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邑人风采:呕心沥血铸碑人

    发布于:2021-05-18 15:31:57



全国人民企盼已久的李大钊纪念馆,像一座庄严肃穆的历史丰碑,巍然屹立在大钊故乡的大地上,当人们欢呼称庆之余,在建馆工程中有一位可敬可爱且做出了特殊贡献的专家却鲜为人知。此公姓李,名权兴,唐山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市委讲师团副教授。

李权兴同志的人生之路非皆坦途,五十年代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学习,195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结业,被错划为右派,政治上受挫十几年。1972年平反,调入市委党校工作,他对党毫无介蒂,全身心地投入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决心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夺回自己失去的大好年华。他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社会实践更加开阔了他的眼界,极大丰富了他的知识内涵。

李权兴从读书中认识了李大钊,熟悉了李大钊。用他自己的说,是李大钊的人格风范,使他彻悟了人生,懂得了革命。由此这位长于政经的教授,把研究、宣传李大钊识为己任。

李权兴广收博藏,锐意精深,在全国研究李大钊的学者中被公认为佼佼者。先后编有《李大钊研究辞典》《李大钊人格风范》《李大钊与故乡》等多部著述,发表论文百余篇。年逢千禧,他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李大钊是中国和合文化的传人》的学术论文,以其贴近时代,富有新意,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同年八月,他被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吸收为理事,至此他成为唐山地区,以理事身份跻身全国李大钊学术研究机构的第一人。

自李权兴踏上唐山这片热土,对于有关李大钊的活动便予以特殊的关注,他对于李大钊在其家乡没有一个像样的纪念馆,如铅坠胸,经久不释。一九九六年的八月,中央批准的李大钊纪念馆奠基兴建,他感到由衷地高兴。来自北大哲学系的李权兴,在北京李大钊研究学术圈,人缘好,面孔熟,如想征得这些专家学者对筹建李大钊纪念馆的支持,请他出山充任桥梁纽带,应说是最佳人选。当乐亭最高决策机关和纪念馆筹建处决意请他参预展览大纲的编写时,他当即婉言辞退各县的邀请和市直的多处授课,欣然接受这项任务,立即投入了展览大纲的编写工作。

为搜集资料,李权兴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及乎跑遍了唐山所有收藏图书资料的图书馆和各大院校研究室。功夫不负有心人,搜集工作中他又一次发现了一批数量相当可观的宝贵资料。这就为大纲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丰富了内容,且有力地促进和加快了大纲编写进度和展品的上线时间。

为熟悉情况,李权兴多次进京参加筹建处领导与在京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座谈。他谦虚谨慎,广收博采,认真吸纳来自各方面的正确意见,从而大大丰富了展览的科学内含和历史的准确性,使整个展出获取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李权兴谦虚谨慎,心胸坦阔,从不恃才居傲。李权兴和县政协主席徐兴信同志共同承担下此项任务后,工作中携手共进,配合默契。但遇有问题却又各抒己见,苛意求实,决不随波逐流。他们有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凡领导决策的事情,从不固执己见,总是坚决服从。两次展览完成,他们相处乳水交融,情同手足,以此可知鉴其宽厚宅心,高洁素养。

李权兴吃苦耐劳,性格坚毅,干起活儿来诚有拼命三郎的架势。在第一次展览中,他和兴信形影相伴,乐亭、唐山轮流转战,战严寒,斗酷暑,费时近年,数次进京,十易大纲,五改讲稿,以其惊人的毅力和干劲,向乐亭的党组织和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李权兴负重奋进,顾全大局。特别感人至深的是在李大钊纪念馆第二次改展中,遂处显示出了他那大将风度。对于自己编出的大纲,却之不馁,用之即献,即便转手易人,撰写不果,再次归案翻手,他从不计较。在协助乐亭筹建李大钊纪念馆的全程中,李权兴以其高尚的人格,学者的风范,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才思,博得了各级领导和展览组全体同志的衷心拥戴和热烈的欢迎。

生活中,李权兴素朴俭约,决无半点教授架子。外出办公从不讲究吃住,主动要求住低档房间,常是以方便面为餐。日常工作中更无个人嗜好,其平朴生活方式,常使乐亭同志为之动容。他慷慨仗义,公而忘私。大凡文人,绝大多数人对于资料视如眼珠和生命,然而,凡他手下之珍藏,只要李大钊纪念馆布展急需,他都主动献出。至今在李大钊纪念馆的展厅内,展出的多册珍贵书籍,竟还是李权兴的私人珍藏。

李大钊纪念馆,以其庄严肃穆,内容丰富,神韵厚重,文物资料翔实,而享誉国内外。参观的人群一经步入展览大厅,其浓重的历史氛围,立即把人们带回到二、三十年代旧中国的艰苦岁月。当人们听完革命先烈李大钊的生平业绩、人格风范、革命情操等全面介绍之后,他们的思想好像得到了一次特殊的净化,其灵魂于无形中得到了一次高纯度的升华。人们怀着无比依恋的心情步出展览大厅后,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回眸,而此时,这座端庄雄伟纪念馆,好像幻化成了一座神采飘逸的丰碑。当人们,再次忆起李大钊同志等无数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的同时,在其内心也必将向那些呕心沥血、默默无闻的铸碑人,献上一份诚挚的敬意!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