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故园记事:二滦河今昔

    发布于:2021-05-18 08:12:43



沿乐亭县毛庄镇北常坨、南常坨段滦河大坝向南,再向东南方向蜿蜒而行,经现在斜穿乐亭毛庄镇小北村北到昌黎县信庄的滦河特大桥,到达胡坨镇段庄子水闸处,滦河河道呈肚腹型豁然开阔,难怪这条河又称“葫芦河”,这里就是滦河主河道与二滦河河道的分岔处。河对岸,正对上游河道的就是姜各庄镇的马庄子村,高高矗立的滦河大坝在村西南北走向横亘,两条河道绕过马庄子村,一条为主河道,沿东、偏北方向呈蛇状前行,另一条经由此地向南,复转向东南迂回,辗转伸延,行数十里后入海。这一条,就是本文所述的二滦河。

二滦河的形成由来已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乐亭历朝历代水患频仍,常为两三年一场小水,五六年一场大水。河水多次任意改道,被人们称为“糠帮沙底浪荡河”。人们对于水患的理解也多有迷信色彩。传说滦河水中有一条大鳌鱼,生有四足,足爪尖利,龙头鱼身,平素藏于深渊之中。每到盛夏,阴风怒吼,连日淫雨,鳌鱼便在水中翻腾,称“鳌鱼翻身”。鳌鱼一翻身,滦河必发大洪水。一年夏天,滦河大水。大鳌鱼自上游随波逐浪,顺流而来。到了乐亭北常坨河段,摆动巨尾,搅动泥沙,激起无数漩涡,河流由西北转为正南,又渐趋东南。到了毛庄镇小米庄子北村和胡坨镇高家铺北、段庄子一段,鳌鱼见地势低洼,河面宽阔,水流浩荡,一片汪洋,遂大喜。计之曰:“此地甚好,待我施展一番!”于是掀动鳞片,呼呼呼翻转腾跃,哗哗哗掀起层层波浪。复前行,到了姜各庄镇马庄子村边,却被此处渐渐抬高的地势、坚实的黑土地块和人们筑起的围埝所拦挡。鳌鱼恼怒,霍然转头游向村北,于低洼处翻腾扑抓,终致地表被淘出一个深达数丈的深坑,河水自此渲泄东流,冲出一条新河道……

当然,所有的传说都有现实的影子。1883年(光绪九年)七月,滦河特大洪水。乐亭县境西滦河闭塞,滦河改道城东,滦河两岸村落塌陷房屋无数,主河道即为现在的二滦河河道。而在1922年经姜各庄莲花池村东入海的河道和由小北村经高家铺、西走马浮、胡坨、孙庄,再经枣园、南寨、富各庄,最终由葡萄庄子处入海的“老娘子沟”均尚为其次。

直到1938年,滦河大水,激流浩荡,河流再次改道,主河道改在马庄子以北,经王庄子东行入海。1962年又发大水,冲毁、冲塌位于河道内的老段庄子、老高各庄、丁坨、老杜庄一部等村庄,经现在的姜各庄镇北满庄、贾滩小学一带,再经姜各庄林场处入海。此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主滦河河道才又向北移至现在经石各庄、赵庄子以北东行,至九间房村东,于东大河入海。

也就是从1938年开始,原来经马庄子南行的滦河河道才被称为“二滦河”。

多少年来,滦河两岸人民饱受水患的困扰和危害,与水患的斗争也从未间断过。1951年春,河北省人民政府统一组织乐亭、滦县、滦南三县民工24万人,修建由滦县响堂王家法宝庄至乐亭县胡坨黄口段的滦河右岸防洪大堤,总长59公里,乐亭境内29公里。工程于当年四月动工,六月完成。共动土方41.7万立方米,用工32.3万个。修整后的大堤顶宽4米,底宽18米,行洪能力25000立方米每秒。1962年堤端又延修至姜各庄沙崖(音ning儿),增长八公里,乐亭境内共计37公里。1978年,为发挥滦河泄洪排涝、农田灌溉的重要作用,县组织民工在胡坨段庄子村北修建了一座宽约21米的五孔防水闸,2018年在原有设施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加固、改建。

二滦河自马庄子朝东南方向延伸,经木二村北、蛤蜊查村东、北黄口,刘家铺(对岸村庄依次为:周家庄、杨坨子、常庄)曲折迂回东行或东南行,到姜各庄庄西、沙崖李庄、周庄、东荒村、向阳坨附近再迂回。此段多有河道深凹处,河流走向呈S型大回环曲折蜿蜒,形似滦河上游的“闪电河”之状。民国十七年的大洪水曾将庄头村的庄腰、庄尾全部冲垮塌陷,只剩庄头,现在的胡坨镇刘家铺就是庄西村刘氏三兄弟因塌河搬过来最终形成的。常庄又叫“王八赶庄”,也因当年大水塌河不断,村庄屡屡被毁,像被巨龟“挲窝儿”渐吞一样,故得其名。无独有偶,原沙崖李庄的沙崖小学(现已撤并至北五村小学)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为一座庙宇,庙里有一口大钟。水大的年头,因相邻的几个村庄经常塌河,人们传言是因水中的一只大王八想取走庙里的那口大钟而作祟,人们多方求祈无果,有人献策说不如把大钟送给那只王八。于是人们将大钟投入河中,果不其然,自此之后李庄再无塌河。

从胡坨镇北黄口直到东荒村处的二滦河河道较深,即使没有上游来水,有些河段也是积水常年不干。二滦河的多座桥梁大都建于此段。其中黄口大桥、南海滨西大桥建于1977年,东荒村庄西的二滦河大桥原为与地面平行的混凝土石桥,2013年新建成双向通行的拱形钢筋混凝土大桥,全长570米。通车后,所在的滨海公路交通更加便利、畅达。

河道从东荒村东行到杨家林、转到南海滨村西大桥处变得非常宽阔,碧水微澜,让人感觉豁然开朗。每到涨潮时,这处河道的南侧涌上来的是海水,北端则是淡水,人们打上来的鱼也被戏称“两活(音huo)水儿”鱼。由此向南0.5公里,二滦河河道就直接通到浪窝口,南入渤海。浪窝口也有几个传说,不一而足。其中之一是得名来由:这里在清朝年间曾是一个港口,水深浪大。海潮上涨形成无数大的浪窝,故名浪窝口。

如今,二滦河河道除几处桥梁地段地势较低,尚有水洼之外,其它已基本干涸。从高处俯瞰二滦河水道,只有河心地带和坡岸处有一线、一排、一片杨树或其它林带如同一条绿色长龙一样携两岸长堤蜿蜒入海,形成家乡一道特有的景观。长期的断流从某种意义上也成全了沿岸的百姓,滦河河套内大量沙地、坡地已被勤劳的人们打造成了万千顷良田,为“冀东粮仓”乐亭成为农业大县奉献了累累硕果。而让人担忧的是,现在干涸的河床已遍布速生林带,也成为工业和生活垃圾、废水的排放之地。再者,若再遇62年或去年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二滦河一线,包括滦河主道能否承受,因多年没有水灾而栽植于河心的林带有的已覆盖河床,多已成材。它们会不会在大洪水再次到来时阻碍泄洪  二滦河堤坝能否像滦河主坝那样得以彻底整修  胡坨黄口至刘家铺段大坝已被修成复道双行的柏油马路然后又由二滦河河心向东穿行,虽大坝路边迎河一面筑起一米多高的水泥墙壁并留有多处豁口,但它能挡住重灾之年的特大洪水吗  有无更好的整治方案  居安思危,这是我们世代生活在滦河岸边的人不能回避的问题。

祈愿二滦河清澈的河水继续汩汩流淌,继续为家乡人民造福,幸福生活,免于水患等各种灾祸。

  (作者公绍存,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