了大秧歌,越扭越高兴,通宿达旦,狂欢不止。

新中国成立后,陈渡口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村民陈春和一家8口人,6个孩子,过去只有2亩薄沙地,吃不饱,穿不暖。这一土改家里分了十几亩好地,还有牲口车辆。从此,两口子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起早贪黑,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里人们都羡慕地说他是:“十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成了村里翻身农民新生活的缩影。

当时,陈渡口也像全国各地农村一样,不过是从苦难中走出来解决了吃饭问题,但还是吃粗粮淡饭,穿土布衣裳,生产生活条件相当落后。当时,全村只有三口大口井,每天早起,担水的人络绎不绝;四台碾子,磨米压面需要天天排号;物资匮乏,工业品稀少,全村只有一户人家有自行车,唯一的商业就是张维忠开的小杂货铺儿;家家户户点煤油灯;人们只是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星星和月亮,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有钟表的人家很少。

农业合作化时,陈渡口村民响应上级号召,办起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直到人民公社。为改善生产条件,发挥集体的力量,推广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粮食产量、现代化耕作水平都显著提升,粮棉产量连年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三、改革开放富起来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重大决策。1982年生产队解体,陈渡口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年,人们起早贪黑经营自己的责任田,到秋后获得了粮棉大丰收。按照当时的政策,交足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家家户户粮食大囤满,小囤流,群众喜上眉梢。

随着生产责任制的推广,农村又恢复了集贸市场,允许个人做买卖,陈渡口村相继开起了4家小卖部。赶集做小买卖的就有21户。青年村民陈志新头脑灵活,不辞辛苦,先从买卖水果蔬菜作起,又跑海贩卖干鲜海货,最后经营摩托车配件和维修,率先成为村里致富的典型。人们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开始着手改善生活条件,购买自行车、摩托车、缝纫机、板柜、钟表等,老年人们乐得合不上嘴,都说:“咱们的日子可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哇!”

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农村开始奔小康,陈渡口村党支部书记孙信远甘当全村致富的带头人。他发动群众,改善生产条件,打井修路,植树造林,使全村2000亩土地全部实现水田化,粮食产量又有了新飞跃。

进入21世纪,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陈渡口村的经济实力越来越丰厚,家家户户的日子越来越红火,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农民不再是只种粮棉,而是根据市场需求蒙大棚、种蔬菜、栽果树,养貂、养貉、养狐狸,探索高效农业,全村有20多户率先开展大棚栽种水果蔬菜,价格高,效益好。农具、家具、生活设施也是“鸟枪换炮”,彩电、冰箱、摩托车等应有尽有,过上了小康生活。

四、乡村振兴强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陈渡口村党支部按照党中央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加强绿色环保、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共同富裕的建设。村民手中有了钱,相继新建北京平房,修庭院,盖门楼,既坚固又美观。街道整洁,两旁绿树成荫,掩映着文图并茂的文化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宽敞的阎汤公路穿庄而过,交通便利,来往车辆不断。

庄东头路北新建的村址,门楼上方悬挂着“村民中心,服务村民”八个大字,彰显着党支部、村委会永恒不变的为民服务初心。对过儿是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每天晚上村民们在广场上做健身操,跳广场舞,组织扭秧歌,举办歌咏比赛,邀请大鼓皮影演出,消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全村都安装了自来水和天然气,大多数人家有汽车和电动车。家用电器设备一应俱全,电脑手机基本普及。陈渡口的土地大多在庄北八里漫滩,继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又延长30年,给农民吃了“定心丸”,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在这块充满希望的辽阔田野和黄金宝地上,村民们蒙大棚,建温室,种蔬菜,栽果树,经济效益高,每户年收入少则十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他们随着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生产无公害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实践使人们达成共识,现代农业生产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形成规模经营,种植专业户自愿创新组成合作联社,共同劳动,分工合作,集思广益,互惠互利,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村里制订了村规民约,村民自觉遵守,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的文明乡风逐渐形成。该村连年被评为全县精神文明村、绿色生态村、卫生村。陈渡口正步入乡村振兴新时代。

(作者陈士元,陈渡口小学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