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乡情乡事自多情(2)

    发布于:2021-04-12 15:50:50



  老妈语录-11

      “真是皮球掉到汤锅里,说他是混蛋他还有一肚子气”,提起某个人做的某件事我母亲气愤地说。

      这是我什么时候听到都要笑的歇后语。

      我也不知道是皮球掉到汤圆锅里还是馄炖锅里,反正说它是混蛋(汤圆、馄饨  )它还有一肚子气。

      皮球是我们小时候我们拍着玩的一个胶皮空心球。

      作为礼物,我小时候收到过一个皮球。拍着玩了几天之后就腻了,就用针把上面扎了一眼儿,吸进水以后冲别人脸上……。

      我就被二叔说过“……,说你是混蛋你还一肚子气”。

      我一直觉得这是最好的歇后语。

  老妈语录-12

      “出去遛离别人远一些,别聊天”;

      “出去遛找没人的地方”;

      “别跟人说肺炎的事儿”;

      “千万别说哪儿边的好话,人家不愿意听”。

      “见熟人就提小时候,别说(你的)现在”。

      我一穿上羽绒服,母亲就要千叮咛万嘱咐。

      “妈,您老说我出门是先迈左腿还是右腿  是先吸气还是先呼气  ”,我记得原来她老人家从来不这样的。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诚然!

  老妈语录-13

      怨仇宜解不宜结。

      今天二月二龙抬头,已经闷了32天了的我,就去了一趟超市。

      在那儿就偶遇了一位熟人,他和著名相声演员冯巩一样,都是“京东第一家”汀流河刘氏庄园的同辈后代(当然是不姓刘的外孙)。

      四十多年没有见面,免不了说起儿时的事情,免不了说起过去他们经历过的不幸……。

      回到家里,我和母亲说,“我看那些黑五类,不像过去那样苦大仇深了,都能很坦然(淡然)看待过去发生的哪些事儿”。

      等我絮叨完了,母亲睁开眼睛,淡淡地说了一句,“怨仇宜解不宜结呀!”。

  老妈语录-14

      一个群里面在热烈讨论被“监听”,我是很不以为然的。我觉得这是“神经病”。可是我如果直接这样说显得我水平特别“洼”。

      就此事请教母亲。

      母亲不假思索地说:“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你忘了  ”

  老妈语录-15

      老天爷不饿死瞎麻雀

      近日疫情有缓,所以敢和人有较近距离的接触。当然也在三米之外。

      今天上午在城北古滦河生态公园快步走锻炼时遇见了一位村民,我就上前和这个看起来不到65岁的邻村人搭讪起来。

      实际上他已经73岁了,看起来真年轻。他是原来的《晋察冀边区日报》的第一任主编、湖北社科院院长王正先生的堂侄。

      晋察冀边区日报可是《人民日报》的前身!

      我就和他回忆起整整五十年前的一件事。

      春天来了,有些母鸡就要浑身发热,停止下蛋,并且咯咯地叫着,卧在窝里不出来,停止进食,翅膀下垂。

      这就是母鸡要孵窝(孵蛋,抱窝)的症状。

      奶奶家的一只母鸡就要孵窝,这可难坏了我奶奶。她老人家还指着老母鸡下蛋当鸡屁股银行用来买火柴酱油醋灯油呢!

      这时候性价比最高的办法就是让她孵窝,二十多天后孵出一群小鸡来。

      奶奶犯了愁,上哪里找到公鸡踩过的蛋(受精卵)啊  

      那时候,一过年公鸡都宰了吃肉了,春天夏天的早上很少听到公鸡打鸣。

      怎么办  我奶奶左打听右打听,打听到二里地之外的邻村有一家有一只大公鸡。

      所以,在1970年春天里的一天,奶奶带着我出远门了。

      奶奶挎着一个篮子,上面盖着一个白巾,白巾下面是二十多个鸡蛋。当然是没有被公鸡“踩”过的蛋。奶奶这是要拿自己家的蛋换人家的蛋。拿出来的蛋要个儿大新鲜。不能占人家便宜的!

      我们去的这家就是刚才和我聊天的那位农民家。当时他们在家的有他母亲、他嫂子和他的侄子。这个侄子比我小一岁,小名叫大军。这位农民说我记性不错。

      以上情节,我经常回忆的到。但是换回来鸡蛋以后的情节就不记得了。

      依稀记得小鸡是孵出来了。为了不让家里养的那只黄猫咬小鸡吃。记得奶奶和妈妈还抱着那只猫到小鸡们的面前,让猫看一眼小鸡们就打猫一下,连打了三次。我记得那只猫无故被打,莫名其妙的。它半闭着双眼,极力想跑开,可惜被我妈紧抓着。

      回家后和我母亲聊起来此事。

      老太太一边包着饺子一边闷声地说,“老天爷不饿死瞎麻雀”。

      也不知道是我没有表达明白,还是我没有明白老太太的意思。

  老妈语录-16

      瞎话

      中午又是吃的饺子,母亲吃完就一副要睡的样子。

      可不能让老太太积着食!

      我:妈,您给我讲个瞎话(民间故事)吧!

      母亲:瞎话瞎话,窗户台上种二亩打瓜。月子里孩子偷吃了,瞎子看见了,聋子听见了,哑巴学舌去了,瘸子追去了。一追追到秃庙台,跌了个秃跟头,捡了个秃大钱,买了个秃烧饼,秃子吃秃子看,秃子打架秃子看劝。秃衙门,秃班(秃头衙役)们,专打秃子的屁板子。

      我:这真是瞎话。

      注:小时候我姥姥解释说:打瓜,一种类似西瓜的瓜,籽很多,就是嗑的那种瓜子。

  老妈语录-17

      “这鳎目鱼炖的,大海螃蟹味儿的!”

      谢谢老母亲的夸奖!

      在老家躲疫情已经38天了,冰箱里面的存货已经不太多了,看看还有一条鳎目鱼和两条黄花鱼,一盒大虾,一袋鲜牡蛎肉,一袋鲜海蜇,……

      这些都是年前从浙江舟山群岛带回来的。

      吃完这些存货,我就要去超市了。

      本地的吃货们讲究的是“一鲆二镜三鳎目”,吃鳎目鱼要三斤以上的才够味儿。

      我今天中午炖的这鳎目鱼,老母亲连口称鲜,说和刚买回来的新鲜鳎目鱼一个味儿。

      吃到半截,老母亲来了一句,“这鳎目鱼炖的,(简直)跟大海螃蟹一个味儿!”

      这是对儿子的最高奖励!我故意少吃了两口,希望老母亲下顿还爱吃。

  老妈语录-18

      吃过晚饭,我在收拾餐桌碗筷。

      我:妈,我不想现在刷碗。

      如果母亲说“那我去刷”,我就会说“还是我现在刷吧”。

如果母亲说“那就过一会儿再刷吧”,我就可以偷一会儿懒,说不定明天早晨才刷。

      结果母亲随口出来的是,“现在刷吧,动一动,省得你吃那么多积住食。”

      我只好马上去刷碗。

      老母亲不按牌理出牌。

  老妈语录-19

      每天邻近中午,母亲见我还在电脑上就会问“美国咋样啊  英国咋样  澳大利亚呢  ”

      我就要耐下心来给她老人家解释,说哪个国家有多少确诊的,新增的,死亡的。

      母亲有时候会轻叹甚至重叹一声后再去忙别的。

      我知道她是惦记着她在美国纽约的孙子和二孙女、在英国伦敦的孙女、在澳洲布里斯班的外孙女和曾外孙。

      我只能好言好语安慰她。

      自从我家大女儿前天去了葡萄牙躲疫情,母亲从昨天中午起不问英国咋样改问葡萄牙咋样了  

      听到美国昨天就增加了72位新病人,母亲特别担心,忙问“纽约呢”,我只好瞒她说您听错了纽约没有新病人的。

      当听到英国昨天增加了26位新病人而葡萄牙好几天没有增加时才长舒一口气。

      愿疫情马上过去,世界安好,我母亲不再操心儿孙们!

  老妈语录-20

      “你是不是像咱们家小狗子一样,一高兴了就要晃荡动尾巴  ”

      为了一篇论文,我正在建模型推导一些偏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终于得到了合理表达,心里面非常高兴,两只本来交叉着的脚就不自觉地晃动起来了。

      结果老母亲不失时机地说了这么一句。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