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记事:丰庄村的百年求学梦
发布于:2021-07-04 17:56:3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兴学重教,一代代乐亭人在不断努力。在这方面,丰庄就是一个缩影。
丰庄地处乐亭县城北部,从前,老滦河从村头流过,不仅临近汀流河渡口,又是滦州到乐亭的必由之路,所以交通和信息都比较发达。这里的人们注重教育,文化底蕴丰厚。早在清末,这个不足200户的村庄就有两个私塾,人们把知书明理作为立事之本,富家子弟不惜重金也要读书成名,一般经过3年入塾或冬学便可识字、记账、打算盘,有了到外地学买卖、“住地方”(经商)的资本,可以养家糊口,若不识字只能是做苦力。那时全村约有三分之一还多的人家都有在外地“住地方”的买卖人,他们在挣钱回家的同时,也把外地的进步思想和文化带回了本地。
民国初年,新思想深入人心,村里一些有识之士审时度势,冲破旧势力的重重阻力兴办学堂,曾经几经官府,诉讼不休,最终得以实现,在丰庄办起了全县五大高等小学之一的北区公立高等小学。(五大高等小学是:县城里的县立高等小学,城东公官营高等小学,城南徐各庄高等小学,城西严坨高等小学,城北丰庄高等小学)。县知事还为学校题写了校额,全称是:乐亭县北区公立高等小学校。当时简称丰庄初小。学校从一年级到到六年级开设6个教学班,有13名老师、300余名学生,住宿生30多人。学校的建立,圆了学子们的求学梦,为后来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奠定了基础。学校不仅是教书识字的地方,也是传播进步思想的阵地,是群众集会、结社、文娱活动和社会宣传的重要场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占冀东,烧杀抢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日,丰庄高小的师生在校长的带领下,师生们身体力行,上街游行,抵制日货,利用集市、庙会等场所,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作演讲,宣传励志知识、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人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当亡国奴,拿起武器,把小日本赶出中国。教师李洪儒演讲时,陈词慷慨激昂,痛心处声泪俱下,群众极为感动。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时年50多岁的校长巢沐恩带领一些进步教师投笔从戎,参加暴动,并带起自己的堂弟、儿子、外甥等18名青年加入了冀东抗日联军,在乐亭县的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培养和带出了如燕英、国川、育民、爱群、晋臣等一批革命骨干和领导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庄学校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共产党领导人民从政治上翻了身,同时解决了家家有地种、人人有饭吃,又实现了文化上的翻身,孩子们个个能上学,有书读。以前虽然村里有小学,但十分贫困的家庭连饭都吃不上,还是不能让孩子上学念书。后来,适龄儿童入学率基本上达到百分之百。年龄偏大的和以前没机会上学的也重新当上了小学生,在学校里母女同学、兄弟同班的现象很能说明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在学校里,白天学生上课,晚上村里还办起了农民夜校、扫除文盲识字班。当时没有电灯,教室里点上两个大汽灯,以前没有机会读书的青壮年劳动力重新捧起了农民识字课本,当上了小学生,人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学校教师也从单一的教书一项功能向教书育人、驻村工作、做好宣传等多项功能转变。扫盲班很规范,有考勤、考核,有统一的课本、专职的教师,有脱盲的标准,一直到1958年,全村非文盲率达到85%以上,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要求。
随着社会进步和形势的发展,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全村普及了初中教育,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师辛勤耕耘,学生全面发展。到1975年,丰庄学校还辅设了一个高中班,做出了一个从幼儿到高中都不出村的设想。后来,由于师资、办学条件和生源等诸方面的原因,高中班并入了汀流河高中,但这一事实,再一次证实了人们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孜孜追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丰庄学校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向普及高中教育迈进。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和促进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随着形势发展,学校优化整合,由于生源、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等因素,丰庄学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初中班统一并入汀流河中学,幼儿班和小学都由镇统一规划调整,但是入学率、巩固率都在提高,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学生素质不断加强并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快步奋进,人们的观念也有了显著变化。
如今,社会发展很快,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没有文化知识啥都干不成。连买烤白薯都刷卡,文化水平低的不适应社会发展。人们对文化知识水平的需求和对物质生活水平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不仅比吃、比穿、比存款,还比文化、比文凭,谁家的孩子考上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谁家孩子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已成了一种受人羡慕的时尚,比百万富翁还受人们青睐。
有一组数字,能看出这个村百年来求学梦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个村有两名大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革”前(约20年),全村有10名大学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高考以来,全村有162名大学生。当然这是40多年的总合,但可以看出,一个村平均每年就有3到4名学生升入各级各类大学学习,不能不说是一个飞跃。全村近800户人家,近五分之一的户有大学生,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一个村百年教育走过的路可以看出,靠共产党的领导圆了人们的求学梦。
(作者巢书林,乐亭县教育局退休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