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炮兵的眼睛

    发布于:2021-01-07 14:23:08




刘建华,1925年8月生,王滩镇裴滩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炮手、观测员、文书、班长、排长、连长、团长,炮兵第一师副师长、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军级)。先后荣获三级战士军功章、二级战士勋章。1952年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记一等功,1953年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英雄”称号,同年10月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发的一级国旗勋章。

1952年7月17日晚7 时15分,在朝鲜的中部战线上,我志愿军总攻涟川地区老禿山的战斗打响了。战斗以仅用10分钟时间、6名战士伤亡的代价,取得全歼美军步兵第2师23团一个加强连,并占领阵地的辉煌战绩。刘建华时任炮兵第八连的指挥排长,在战斗前深入敌后,指挥我军炮火摧毁了老禿山敌人地堡群,为步兵进攻扫清了障碍,为战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特决定给刘建荣记一等功。

老禿山是上、下浦防一带丘陵地带的制高点,也是敌人在临津江西岸的突出防御阵地。敌人既可以老禿山作为跳板,向我军进攻,又可以把它当成一把大锁,封闭着他们纵深——直到汉城的大门。我军和敌人在老禿山进行过三次激烈地争夺战。每次都是我军给敌人大量的杀伤以后,就主动撤离下来;当敌人在山顶刚刚落脚,我军又以疾风暴雨般的炮火翻犁过多少遍,因此敌人便恐怖地称这个无名高地为“老禿山”。

总部决定,组织第四次进攻老禿山战斗,将老禿山这柄钢刀夺过来,反刺敌人的咽喉。但敌人遭到我军多次打击以后,也变得狡猾了。他们偷偷地把地堡修筑到我军观察不到的老禿山的反斜面,而在下面故意弄出一些工事来迷惑我军。为确保这次战斗的胜利,最大程度地减少步兵伤亡,需派一名大胆、机智、有丰富战斗经验的炮兵侦察员深入到敌后去,进行潜伏侦察,察明这些地堡的具体位置,然后指挥炮火将它摧毁。在确定人选时,炮兵团首长首先想到了刘建华,他当时虽然年轻,仅有23岁,却是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练炮兵侦察员。由于观察技术熟练,在以往战斗中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所以指挥员便常把最重要的侦察任务交给他。

在这个艰险的任务面前,刘建华没有犹豫和退缩,他用整整两天时间,站在沙盘面前,精心地思考着如何去执行,如何克服种种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危险,他确定了潜入的道路、潜伏位置,并从他的指挥排中挑选了一名战士作为无线电话员,做他的助手一同到敌后去。同时,他们也仔细研究了使用无线电话机和我炮兵指挥所联络时,怎样把扩散在空中的声音控制起来,不让近在咫尺的敌人听见。

7月14日深夜,在一个熟悉道路的步兵侦察组的护送下,刘建华和助手出发了。他们沿着驿谷川背面的河堤,向敌后摸索前进。此时,敌人也正用尽一切办法,在他们的防御阵地前沿制造恐怖气氛,企图堵死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和缺口。刘建华他们拐弯抹角地匍匐前进,时而向左爬行,时而又迅速地转向右方,时而全身贴紧地面,时而又躬身前进,努力避开敌人枪炮的射击。他们都牢记着一个规定:除非敌人碰着自己的鼻子,绝不和他交手。

足足经过了7个半小时,凌晨3点钟,他们终于胜利地到达目的地。刘建华和助手马上开始工作,在伞形的阔叶树上,架上天线并伪装好,用小刀和手挖了一个深度超过40公分的土坑,把用雨布口袋包裹着的无线电话机放进坑里,做好了在天亮以前与团指挥所联系的准备。4点钟,天刚放亮,刘建华打开两万五千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向正前方望去,老禿山岭斜面距这儿最多有500公尺,敌人的全部秘密——利用陡崖和死角,在300平方公尺面积上构筑起来的碉堡,一下都暴露了。他仔细地数了一下,大小共22个,成梅花形规则地散布着。在一座三面临山的山头上,有一个大堡,目标特别明显,有许多根电话线从里面通出来,顶上还插着一根天线杆,他断定这儿是敌人的指挥中枢。老禿山上人来人往,不用望远镜,连敌人那橄榄形帽也能望得一清二楚。

刘建华决定以大碉堡为试射点,先将它收拾掉,再打小碉堡。指挥所同意了他的计划。试射前两发炮弹后,刘建华改变了计划:决定先打周围那些集中成梅花形的小碉堡,边打边修正,等周围小碉堡端光了,最后便能更有把握地一举摧毁大碉堡。

又经过了试射修正,强力的排炮急促射击便开始了。刘建华接连以字条或手势传达他的射击口令,一阵接一阵猛烈地排炮便在敌人的碉堡群中扫荡。

这时,无线电话机突然发生了故障,由于真空管耐不住电流长久燃烧,钨丝断了。刘建华与助手夜间冒雨穿过战线回到我军前沿阵地,换了一部崭新的无线电话机后于天明前又重新回到面对老禿山的那片密林。清晨,当老禿山上的敌人刚从碉堡门口探出头来的时候,第一颗炮弹又光临了。

“一发不为中”。这是炮兵观察员的警语。因为它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刘建华略微修正了一下偏差,等再一发炮弹更准确地击中目标时,他才有了十足把握。于是,他开始呼唤炮火,实行排炮射击。炮弹轰光这片梅花形碉堡以后,猛然又转向另一边。敌人的碉堡都罩在我方炮弹的威力圏里,一个接一个地被摧毁。刘建华在望远镜中详细地检查了一下战果:炮弹把老禿山反斜坡翻掘得零乱不堪,21个呈梅花形的碉堡群,有的被掀破顶盖,有的连根拔掉,完全失去了战斗作用。同时,他们还引导炮火摧毁了敌人来增援的两辆重型坦克。至下午两点半钟,炮火摧毁碉堡22个,坦克2辆,毙敌50余名。

7月17日晚7时,总攻老禿山的战斗开始了。为了防止敌人利用老禿山下面的地堡进行顽抗,炮兵又根据刘建华观察时标定的情况,进行了10分钟的火力急袭。接着,早就逼近老禿山脚下的一个步兵分队,开始向山顶攻击。仅10分钟就冲上山顶,胜利结束战斗。

在团指挥所外面的山坡上,步兵副师长紧紧握着刘建华的手,感谢他们为步兵创造了进攻的好条件,称赞他们这是“炮兵为步兵服务”思想的胜利。团长也接着说:“敌后观察是个新问题,你们树立了一个出色的榜样!”

占领老禿山的步兵主攻分队,为了答谢炮兵有力的支援,特地从老禿山上缴获的枪支中选了他们最满意的一支,派出代表,赠给刘建华和助手所在的第八连,枪上还刻着七个大字:“步炮协同胜利枪”。

在隆重的授枪大会上,刘建华代表八连接受这份荣誉。虽然同志们都在赞扬他的功绩,但他在会上说:“光荣属于步兵老大哥!这胜利是我们共同努力取得的!”

(选自《天南地北乐亭人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