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拾情:西沙鲣鸟情愫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 作者:齐平 发布于:2021-01-06 09:08:14
在西沙永兴岛东南大约50公里处,有一个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长方形小岛。从空中俯瞰,这里除大部分陆地被绿色丛林覆盖外,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间低洼,四周全是略高于中部的沙堤。岛上一年四季常青,沙堤和岩石上到处可以看到草海桐、银毛树、水芫花等灌木丛。岛上长年累月驻守着海军守岛部队和一些临时来此捕鱼作业的渔民。部队营房前后生长着不少守岛官兵们种下的椰子树和木瓜树,树上结有不少果实。由于这里的地理位置特殊,光照度极强,树上结出的各种果实味道特别甘甜可口。离此不远处还有不少天然的和人工种植的麻疯桐,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东岛。按面积,东岛仅次于三沙市首府——永兴岛,故被人们称为西沙群岛之第二大岛。岛上环境优美,栖息着40多种鸟类和不少其他野生动物。因该岛上海鸟数量众多,且地理环境非常适于它们生存和后代繁衍,故又被人们称为“鸟岛”和“鸟类的天堂”而闻名于世。
1990至1995年,我曾在西沙部队服役了整整5年。服役期间,不但多次去过东岛,而且常听东岛守备部队的官兵们讲述有关这里海鸟的一些趣闻轶事。当时岛上有不少战士告诉笔者,该岛上虽然栖息着不少鸟类,但按照类别主要可分为鲣鸟和军舰鸟两大类,其他的鸟类则数量极为有限。
鲣鸟从外形上看,大小与人们家养的鸭子差不多,其通体白色或部分棕褐色,但翅膀尖长,飞行速度快,且特别善于游泳。发现目标后能在空中以极快的速度收紧翅膀迅速冲到水面,致使接触的水体受到剧烈震荡,刹那间将小鱼捕获而成为它们口中的美食。鲣鸟回窝后,总是以倒嚼方式喂养它们的下一代(幼鸟)。另外有不少驻岛的渔民朋友也常常对我说过,鲣鸟还是他们捕鱼的好助手。因为鲣鸟那双独特的慧眼可以帮他们洞察鱼群。渔民们常常巧妙利用鲣鸟追随鱼群的习性,并按照鲣鸟飞往的方向驾船布网捕鱼,傍晚又顺着鲣鸟返回的路线满载而归,所以许多渔民朋友都把鲣鸟视为吉祥鸟和导航鸟。鲣鸟是东岛上数量最多的鸟类。据一些上岛进行科学考察的鸟类专家说,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红脚鲣鸟,另一种是褐鲣鸟,但以前一种在数量上更占有绝对优势。正如许多渔民朋友们所说,鲣鸟眼力敏锐,视觉发达,能在高空发现半海里范围内的小鱼。一旦发现猎物,它们便会不失时机地立即垂直俯冲扎入水中,将其吞食,并贮存于它那特有的鼓鼓嗦囊之中。据说因鲣鸟的喉肌松软,嗦囊发达,每次竟可保存一公斤所猎食物。它们的繁殖方式说来也很有趣。每到繁殖季节,雌鲣鸟每次产卵一枚,产卵后随即守巢孵卵。作为“父亲”的雄鸟每天早晨专门负责飞到海上捕捉鱼虾,一直到傍晚才能归巢,喂养雌鸟。小鸟破壳而出之后,雄鸟的分工会略微做些调整,即捕鱼回巢之后,先是嘴对嘴地把所存的食物喂进“小宝贝”的嘴里,然后再把剩余的食物与雌鸟共享。
军舰鸟论捕鱼的本领,远远比不上鲣鸟。所以它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在空中截击其他不同种类的飞鸟,把它们刚刚捕到嘴的鱼抢走而独食。正因为其不劳而获,常靠掠夺而生,故军舰鸟又常被人们称为强盗鸟。然令人感到十分有趣的是,军舰鸟虽然生性特别贪婪、凶残,但一到晚上,它们却往往可与鲣鸟及其它常受其欺负的鸟类同树歇息,且相安无事。1980年9月,东岛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当时西沙群岛属广东省管辖,海南建省后,划归海南省管辖)划为白鲣鸟自然保护区。8年后国务院发布文件,正式将鲣鸟和白腹军舰鸟分别列为国家二级和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从此,驻岛官兵除担任日常战备执勤任务外,还要负责严格管理和义务保护这些海鸟。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时间的推移,守岛官兵虽然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服役期未满和新上岛的官兵平时都非常自觉地爱护鲣鸟。每当人们看到小鸟从树上掉落时,总是小心翼翼把它放回巢穴;看到受伤的或生病的也总是想办法给它们进行精心医治。
记得有一次,岛上刚刚刮过一场大风,我们的值班连队干部和守岛战士就立即跑到树林中观看小鸟的受损情况。结果发现,因不少树枝突然被大风折断,致使不少毛茸茸的小鲣鸟被吹落到地上。只见它们有的正在叽叽喳喳地叫着苦苦寻求救命恩人;有的已被其它动物咬死或被咬伤。被咬死的只剩下一堆血淋淋的尸骨或残缺不全的尸体;被咬伤的正出于逃生的本能,十分艰难地挣扎---,其状况实在是惨不忍睹。守岛官兵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即一一小心地把那些活着的放进树上的巢穴中或专门为它们搭建一个用于栖身的临时巢穴,然后将其放在比较安全的树杈上,等待它们的妈妈喂养。那些被咬伤或摔伤的,只要能抢救,就立即为它们治伤、上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它们的生命;那些实在是救不活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死去,战士们的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据来岛进行科学考察的专家说,鲣鸟的幼鸟从出壳到独立生活大约需要8~9个月的时间。他们还曾多次告诉我们的战士,强台风是红脚鲣鸟幼鸟的最大“杀手”。幼鸟一旦被风刮落到树下,成鸟就不会继续给它们喂食。因此这时会有很多幼鸟被活活饿死。所以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及时把落地的小鸟送回到它们原来的巢穴中或在比较安全的树杈上给它们搭建一个类似的巢穴。专家们对我们的救护使者特意强调:因成鲣鸟对人的气味特别敏感,所以从地下捡拾小鸟时,必须注意绝对不可直接用手触摸,否则成鸟因嗅到小鸟身上有人的味道,就会另造新巢而重新生育它们的后代了。这时可怜的小鸟即使被你救活,不几天也照样会被活活饿死。为了避免人在小鸟身上留下气味,最好的办法就是带上塑料薄膜手套或塑胶手套,这样既不伤害小鸟,也不会在它们身上留下任何气味。唯有这样,它们才有希望再次获得新生。因为成鲣鸟的嗦囊里有不少鱼,偶尔也许会吐出一两条小鱼落在树下,能有幸捡拾到的小鸟也许能多活几天,但几乎95%以上的落地小鸟都会被活活饿死!
通过长期观察,几乎每个驻岛官兵都知道,除遭遇台风之外,小鲣岛最主要的敌人有两个:一是野猫。只要小鲣鸟被风或其他原因弄到地面上,几乎无一幸免。因为岛上的树丛中时常可以见到有不少野猫出没。它们除了捡食成鸟偶尔落下的鱼之外,还是落地小鸟的主要杀手!即使不刮大风,这些贪食的野猫也时常趁夜晚悄然爬到树上偷袭鲣鸟幼鸟。每当小鸟看到它们,总是吓得魂不守舍,惊叫不已。小鸟一旦被它们吓到落地,野猫就会立即将它们撕肠破肚,然后将鸟体和它们肚内的残鱼一起吃掉。由此看来,小鸟的成活率显然是比较低的。据有关专家推算,其幼鸟的存活率最多不过50%。因此守岛官兵的护鸟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比较艰巨的。二是军舰鸟。军舰鸟是鲣鸟的第二个天敌。它们经常盘旋于海岛上空,时刻不停地搜寻着出外捕食回巢的鲣鸟,伺机与其抢夺胜利果实。军舰鸟是一种外形酷似老鹰,眼睛特尖灵,且十分凶猛的大型海鸟。别看其羽毛背部通体黑色,腹部雪白色,不攻击目标时似乎与其他鸟类相比没什么过于引人注目之处,但它们飞翔时,其双翅展开可长达2米多。除凶残成性外,军舰鸟的最大特点是懒惰,不论白天还是夜间,它们特别喜欢躲藏在树林里,不肯像鲣鸟那样亲自到海上觅食。这也难怪,因为它们的捕鱼本领,较之鲣鸟的确是太差劲儿了。说起它们觅食的方式,你也许会感到好笑甚至难以置信。因为它们总是懒有懒法,专吃等食!如果用一句话形容,那简直就是:像盗贼一样,全靠掠夺!每当军舰鸟看到鲣鸟捕鱼归来时,便会立即飞到鲣鸟附近“嘎”地大叫一声,接下来就是用双翅扑打鲣鸟,这时鲣鸟总是被吓得立即发出瘆人的惊叫声。随着这一声惊叫,其捕获的小鱼便从它们口中掉下,军舰鸟就像海鹞一样,以极快的速度凌空一个筋斗,将小鱼截获并迅速吞入私囊。
驻岛官兵除爱护小鸟外,对受伤成鸟也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给予特别关照或抢救,直至它们完全恢复健康,再重新将它们放飞大海。记得有一次,那是在1992年,也就是我在西沙服役的第二年,当时正值夏天的一个上午,我陪同西沙水警区首长赴该岛进行军事项目考核,亲身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海南籍的战友在林中巡逻时,突然发现一只成鲣鸟正用一只脚一瘸一拐地在地面上走着,血一个劲儿地顺着它的左腿往下流,朝着其走向反方向望去,见地面的树叶上还有不少鲜红的血迹。于是他立即跑到伤鸟面前,仔细察看个究竟。原来它的腿竞是被什么动物咬成了重伤!按着部队规定,他立即把该鸟弄到营房,先是给伤鸟敷好了药、喂了食,然后又将其放置在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并天天负责喂食、喂水,每过几天又重新换一次药。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半月之后,那鸟终于完全康复。接下来他又找来另一位战友帮忙,他们一起将这只成鸟弄到码头上,先是在其腿上绑上了一个环志,上面写有该鸟受伤日期和恢复健康的时间,并写上中国西沙东岛和它的姓名,然后将其放飞。有趣的是,这只成鸟似通晓人性,很有感恩之心。就在他们放飞的第二天,那鸟竞出人意料地又重新飞回来,落在营房前面的操场上。只见它一会儿高声叫唤,一会儿翩翩起舞,直到有几个战士跑到它面前,它才慢慢停下来,似在感恩守岛官兵的救命之恩。几年过后,每当听说家乡有新到该岛上服役的战友回乡探亲时,我总是想办法找到他们,详细了解战士们护鸟爱鸟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对那只被战友们救活放飞,而它本身又非常懂得感恩的那只鲣鸟,我更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多位战友告诉我说,不知什么缘故,你所问的那只鸟竟一直和守岛官兵朝夕相伴了好长时间!
目前据有关专家们估算,东岛上红脚鲣鸟的数量已由原来的30000多只一跃猛增至100000余只!这,显然与驻岛官兵长期坚持爱鸟护鸟是分不开的。如今,白天仰望天空,常常可以看到鲣鸟在守岛战士们头顶上空盘旋,仿佛它们在有意陪伴着这些善良的卫士一起操练、一起巡逻;晚上也常有三三两两的鲣鸟站立在站岗值勤的战士身边,陪他们一起守卫着我国的海岛前线。它们看上去虽然似睡非睡,但实际上却是在时刻警惕着周围的一切……
总之,这些非常友善的鲣鸟在与守岛官兵长期共处的交往中,与我们的守岛官兵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情谊。
(作者齐平,京唐港退休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