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史人物:营口近代商界名人李翰三
发布于:2021-05-18 15:59:01
李翰三,名元良(1873年——1944年)。祖籍直隶乐亭县安庄。李翰三4岁时父亲便离家外出谋生,从此一去不返。母亲只得带着他和两岁的弟弟回到娘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姥姥家的舅舅生活并不宽裕,但还是供外甥读了一年的私塾。贫寒的家境造就了他自强不息的性格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白手起家平步青云
1889年,17岁的李翰三为了替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与同乡一起走过山海关来到奉天营口谋生。先在永同庆油坊实习,后进入乐亭刘姓财东所开的厚发合油坊学徒。刘家号称“京东第一富豪”,其所开设的“发”字商号遍布东北各地。李翰三工作勤奋,在他20岁前后为商号讨回一笔荒账,因此受到其他商号的关注,拟聘请他过去工作并给他份子钱,厚发合商号听到此消息后也立即给他放份子。在争相聘用的情况下,双方一再提高份子价码,最后,李翰三还是选择留在厚发合当了二掌柜。
李翰三在厚发合工作期间,刘姓财东准备在同乡李翰三和郝相臣之中挑选掌柜的,李主动推举郝做大掌柜的。在家中,因唯一的弟弟英年早逝,弟弟的太太和儿女都由李翰三供养。他对待5个侄儿女甚至超过自己的4个子女。李的两个儿子都早早到银行工作,而大侄儿想到日本读书,他一直供侄子读完大学毕业归国。李的小女儿也想去日本读书,但他考虑花销太大没同意,办了个伪满洲国留学生,送到北京辅仁大学读书,他的三侄子也在辅仁大学读书。几个侄子在伯父的栽培下都学有所成,大侄子一直在海外做贸易生意;二侄子在外面工作几年后回老家务农,后来成了书法家;三侄子1948年随解放军南下,留在了海南当大学教师。
李翰三在社会上经过多年的历练,办事能力极强,与社会各界交际非常广泛。在营口,他与山东商帮的李序园、李子初两兄弟关系非常亲密。在李序园担任商务会长期间,一次,郝相臣因得罪了日本人而被拘押,需要打100家铺保才能保释。李翰三的大女儿是郝相臣的儿媳,作为亲家,李立即出面利用自己人缘好、朋友多,千方百计帮忙疏通关系打出100家铺保,而到李序园家请商会会长签字盖章是最后一关。不知郝相臣与李序园曾经有过什么过节,李再三推脱不见郝家的人。李翰三左思右想只得让自己的太太带着郝太太过去求见。李序园见女人来求情才签字盖章将郝相臣保释出来。
1917年,李翰三出任营口银炉公社社长及总商会副会长。1929年,李翰三被推举为营口市政委员会委员。
1929年8月,营口成立边业银行,行方聘请李翰三担任营口边业银行行长。据说边业银行的大股东是张作霖,李翰三在张家控股的厚发合毓记办事兢兢业业,深受张家的信任,与张家交往密切。李翰三的太太与张作霖的女儿(鲍二奶奶)等人经常聚在一起吃饭、打牌、逛商店或到成衣铺做衣服。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后,他姨太太的皮大衣、钻戒等贵重物品都送到李翰三开的“天济当”典押。1933年边业银行撤销,李翰三被告知要调往奉天。当时李已经60岁并且身体状况不好,因此不愿离开营口而未应聘,到营口永惠兴商号的后续企业——永兴公司担任经理。
羊肉火锅戏弄汉奸
李翰三因为银行业务经常往来于北京、天津及东北各地城市,结交了各地名流人士。在老家乐亭也广交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在事业上一帆风顺。有一年,营口治安军王殿忠司令与警察厅白铭镇厅长发生摩擦,双方争执不下,排兵布阵准备开战。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各界力举李翰三出面调停,经过李的说合,王、白双方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李的个人魅力也尽显其中。
提到大汉奸王殿忠还有一段趣事相叙:李翰三家的厨子高师傅厨艺高超,是李从乐亭带过来的。高师傅早年在乐亭富户宋家当厨师,宋家人个个都是美食专家,每房都自备着厨具,时不时有人做几个拿手好菜请全家人品尝而寻找乐趣。宋家的后人中最出名的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说球”的宋世雄,他的厨艺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展示过。高师傅在宋家学得一手好厨艺,而日后在李翰三家也派上了用场。李翰三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应酬,大多是到厚发合或公益银号办事的客人,往往是先打牌后吃饭,直到深夜才回家。有时候牌局、饭局也会设在李的家中。夏天李家房子宽敞清凉,众人打完牌后吃着高师傅做的海参、鱼翅和各种美食菜肴赞不绝口,警备区王殿忠司令也是常客之一。有一次王司令点名要吃李家的“锅子”(羊肉火锅),李家的另一位厨师赵师傅听说王司令是回族,准备的汤料都是清真的。“锅子”上桌后,王司令连说味道不对,不好吃!高师傅对赵师傅说:他敢来咱家一定不会忌口,平常怎样做还照原样做,别告知他就是了。果然,汤中加入了猪肘子、骨头老汤等荤料,王司令吃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连声说:“好吃!好吃!”
思想开明追求时尚
李翰三,除了积极培养后代学习本国及外国的文化知识外,还鼓励孩子们积极接受外部的新鲜事物。一次,他外出宴会,看到与会的青年人身穿燕尾服,非常欣赏。当时他已60岁出头,回来后,马上为自己赶做了一件试穿。在家中,他看到孩子们自己用手工搅动制作冰淇淋。随即买了一个电动冰淇淋机给孩子们试着玩。市面上出现了自行车、缝纫机、钢琴等,他立即买回家,让子女们学着使用。他家的客厅铺上了地毯,摆放着沙发及各种名贵的家俱。他有一个从外国进口的八音盒,如衣柜那么高大。来客人时,他会打开盒子上好弦,播放出悦耳动听的乐曲与客人分享。家中还有用雄鹰制作的动物标本,栩栩如生,令子女们望而生畏。有一年学校放暑假,李翰三到码头去接从北京返家的大侄子和小女儿,他们坐着人力洋车,侄子穿着西式短裤,手中拎着一把小提琴,女儿穿着西式连衣裙,戴着大草帽,行驶在营口街面上非常抢眼,形成了一道时髦的西洋风景。在乐亭老家,他给子女们带回能打气带胆的皮球扔着玩,人们感到非常新奇,后来才知道是排球。20世纪30年代,李翰三去天津办事,见到稀有的龙爪槐树种很是喜欢,专门雇马车拉回两棵栽种到乐亭老宅子门前。他家里用的茶杯上面都烧制有他的名字和一些诗句。
李翰三虽然在营口经商多年但都是租房子住,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购置了一些房产。当时,营口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颁有《禁购法》,规定60岁以上的人不准购置不动产。李翰三当时已超过60岁,只好用大儿子的名字购置房产,为此在家中还引发了不小的矛盾。他在原籍乐亭接管了增顺泰杂货铺,购置了部分田产,在营口开设了“天济金”当铺,接收了一家小型织布工厂。1944年,他因病去世后,就埋葬在营口他家后院的花园中。
——选自《史志拾萃》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