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记事:忆童蒙读物
发布于:2021-05-16 16:07:09
1943年我在乐亭上小学时,《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童蒙读物,已不作课堂教学内容了。但还常能听到一些年长者提到这些,也能看到有关书目,上了学的孩子也能三句五句地朗读。其中《百家姓。与人们姓氏有关,谁都会背几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魏,蒋沈韩杨……”当年我们学习书法,写大楷中楷和小楷,中楷字约半寸间方大,买的石印仿纸中,有的印着“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一身二手,大山小石,天地日月……”也有印着《三字经》的部分内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有的嘎学生,模仿《三字经》变动一下文字和内容:人之初,性本善,烟袋锅,炒鸡蛋,教师吃,学生看,你说我,馋不馋 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至于《千字文》,我们知道的更少一些,虽然早就听说过“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之类的名句,但也不知道它们出自《千字文》。记得二伯父卧室里挂着乐亭书法家张泰来写的四扇屏《千字文》,二伯父有些文化,说《千字文》开始是讲开天辟地和日月星辰的出现的,然后才有人们各地捕鱼过日子,当时也就知道这些。
当年在北方,童蒙读物被人们称为“百、三、千、千”,即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和《千家诗》。《三字经》《千字文》都是按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写的。新中国成立后,在意识形态领域总的倾向是批判孔孟的,甚至全面否定,人们接触这些就更少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才较认真地学习过《三字经》和《千字文》,原来没想到内容是这么丰富,涉猎这么广泛。我还想,当年让七八岁的孩子摇头晃脑地眯着眼睛背诵东西孩多么难啊!但前几年作家黄永玉讲过,现在看来,这些读物让几岁的孩子读一读,尽管不怎么懂,也是有好处的,成年之后再“反刍”,细细品味,就会更有味道,我觉得黄永玉先生讲的有道理。
已有一些年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事被重视起来,对孔孟的儒家思想也给了一点儿应有的历史地位。有人提出像《三字经》这些朗朗上口的童蒙读物很适合少年儿童,建议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写《新三字经》,还有省市宣传部门作了尝试,如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改为“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皆可塑”,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改成“子不学,己之错,养不教,父母过,教不严,师之惰”。有的评价文章说这是强调了主观原因,而且强调了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共同责任,母亲不能只管给孩子煎荷包蛋……但哪个版本的《新三字经》也未流传开来。
至于《千家诗》,我读小学一、二年级时,也学了一些诗歌,可能是老师同情农民和贫苦人的情感更强烈一些,当时没有学习骆宾王的《咏鹅》、柳宗元的《江雪》,而是学了多首悯农诗,除了李绅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外,还学了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还有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对我一生中同情贫弱及在物质生活上能克勤克俭都起了良好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评出唐诗十佳,它们是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清明》,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颧雀楼》,李商隐的《乐游原》,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李绅的《悯农》,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中诗仙李白选入了两首,而没有诗圣杜甫的。这些诗,我过去虽都读过,又重新读了一遍,体会一下黄永玉所说的“反刍”的味道。
由此,我还想到这样一件事情:“文革”中,我抽空把鲁迅全集翻了一遍,鲁迅提到过一种童蒙读物叫《龙文鞭影》,这是我从来未听说过的,当时更难觅得此书。后来问身边的一些人,也都不知道此书,这几年有的出版社出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章,据知出版了《龙文鞭影》,但我也没看到。去年我读海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杨振宁文录》,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从我五岁那年起,请了一位老先生到家里来教我们读书。我记得很清楚,念的头一本书是《龙文鞭影》,我背得非常之熟。1928年我六岁时父亲从美国回来,母亲带我去上海接他,然后三人一块去厦门,因为父亲受聘做厦门大学数学教授。我这次看见父亲,事实上是等于看到一个陌生人。他问我念过书没有 我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 念过《龙文鞭影》。叫我背,我都背出来了。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理解,不过他还是送了我一枝钢笔,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我读了这段话,更急于得到一本《龙文鞭影》,年近七旬的人了,还如饥似渴地得到一本童蒙读物,总算是补补童年的缺欠吧。
我跑了几个书店,终于得到了此书,我如获至宝,一下买了5本,还送给了搞传统文化的同事们。《龙文鞭影》是明朝萧良友编的,距今已有400多年了,龙文是古代骏马的名字,意指骏马见到了鞭影就会奔驰向前。《龙文鞭影》是四言句的,两句为一完整的意思,约有4000多字,内容既广泛又深邃,一开始就是“粗成四字,教尔童蒙,经书暇日,子史须通……”其中著名的历史知识、文化典故、寓言故事、名人轶闻、孝悌佳话选了许多,我估计《龙文鞭影》当年在南方比北方流行更广泛。六岁的杨振宁能熟练背出来,不仅智商高,而且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知道了这些情况,总感到知识是无涯的,学习是终生的,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学习起《龙文鞭影》来还得看注释,有的故事和典故还从未听说过。可见“满招损,谦受益”应该是我终生的座右铭。
(作者刘荣兴,河北大学教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