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拾情:记云桂兰老师
发布于:2021-05-18 14:57:17
我在《读乐亭》第39辑上看了张金声老师《初作教师》一文,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学老师云桂兰。他们俩人的境遇是如此相似:1963年,我所就读学校的六年级第二学期,前几年升学率为零,云老师任教后,当年三个同学考上一中……
1963年初开学,正是我六年级第二学期,我们班新来了一位女老师:她细高挑的个子,利落的短发,眉目清秀,20岁出头,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因为年龄差距不大,很快融入了我们这个集体,跟学生们打成了一片,也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云老师在教学中,敢于打破常规,在课堂上,她不是简单地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和知识讲解的趣味性。比如:将语言课中的一些寓言或故事性强的课文编成小节目,让同学们通过表演、看表演加深印象,悟出内涵。数学课更是注重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中找到答案。如在学圆面积时,让学生自己把一个圆剪成若干个小三角形,拼成以半径为宽、以半圆为长的长方形,从而总结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同学们牢牢记在心里,免去死记硬背的枯燥。
当时学校里虽有风琴,体育设施也较完备,但却没有专职文体教师,各班也就是把音乐和体育课当自习课上,或者到操场上玩玩。我们班绝对是个例外,云老师从没占用音乐和体育课上过自习。我们一学期学了10来首新歌,老师还教我们识简谱,知道了“音阶”“节拍”这些新鲜的东西。体育课她带我们练队列、跑步、跳绳、跳高、跳远、打篮球……课外活动中也跟我们一起跳格子、踢口袋……
就这样,我们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学业,学期结束,我们三个同学考
上了一中,还有一个同学考上了二中(当时叫城关中学)。
10年后,我跟老师成了同事,让我对云老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云老师在教学中,一直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就拿课间操来说,当时大多数老师都是站在学生队伍后边,而云老师每次都是跟学生一块儿做操,而且动作规范,一丝不苟,现在想想,真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汗颜。
在近20年的朝夕相处中,我发现时间并没有抹去老师身上的活力和激情,她在工作中,总是那么认真,且能够根据形势发展,敢于打破常规。
八十年代末,我有幸跟老师教同一个年级,记得是在一个春暖花开时,我们把两个班的学生带出校园感受大自然,并到果园里看春花竞放,草长莺飞,蜂蝶起舞,还去河边欣赏鱼游虾跳、野鸭嬉戏,野花吐蕊,听禽鸟争鸣……回去后同学们自己野游的休会,写得作文生动自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那次活动在学校也是绝无仅有的。
云老师除了言传身教,对学生更多的是爱护,尤其是对那些年龄小和家里有困难的同学更是爱护备至。有时,遇到同学因一些小玩意儿发生矛盾,她会自己从家里拿来东西平息争端。记得当时我们班有一个同学父母相继生病,云老师知道后非常心疼,拿来文具和生活用品送给那个同学,让师生们非常感动!
云老师也是一位非常正直、敢于仗义执言的人。记得1975年下半年,学校领导亲自搞了个文艺宣传队,组成的有乐队、演员,排了不少节目,花费了不少心血,也很有成绩,排的节目有合唱、表演唱、快板书、样板戏选段、乐亭大鼓等。计划在寒假演出,时间定在1976年1月8日。当天早晨,收音机里传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的消息,上班时老师们大都红着眼圈。看着校领导起劲地张罗着演出的事儿,他们并不想弃这个展示的机会,大多数老师虽然心中不满,却都不愿意(或不敢)扫领导的兴,只在背后嘀咕。只有云老师直言不讳:“X老师,总理逝世了,咱们在这儿敲锣打鼓,又唱又跳合适吗 ”那位校领导沉吟片刻,也觉得实在不合时宜,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取消了演出。很快喇叭里就传出了在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的通知。
云老师不仅在学校里和老师、学生们团结、融洽,在家里也是尊老爱幼的典范,婆媳、姑嫂之间,从未发生过一点点纠纷。有很长一段时间,家里除了婆婆和她自己的母亲外,还有婶婆和姑婆,他们无儿无女,纷纷来到她家颐养天年。经常有不知情的人觉得奇怪:“他们家怎么会这么多老太太 ”而四个老太太之间也非常和睦。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在夫妻俩言传身教下,三个孩子也都非常优秀,尊师敬长,团结同学,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后来,他们在学业上都读到了本科以上,成为国家不同岗位上的栋梁之材。
我今生能遇到云老师,是我人生的幸事,老师的为人师表精神,让我终生受益。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