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乡情乡事自多情(1)

    发布于:2021-04-12 15:59:58



乡情乡事自多情

抗疫期间秦文侠秦英杰母子对话录

  

【按语】

秦英杰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城东北哱啰坨秦庄村(现属毛庄镇),旅美华人,现为天津大学外籍教授、博士生导师。

秦文侠,1939年出生于乐亭县城北哱啰坨秦庄村,童年曾随父母在沈阳短暂生活,青少年时期随在河北医学院任教职的姨父一家在保定、石家庄生活五年,就学于石家庄四中和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下放后回家务农。

秦英杰14岁到县城上高中,后来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再出国求学求职。自1978年秋到2019年冬,没有在家乡连续住过一个月。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全国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从南到北带来的封城封村,秦英杰正巧回家探亲,被“封”在家里。自2020年1月23日起,不仅让他在家乡陪年过八旬的母亲过了年,过了破五,过了元宵节,过了填仓节,过了二月二,过了清明节,在家乡整整封闭3个月。这是他40多年来陪伴母亲最长的一段时间,这期间他把家乡的各种好吃的按季节地吃了个够,这似乎是对过去与母亲离多聚少的补偿。这3个月期间,母子俩有着对身在海外的4个下一代的担忧,也有着对早年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咸的回味和对今天家庭幸福生活的温馨的感受,特别是通过母子间的感情言语交流,母对儿的厚爱和儿对母的孝心,充分流露。母子俩的对话情不自禁,生动,有趣。母亲信口拈来的那些传自她的长辈的“老古语”成了三个月苦闷日子里的最好情绪调节剂。儿子喝家乡水长大,又见多识广,言语入情入理。文化县乐亭地域文化风情在母子对话录中溢香。

 

  老妈语录-1

我这里忙着呢,旁边的老母亲在唠叨着:“老猫尿房檐,辈辈往下传”“小儿莫笑白头翁,花开花谢几日红”。

我不记得我外祖母说过这些,也可能是我母亲的祖母教给她的  

难得老人家的好记性。

  老妈语录-2

我这里忙着打电话和客户聊膜法废水脱氨项目呢,老母亲在旁边唠叨着:“好心莫若淡墨。”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

扭头一看,母亲在用笔在卡片上写着什么。

原来这里的“好心”是记忆好的意思。

不由得,我也拿打开电脑,敲起键盘……

  老妈语录-3

今晚吃大米+玉米馇稀饭,配家常熬野生小白鲳(镜鱼)。老母亲在里屋和我二婶在电话里唠着嗑儿。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母亲突然道。

这老妯娌俩在聊些什么呀  

今天的鱼,我做的是真好吃!我一定要对得起它们吃过的虾米啊!

  老妈语录-4

昨晚一夜东北狂风!

早晨动手做着小米稀饭的母亲说“着人不着水”。

是啊!

昨晚最低温度是零上四度,可是刚才我出去跑了会儿步,虽穿着衬衫、羊绒衫、防寒服坎肩、再加上防寒服,仍然是被大风吹了个透心凉后狼狈回家。

温度在零上不结冰,人却觉得冷的很。这就是所谓的“着人不着水”。

天气预报,今天白天暴雪、晚上中雪,晚上最低温度是零下7度,明天最低温度是零下10度,后天是零下11度、大后天零下8度……

初春,渐暖乍寒(没有想到这是一个成语,一打就出来了),人会感到乍寒时的冷。

      而水体,对乍寒是有一定缓冲能力的。

如果连续一个星期最高温度都是在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十几度的天气,湖、河、坑、渠、池中的冰还会冻起来的。

可是,我没有地方去验证了。放眼望去,只见一个个干枯的深土坑。

我小的时候,地下水位不到7米。现在地下17米处也早没有水了,工业和饮用水用的都是地下270米以下的燕山古水。

  老妈语录-5

      母亲在做大馒头,还在与我有一搭无一搭的聊着。

      母亲:“亲戚远了香,邻居高大墙”。……。还有一句叫“远亲         不如近邻”。这都相互矛盾啊  

      我:对,姜昆说的相声里不是就有一堆相互矛盾的“俗话说”。

  老妈语录-6

      母亲:老婆子老婆子别打怵,还有个老填仓二十五(怵在此处本地话里发四声,为了押韵)。

      我:妈您太厉害了!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我原来只知道“老婆子老婆子别发愁,还有个二月二龙抬头”。

      过去,百姓生活艰难,也就是在过年期间稍微奢侈一下。过腊月二十三小年(南方是在腊月二十四吧  ),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初五都要自己家人吃些好吃的。初二、初三、初四要待客(比如,来姥姥家拜年的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们)。

      过了初五就没有什么了。我小的时候有些人家会把生产队分的那3~4市斤/人节省下来一小块到正月二十五甚至到二月初二。

      大多数人家吃过过年饭以后就要考虑度春荒了。所以,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就要安慰有些馋嘴的妻子,说别发愁,正月二十五填仓节还可以撮一顿吃点儿好的。

      好日子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老妈语录-7

      我,吃着二米稀饭,看着电子版报纸新闻。报纸是繁体中文版的,是境内官方允许阅读的台湾《中国时报》。

      我(突发奇想):妈,“听话”的“听”字的繁体字咋写  

      母亲:听字的繁体看起来方方正正的。

      母亲(迟疑了一下):俩耳十目一心。

      我惊讶地睁大眼睛,这都是些啥  

      母亲(继续用不紧不慢的本地话):就是让你用两个耳朵听,用十个眼睛看,用一个心记。

      我听的莫名其妙的,我忙把繁体字的“听”字从电脑文中copy下来,放到word文件里再放大成最大号字。

      真的是这样!古体的聽字,左边上面是一个耳、下面是一个耳,右边自上而下先是一个十字、一个倒写的目字、再下是一横、最下面是一个心字。

      母亲:哪像现在的简化体听字,不用耳、不用目、不用心,就凭着一张嘴巴,还斤斤计较。

      老妈看来是古派人物,但是脑子绝对够新派!

      老妈太有才!

      不过呢,我再细看,聽字的古体其实不是俩耳十目一心,应该是耳王十目一心,而且目是躺着的。我赶紧纠正自己,其实是纠正老妈。

      老妈:听,以耳为王,没错吧  哪有人的双目是上下竖着长的  

      我耳边不由得想起来儿时妈妈给我们猜的谜语:

      从小青,长大黄,

      树上唯它为纣王。

      刮风下雨都不怕,

      就怕霜打树叶黄。

      谜底是杨剌子。

      估计我还要在家里面呆到三八妇女节,期待这期间老妈还继续妙语连珠。

  老妈语录-8

      我打开煤气灶烧上了一壶水,然后用手机工作。

      过了好大一会儿,差不多忘了烧水的事情。

      “水开了”,老妈对在用着手机的我说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咕嘟咕嘟的就过了”。

      母亲居然知道核状沸腾和膜状沸腾!

这可是1988入学博士生的《传递过程》考题之一,恩师余国琮院士(今年97周岁)出的考卷。

  老妈语录-9

      “百菜不如白菜,诸肉不如猪肉”。

      自腊月二十九开始封村,四星期已经过去了。现在地主家也没有多少青菜了,昨天开始吃储存的洋葱了。今天母亲建议动用最后的储备,大白菜和土豆。并且准备发绿豆芽、黄豆芽。

      今天中午主食仍然是馒头,是昨天蒸的(就没有新蒸的那么好吃了),就的菜是大白菜炒肉片。当然,要葱花炝锅,用的是猪肉pork。

可能开饭有些晚,我吃的狼吞虎咽的。

      就在我差不多吃光一盘菜时,母亲的金句姗姗来迟,“葱是万味之源,百菜不如白菜,诸肉不如猪肉”。

      老妈简直是太有才了!

      我是不是可以续上一句  

      “百宴不如白盐”。

      显然比老妈水平差多了。

  老妈语录-10

      不是语录的语录

      “给妈盛碗汤”,母亲端坐在桌旁。

      我屁颠儿屁颠儿端碗去了厨房。去的几步、盛汤的过程、端碗回来的几步,幸福感爆棚!

      七十有个家、八十有个妈、六十有个奶(我岳父今年81周岁,他的老母亲我的奶丈母娘今年104(虚岁),这是人生新追求。

      大瘟疫爆发时有个躲避的家、家里还有个八十多的妈,咱照样知足!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